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田径耐力项目训练的科学化体系构建
贺辉
孝义市第三中学校 032300
引言
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田径耐力项目如中长跑等是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体能、意志品质具有关键作用。然而,当前高中田径耐力项目训练存在训练方法不科学、缺乏系统性等问题,导致训练效果不佳,甚至引发运动损伤。构建科学化训练体系成为提升训练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迫切需求。本文将深入探讨该体系的构建策略。
一、科学制定训练计划
(一)依据学生个体差异规划
学生身体条件、运动基础和耐力水平千差万别,这决定了训练计划必须个性化定制。体能佳、基础好的学生,身体适应高强度训练的能力较强,可适当增加训练强度与量,安排如高强度间歇跑等具挑战性的内容,挖掘其潜力。而体能弱、基础薄的学生,若贸然进行高强度训练,易受伤且易丧失信心,应从低强度、小运动量起步,像慢跑、快走结合等,逐步提升能力。例如,为不同耐力水平学生分别设定每周跑步距离和配速目标,让训练贴合个体实际。
(二)结合项目特点安排
田径耐力项目丰富多样,不同项目对体能和技能的要求差异显著。以 800 米和 1500 米为例,800 米距离短、节奏快,更强调速度耐力,训练时要多安排短距离冲刺,如 200 米全力跑,搭配短时间间歇,再结合间歇训练提升身体快速恢复能力。1500 米距离较长,侧重有氧耐力和节奏把控,需增加长距离匀速跑,如 1000 米匀速跑,以及变速跑训练,让学生学会合理分配体力,提高训练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三)遵循训练周期原则
科学划分训练周期对提升训练效果至关重要。准备期是夯实基础阶段,此时学生身体机能处于适应期,应着重进行大量低强度有氧训练,如长距离慢跑,提升心肺功能和有氧代谢能力。竞赛期临近比赛,要根据比赛时间调整训练强度和量,加入速度和力量训练,像短距离冲刺、力量器械练习等,提升竞技状态。过渡期则以恢复调整为主,减少训练量,让学生身体和心理得到充分放松,避免过度疲劳,为下一周期训练做好准备。
二、合理选择训练方法
(一)有氧耐力训练方法
有氧耐力作为田径耐力项目的根基,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持续训练法是提升有氧耐力的经典常用之法。安排学生以稳定配速开展 30 分钟以上的慢跑,在这个过程中,心脏持续稳定地跳动,肺部有节奏地进行气体交换,能有效提高心肺功能,增强心脏的泵血能力和肺部的换气效率。同时,身体长时间处于有氧代谢状态,会不断提升有氧代谢能力,为耐力项目储备充足的能量。而法特莱克训练法别具一格,在自然环境中,通过快慢交替、不固定距离和速度的跑步,打破了传统训练的枯燥感,增加了训练的趣味性和适应性,能进一步挖掘学生的有氧耐力潜力。
(二)无氧耐力训练方法
在中长跑项目中,无氧耐力对后程冲刺起着决定性作用。间歇训练法是发展无氧耐力的得力手段。以 400 米快跑与 200 米慢走交替训练为例,快跑阶段身体处于高强度运动状态,无氧代谢系统高速运转,产生大量乳酸;慢走阶段则让身体有一定时间进行恢复和清除乳酸。通过严格控制快跑强度和间歇时间,使身体在短时间内反复承受高强度刺激,逐渐提高无氧代谢能力和耐受乳酸的能力。重复训练法同样适用于无氧耐力训练,重复进行 100 米全力跑,组间充分休息,能让肌肉在短时间内多次进行快速收缩,强化肌肉的爆发力,为中长跑后程冲刺提供强大动力。
(三)力量耐力训练方法
力量耐力是田径耐力项目不可或缺的关键素质。通过克服自身重量的练习能有效增强上下肢和核心力量耐力。俯卧撑可锻炼上肢和胸部的肌肉力量,仰卧起坐能强化腹部核心肌群,深蹲跳则对下肢力量耐力提升显著。这些练习无需复杂器械,随时随地都能开展。利用器械进行训练能进一步挖掘力量潜力,如哑铃肩推可增强肩部力量,杠铃硬拉能提升背部和下肢的整体力量。根据学生力量水平选择合适重量,进行多组次、少间歇的训练,能让肌肉持续承受负荷,提高肌肉持续发力能力,从而为田径耐力项目中的各种动作提供稳定的力量支持,助力学生取得更好成绩。
三、强化训练监控与评估
(一)生理指标监控
心率作为反映运动强度的关键生理指标,在田径耐力项目训练监控中意义重大。训练时,让学生佩戴心率带或运动手表,能实时掌握其心率动态。不同训练阶段和目标对应不同心率范围,准备期有氧训练,将心率控制在最大心率的 60% - 70% ,可稳步提升有氧能力;竞赛期高强度训练,心率达 80% - 90% ,能有效刺激无氧代谢系统。同时,定期测量血压、血乳酸等指标也必不可少。血压能反映身体循环系统状态,血乳酸水平则体现无氧代谢程度,综合这些指标,能全面了解学生身体对训练的适应状况,为调整训练计划提供科学依据。
(二)运动表现评估
评估学生运动表现可从跑步成绩和技术动作两方面入手。详细记录学生不同距离跑步的时间,通过分析成绩变化趋势,能直观判断训练效果。若成绩稳步提升,说明训练方法有效;若成绩波动或停滞不前,则需反思训练计划。此外,仔细观察学生跑步时的步频、步幅、身体姿势等技术动作至关重要。错误的技术动作会增加能量消耗、降低运动效率,还可能引发运动损伤。比如摆臂不充分、身体后仰等问题,一旦发现要及时指导纠正,帮助学生形成正确技术动作,提升运动表现。
(三)心理状态关注
耐力项目训练对学生心理状态要求颇高,体能与心理相互影响。在训练中,要密切留意学生情绪变化和意志品质表现。当学生出现焦虑、畏难情绪时,若不及时疏导,可能影响训练积极性和效果。此时,教练应主动与学生沟通,了解其内心想法,给予鼓励和支持,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还可以通过开展团队活动、心理讲座等方式,营造积极向上的训练氛围。在良好氛围中,学生能更好地调适心理状态,以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投入到训练中,促进身心全面发展。
结束语
构建高中田径耐力项目训练的科学化体系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作。通过科学制定训练计划、合理选择训练方法以及强化训练监控与评估,能够全面提升训练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田径耐力项目的运动成绩,增强学生身体素质,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和运动习惯。未来,需不断探索和完善该体系,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为高中田径耐力项目训练提供更优质的指导,推动高中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伟刚. 针对高中田径特长生的体能训练研究[J]. 健与美,2025,(05):120-122.
[2] 薛霏霏 . 高中田径训练中学生耐力与速度提升策略研究 [J]. 拳击与格斗 ,2024,(23):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