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民俗学视角下的夜市文化研究
高继显
云南师范大学法学与社会学学院 650500
一、城市民俗研究与夜市文化
随着城市民俗学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从英国和美国兴起,越来越多的城市专属的民俗事象、民俗物象、民俗意象,以及一些外来的在城市生活中被逐渐接受、在实践过程中而又发生某种程度改变的民俗习惯开始进入到民俗学者的视野中。可以说“城市民俗不仅出自街谈巷语,它几乎无所不在。”城市中,随着新群体的出现、新需要的产生,新的民俗也应运而生。陶思炎也认为因市民生活需要而新产生的城市民俗,自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而并不是城市发展中的冗余。
虽然国内对于城市民俗的学术研究相较于国外要晚,但是对于城市民俗的关注却由来已久。“古代城市民俗的研究主要表现为对城市民俗的描述,即对大量城市民俗事象的搜集与保存。”由此而产生了一大批记录城市民俗的文献典籍。陶思炎从西汉至民国两千余年中所产生的丰富的都市民俗著作中挑选出了具有代表性的 8 部,认为通过研读可以宏观地了解古代都会的风俗异同及其发展变化,包括:刘歆的《西京杂记》、王仁裕的《开元天宝遗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吴自牧的《梦粱录》、周密的《武林旧事》、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袁学澜的《吴郡岁华纪丽》、潘宗鼎的《金陵岁时记》。除此之外,较为人所知的还有宗懔的《荆楚岁时记》和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虽然这些文献典籍还不能算得上是严格意义上的城市民俗研究,但是却对我们眼下的古代城市民俗史研究以及对于古代城市的社会状况、社会发展进程的研究具有不可忽视的史料价值。从古至今,对于城市风俗人情的记载也体现出了“人们对城市民俗的认识,从无意识到有意识,进而变成积极主动地探讨”的巨大进步。
中国当代的城市民俗研究肇始于上世纪 80 年代的改革开放初期。1982 年11 月,钟敬文先生在上海指出:“上海可以把都市民俗研究作为重点”。随后在1983 年 5 月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大会上钟敬文先生又强调说在重视农村民俗材料的同时,也不能忽略现代城市中的材料。从此以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学者们开始系统性地挖掘和整理城市民俗文化,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民俗学体系。这一时期的城市民俗研究不仅注重实证调查,还强调理论创新,为理解和保护城市民俗提供了坚实的学术基础。在此基础上,学者们进一步探讨了城市民俗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创新,揭示了其在维系城市文化认同、促进社会和谐中的重要作用。通过跨学科研究,城市民俗学正不断拓展其研究视野,为城市发展提供新的文化动力。夜市作为城市生活中十分重要的一种形式,更作为是一种文化现象自然是应该被关注的。
经济学、历史学、民俗学、城市学等学界对中国古今的夜市均有所关注。当前对于夜市的研究多集中于其经济功能和文化价值,学者们通过实地考察和文献分析,深入挖掘夜市在促进社区互动、传承地方文化、推动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多重作用,力求全面揭示夜市作为城市文化载体的独特魅力。
通过对国内关于古代和当代夜市研究的文献进行分析研究,可以看出夜市不仅是经济活动的场所,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其研究涉及多学科交叉,揭示了夜市在历史与现代语境中的多维价值。同时也明确了夜市可以作为学术研究的对象,并且可以通过对夜市的研究来观察整个社会的样貌。
二、夜市文化的历史演变
研究夜市文化要首先从它的历史演变开始。夜市文化源远流长,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商品交换活动。在中国,夜市普遍出现应是在唐代,在很多繁华的商业都市及农村集市中,夜间营业以广泛出现。学者认为唐代城市夜市的经营者很大一部分来自农民;而夜市上的消费品也主要以农产品为主;唐代的夜市不仅在城镇形成固定消费市场,而且在农村亦相当普遍。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商业活动的繁荣,逐渐成为城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宋代是夜市发展的鼎盛时期,夜市不仅成为商品交易的重要场所,还演变为市民休闲娱乐和文化交流的中心。由于东京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商业贸易快速发展和人们对生活水平的要求提高,达到了“ 夜市直至三更方尽,才五更复开张。耍闹去处,则通晓不绝”的程度。宋代都城的夜市数量颇多,分布范围、营业时间也较之前更广更长。宋代夜市上买卖的商品种类很多,有农副产品、手工艺品、生活日用品、糕点食品等等数不胜数。这一点从南宋吴自牧所著的《梦粱录》可以看出:“临安夜市热闹非凡,大街关扑,如糖蜜糕、灌藕、时新果子、像生花果、鱼鲜猪羊蹄肉,及细画绢扇、细色纸扇、漏尘扇柄、异色影花扇、销金裙、缎背心、缎小儿、销金帽儿、逍遥巾、四时玩具、沙戏儿。再加春冬扑卖,所有产品应有尽有。”不管怎么说,终究是人口的增长、方便快捷的交通为宋代夜市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元明清时期,夜市文化进一步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性夜市文化。夜市在元代因为元朝政府的重视与支持,出现了更为繁荣的局面。而到了明清时期,夜市文化在地域特色上表现得更为突出,如北京的庙会夜市、广东的花市夜市等,各地夜市展现出不同的商品与民俗风情。但张金花等认为学界对这一时期的夜市关注不够,仅限于对该时期杭州、成都夜市的关注。
近现代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夜市文化不断演变,既保留了传统特色,又融入了现代城市元素,成为反映城市文化变迁的重要载体。夜市成为城市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仅仅体现在商品交易,更多体现在社会交往和文化展示上。人们在夜市中不只是购买物品,更是在体验一种生活态度和文化氛围。各种特色小吃、手工艺品、街头表演等成为夜市的亮点,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市民和游客。
夜市夜市作为城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当代城市生活的多样性。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夜市文化在都市民俗中的地位日益凸显,成为研究城市文化和社会生活的重要窗口。
三、夜市文化的表现特征
夜市多为小本经营,贴近普通市民生活,反映了城市基层文化的活力。同时融合了不同地域、民族和阶层的文化元素,成为城市文化多样性的缩影。特别是在创新性方面更是夜市文化的一大两点,经营者不断推陈出新,将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文化有机结合,创造出独特的夜市文化景观。这些特征使夜市文化成为城市民俗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反映了城市生活的动态性和复杂性。
夜市文化对城市社会生活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体现在经济、社会交往和文化传承三个层面。在经济层面,夜市为城市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促进了小型企业和个体经济的发展。夜市经济不仅丰富了城市商业形态,还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成为城市经济活力的重要体现。同时,夜市也为城市居民提供了多样化的消费选择,满足了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消费需求。在社会交往层面,夜市为城市居民提供了重要的社交空间,在促进社会整合和社区凝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夜市中,不同背景、不同阶层的人们可以自由交往,增强了社会整合。例如,在一些老城区的夜市中,本地居民、外来务工人员和游客共同参与夜市活动,形成了一个多元化的社会网络。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夜市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相对轻松、自由的社交环境,有助于缓解城市生活的压力,增强社区凝聚力。在文化传承层面,夜市扮演着重要角色。许多传统手工艺、民间艺术和地方特色美食通过夜市得以保存和传播。夜市也是新文化元素的孵化器,促进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创新。通过夜市,城市居民能够更好地了解和体验本地文化,增强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潮流夜市、后备箱集市、星星集市、社区民生夜市等,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欢迎。相比传统夜市,新型夜市“小而美”又不失“烟火气”。构成这些夜市的摊贩很多也是年轻人,他们不仅是经营者,更是文化传承者,通过创意和热情,赋予了夜市新的活力和时尚元素,吸引了更多同龄人的参与。新型夜市不仅提供了多样化的商品和服务,还成为了年轻人社交和展示自我的平台。这种互动性和参与感,进一步增强了夜市的吸引力,使其成为城市文化的新地标。他们有的也是白天的打工族,下班后通过在夜市贩卖各种东西,以此来慰藉自己、放松自己。很多人都能承受得住身体上的疲惫,但对精神上的压力却感到难以排解。夜市的喧嚣与热闹,仿佛为他们搭建了一个短暂的避风港,让他们在忙碌与压力之余,找到一丝心灵的慰藉和归属感。夜市的灯火,不仅是城市的繁华缩影,更是心灵的港湾。人们在其中寻得片刻的宁静与温暖,仿佛置身于一个无需设防的乌托邦,毕竟“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四、结语
城市民俗学作为研究城市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民俗研究新方向,为我们理解和分析夜市文化提供了独特的理论框架。研究发现,夜市不仅是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传承空间,也是现代城市文化创新的重要平台。此外,应鼓励更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一代参与夜市经营,传承和创新传统民俗文化。这既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也有利于文化的传播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