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学中社会责任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与实践研究
孙宏丽
山西省吕梁市孝义市第五中学校 032300
引言
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核心素养成为教育关注的重点。社会责任作为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高中生物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然而,当前高中生物教学中社会责任核心素养的培养仍存在诸多不足。因此,探索有效的培养策略与实践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社会责任核心素养的内涵与价值
(一)内涵解读
社会责任核心素养在高中生物中体现为学生对生物与社会关系的认知,以及运用生物知识解决社会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它涵盖了对生态环境保护、生物技术应用伦理、健康生活倡导等方面的关注与行动。例如,理解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并积极参与相关活动;正确看待基因编辑等生物技术带来的伦理问题,形成理性的态度。
(二)教育价值
培养社会责任核心素养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生物学习中,学生了解到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从而树立环保意识,主动参与环保行动。同时,面对生物技术发展带来的挑战,学生能够以科学的态度思考,做出合理的决策,成为有担当的社会公民。此外,社会责任核心素养的提升还能促进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应用,提高其综合素养。
二、高中生物教学中社会责任核心素养培养的现状与问题
(一)培养现状
目前,部分高中生物教师开始重视社会责任核心素养的培养,在教学中引入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例如,在讲解生态系统时,提及森林砍伐对生态平衡的破坏。但整体来看,培养方式较为单一,多停留在知识讲解层面,缺乏实践活动的支撑。
(二)存在问题
一方面,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联系不够紧密。教材中的案例有时过于陈旧,不能及时反映当下社会热点和生物科技前沿问题,导致学生难以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另一方面,教学方法有待创新。传统的讲授式教学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学生在社会责任方面的参与度不高。此外,评价体系不完善,过于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忽视了对学生社会责任行为和态度的评价。
三、高中生物教学中社会责任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与实践
(一)情境教学,激发社会责任意识
1. 创设真实情境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创设真实情境是激发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有效途径。教师借助多媒体手段,展示环境污染、生物入侵等真实案例的视频或图片,能让学生如临其境,直观感受生物问题对社会的巨大影响。以生物入侵为例,播放水葫芦泛滥的视频,画面中河道被水葫芦完全堵塞,原本清澈的水流变得污浊不堪,周边水生生物因生存空间被挤压而数量锐减。学生看到这些场景,内心会受到强烈震撼,进而深刻思考生物入侵的危害。这种直观的感受比单纯的理论讲解更具冲击力,能激发他们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感,促使他们主动去了解生物入侵的成因、传播途径等知识,思考如何有效防治生物入侵,为保护生态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2. 角色扮演情境
角色扮演情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从不同视角思考问题的平台,有助于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决策能力。在讨论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这一热点话题时,安排学生分别扮演科学家、农民、消费者、政府官员等角色展开辩论和交流。扮演科学家的学生需要阐述转基因技术的原理和优势,以及如何保障其安全性;农民会关注转基因作物对产量和收入的影响;消费者则更在意自身健康和食品选择;政府官员则要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安全等多方面因素进行决策。通过这样的角色扮演,学生能跳出自身局限,全面了解问题的复杂性,明白不同群体在面对同一生物问题时的不同立场和诉求,从而培养他们理性思考、客观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在未来面对类似社会问题时能做出更科学、合理的决策。
(二)项目式学习,提升社会参与能力
1. 确定项目主题
结合社会热点和生物教学内容,确定具有现实意义的项目主题。如“校园垃圾分类与生物降解研究”“本地湿地生态系统保护方案设计”等。这些项目既能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生物知识,又能引导他们关注社会问题,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2. 实施项目过程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分组协作模式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与特长。学生们分工明确,积极开展调查研究,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等方式,全面了解校园垃圾产生的源头、种类及数量等情况。在数据收集与分析阶段,他们运用所学的生物统计知识,对数据进行细致梳理与深入剖析,找出校园垃圾分类存在的关键问题。随后,各小组集思广益进行方案设计,结合生物降解原理,探索适合校园的垃圾分类与生物降解模式。教师则在一旁适时引导,为学生答疑解惑,鼓励他们大胆创新、自主探索。当学生们看到自己设计的方案逐步成型,并有望解决校园垃圾分类难题时,会深刻意识到自身行动对社会问题的积极影响,进而增强社会责任感,更加主动地投身于社会问题的解决之中。
(三)家校社协同,营造社会责任教育氛围
1. 家庭引导
教师主动与家长建立沟通桥梁,引导家长重视孩子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与孩子共同投身环保活动,像一起参与植树造林,在挥锹铲土间感受为地球添绿的责任;或是进行垃圾分类宣传,向他人耐心讲解分类知识。此外,家长还应和孩子探讨社会热点,如生物多样性保护等话题,在交流中引导孩子明辨是非,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积极的社会态度,让社会责任意识在家庭氛围中悄然扎根。
2. 社会支持
学校积极与社会机构携手合作,为学生搭建社会实践的广阔平台。与环保组织联动开展生态保护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湿地保护、野生动物救助等工作,直观感受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和科研机构合作举办生物科技体验活动,使学生接触前沿生物技术。学生在参与这些实践活动时,能接触到多元社会群体,直面真实社会问题,从而拓宽视野,深刻认识到自身肩负的社会责任,增强担当意识。
结束语
高中生物教学中社会责任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通过情境教学、项目式学习和家校社协同等策略的实践,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提升其社会参与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加强与社会实际的联系,完善评价体系,为学生社会责任核心素养的培养创造更好的条件,使学生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的新时代人才。
参考文献
[1] 安烨. 如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核心素养[J].北京教育 ( 普教版 ),2025,(03):60-61.
[2] 李向敏 . 核心素养下高中生物教学中的生命观念培养对策探析[J]. 家长 ,2023,(06):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