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体育游戏化教学的实践路径探析
杨永军
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第二实验学校 257400
引言
当前小学教育进入全面素质提升阶段,体育课堂不再局限于技能传授,更肩负着育人育德的重要使命。如何在有限课时中实现体育与德育、智育的融合,成为教师面临的现实课题。游戏化教学凭借其轻松灵活的形式,在增强学生身体参与度的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合作能力与情感体验。《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提出,要创设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结合城镇小学实际与班级管理经验,本文拟从核心素养的视角出发,探讨小学体育游戏化教学的有效实施路径。
一、游戏化教学促进体育核心素养达成
小学阶段是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关键时期,体育不仅要提升身体素质,更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情绪管理、规则意识等社会性能力。在传统教学中,体育课容易被简化为重复动作训练,学生参与兴趣不高,课堂效果受限。游戏化教学以其天然的情境性和趣味性,在调动学生主动性、提升教学成效方面展现出独特价值。它能将教学任务转化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让体育课“活”起来、“动”起来、“有趣”起来,使学生在无压状态下掌握运动技能与健康知识,从而助力核心素养的全面达成。长期坚持此类教学,也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参与体育的意识与习惯。
情境化教学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在小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培养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和效果。教师通过设定“丛林冒险”“能量运送”“勇闯火山岛”等具有目标性、探索性与趣味性的教学任务,将动作技能与解决问题、合作探究等核心能力融合。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必须遵守规则、分工协作、坚持到底,这正是“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的最佳体现。长期实践中发现,体育游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身体参与度,更提升了他们的自我表达力、自我管理能力和集体意识,具备高度的育人功能,也为其它学科融合教学奠定了基础。
二、创设情境提升体育课堂有效性
创设具有吸引力的教学情境是实现游戏化教学有效落地的关键。教学实践表明,简单机械的体能训练往往让学生缺乏学习动力,而有故事情节、有游戏机制的教学情境则能让学生自愿、持续地参与体育活动,课堂氛围更加积极主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 年版)》要求创设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可以根据人教版小学体育教材的教学内容,灵活设计契合的游戏活动,如在“跳跃”单元中设置“穿越火山岛”,在“投掷”练习中设计“精准轰炸任务”,提升课堂目标感与沉浸体验。
有效的教学情境需要兼顾教学目标、学生兴趣和班级组织策略。教师在设计情境时应把握两个维度:一是与课程内容的匹配度,确保学生完成的每个任务都紧扣学习目标;二是与学生心理特征的贴合度,使教学活动对不同能力层次学生都具有吸引力。以“跳远”教学为例,教师可设计“逃离泥沼地”闯关任务,设定不同距离的“逃生区域”,激发学生尝试不同跳法的动力,并通过记录成绩鼓励挑战自我。通过这种目标明确、情境真实的设计,课堂教学更具吸引力与教育性,也有助于学生在多重角色体验中建构综合能力。
三、游戏化教学强化育人功能延展
小学体育课不仅是身体锻炼的课堂,更是学生社会性行为发展的重要平台。通过体育游戏,教师可以观察学生在集体中的表现,了解其合作能力、规则意识、情绪管理等方面的真实水平,这为班主任在德育管理和心理引导方面提供了宝贵依据。在游戏中,学生会因角色设定体验到责任与挑战,因胜负结果产生情绪波动,因团队任务学会妥协与合作。这些行为反应能有效暴露问题、促进反思,帮助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使体育真正成为班级文化建设的一部分。特别是在城镇小学中,班主任教师身兼多职,体育课堂不仅是教学平台,更是学生品格塑造的延展空间,有助于建立起“教学—管理—育人”三位一体的育人生态。
在当今信息时代,游戏化教学已逐渐成为一种受欢迎的教育方式。体育教师可以通过“数字积分榜”“动作识别 APP”“运动挑战卡”等形式延展课堂效果,提升学生在课后锻炼中的参与度与规范性。例如,结合家校合作开展“家庭体育游戏周”“亲子运动挑战赛”,不仅拓宽了体育育人场域,也增强了学生家庭支持感。同时,体育游戏还可与语文、数学、科学等学科融合,开发跨学科活动,如“体育拼字接力”“计数跳绳比赛”“科学原理闯关”等,为小学课程综合化提供落地路径,也让体育教育更具系统性与时代感,在日常教育场景中自然延伸育人价值
四、实践挑战与优化路径思考
尽管游戏化教学已成为趋势,但其在小学体育课堂中的实际推广仍面临多重挑战。首先是教师专业能力的瓶颈,部分教师缺乏游戏化教学的系统培训,容易在游戏设计中“重趣味、轻目标”,导致教学成效弱化。其次是学生差异显著,个体之间在体能、性格与社交能力方面存在较大差距,游戏活动中易出现强弱悬殊、情绪波动等问题,增加课堂组织难度。此外,城镇学校常受限于场地狭小、器材不足等现实条件,难以支撑高质量的情境化体育游戏实施,这对一线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
为应对上述问题,需从制度、资源、教师培训三方面入手。一是强化游戏化教学的课程引导与政策支持,将体育游戏列入课程教研重点;二是建设体育教学资源库,包含丰富的游戏案例、活动模板、情境设计范式等,便于教师灵活调用;三是通过校本培训提升教师在游戏创编、课堂管理、差异化引导方面的实战能力。课堂实施中,教师可采用“分层任务”“分组挑战”策略,确保所有学生都能“玩得起、学得成”。唯有持续优化支持体系,才能实现游戏化教学从“创新尝试”走向“常态实施”,真正服务于学生素养的全方位发展,也促进学校体育教育质量整体提升。
结论
小学体育游戏化教学不仅是课程内容形式的转变,更是育人理念的升华。在核心素养导向下,教师通过创设生动情境和富有挑战的游戏任务,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协作成长,在身体锻炼的同时培养情感与品格。情境化教学与游戏化方式的融合,为实现体育课程育人目标提供了实践平台。在今后的教学中,应不断优化设计路径,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推动游戏化教学常态化,为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薛刚.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体育情境化教学的实践路径[J].体育视野,2025,(09):52-54.
[2]丁玲.核心素养视域下中职体育游戏化教学的实践路径[J].当代体育科技,2024,14(03):175-178.
[3]唐厚军.核心素养视域下中职体育游戏化教学的实践路径[J].广西教育,2023,(26):142-144.
[4]张小奇.核心素养指向下小学体育游戏化教学实践研究[J].运动与健康,2025,4(02):1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