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群众文艺团队在基层群众文化生活中的发展路径

作者

贺蕾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准格尔召镇文化活动中心

0 引言

在城乡公共文化体系不断健全的背景下,群众文艺团队逐渐成为推动基层文化生活多样化与常态化的重要力量。依托社区、乡镇、企事业单位等组织形态,这类团队承担了文化传播、娱乐休闲与社会凝聚的复合功能[1]。在公共文化服务向纵深推进的过程中,如何使群众文艺团队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已经成为基层文化建设研究中的重点议题。文章将围绕群众文艺团队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关键制约因素展开分析,并提出面向基层文化生活的可行发展路径,以期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善与实践操作提供参考。

1 群众文艺团队发展的现实难点

当前群众文艺团队在基层运作中面临多方面制约,经费不足是普遍现象,团队活动多依赖有限的财政补助与零散社会捐助,稳定性与持续性均存在隐患。人才结构不合理成为另一大瓶颈,大部分骨干成员以业余爱好者为主,缺少具备系统专业素养与长期投入意愿的人才梯队,青年群体参与积极性也偏低。活动空间受限情况较为普遍,部分乡镇或社区公共场所利用率低、功能单一,难以满足文艺活动排练与演出的多样化需求。组织治理方面,内部管理经验不足,缺少成熟的运行制度与有效的协调机制,影响了团队整体活力与外部合作潜力[2]。再加上资源配置碎片化,基层文化设施、社会组织和公共政策间存在脱节,难以形成合力推进的格局,使群众文艺团队在发展过程中持续遭遇困境。

2 群众文艺团队在基层群众文化生活中的发展路径

2.1 健全扶持机制,拓展经费渠道

健全扶持机制需要形成多维度的资金运行框架,政府层面设立专项支持资金池,面向不同类型团队设定差异化标准,在申请流程中引入绩效考核,按季度核拨,减少一次性拨付带来的资金浪费。财政预算编制时将群众文艺团队列入公共文化支出科目,与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等设施统一纳入管理,保持资金来源的长期稳定。社会力量引入方面,探索文化企业冠名支持、公益基金会合作资助、地方商会联合认捐等多种形式,建立契约化监督制度,明确资金流向和责任追溯。社区自治渠道可通过设立文化众筹平台,鼓励居民以小额认缴或物资捐助参与团队运作,形成社区内外循环的支持格局[3]。经费使用环节,推行项目制管理模式,将演出活动、培训课程、器材购置、数字传播等支出分别列入科目,便于实施成本核算与独立审计。为降低运营成本,推动场地、服装、器材的共建共享,建立统一的资源调度平台,根据团队需求预约使用,减少重复购置。数字化手段方面,建立经费公开平台,实时发布资金收入与支出明细,接受社会监督,提升管理透明度。健全扶持机制不仅在资金投入环节设置多元来源,还在管理和监督环节引入责任链条,使经费运转形成规范化、制度化、公开化的闭环。

2.2 强化人才培养,优化组织结构

人才培养重点在于形成稳定梯队与持续供给渠道。依托高等院校与艺术院团,建立联合培养机制,为群众文艺团队输送专业师资,定期开展短期培训和驻点指导。地方文化馆、艺术中心等机构设置公益讲习班,由专业人员担任导师,覆盖声乐、舞蹈、戏曲、美术等不同门类,采用理论授课与实训结合的方式提升成员水平。针对青年群体,建立校园—社区双向衔接机制,在中学、大学社团内设立实践基地,鼓励学生进入群众文艺团队担任助理或学员,逐步形成新生力量储备。组织内部实行分工明确的管理架构,设立艺术指导、排练管理、后勤保障、宣传推广等岗位,由不同专长成员承担相应职能,避免单一角色承担全部事务造成效率低下。选拔机制方面,建立公开竞演与内部推荐相结合的模式,保证核心成员具备相应的艺术水准与责任意识[4]。为了保持团队活力,推行动态考核制度,对排练出勤、活动贡献、创作成果进行量化记录,并以此作为职务晋升与外部推荐的依据。人才激励环节结合物质奖励与精神荣誉,设立优秀团员表彰、作品展示机会及交流学习名额,增强成员认同。长期发展角度,推动本土艺术家与团队开展结对共建,将创作经验与演出技巧传递给新成员,形成师承链条,逐渐完善自我更新的人才生态。

2.3 创新活动形式,融合数字传播

活动形式的创新需要从表演内容、组织方式与传播渠道三方面展开。表演内容方面,推动多种艺术元素融合,将地方传统曲艺与现代舞蹈、器乐、影像结合,探索沉浸式、互动式演出形态,提升观演体验。组织方式上,引入季节性主题策划,围绕农事节令、地方节庆、社区纪念日设置系列文艺活动,形成连续性与整体性,避免单一演出的割裂感[5]。团队排练环节采用分布式排练模式,利用线上视频会议、云端协同排练工具,实现跨空间互动,解决场地限制问题。传播渠道方面,借助短视频平台、直播平台、社区数字公告屏幕同步推送活动内容,扩大受众覆盖。对线下演出进行数字化记录,生成影像资料并分类归档,建立可检索的资源库,既用于团队自我积累,也为后续创作提供素材支持。观众互动层面,设计线上投票、实时弹幕、虚拟观演席等功能,将群众参与嵌入演出全过程,增强文化体验的参与感。数字传播中利用大数据分析观众兴趣偏好,指导后续节目内容编排,形成以数据驱动的活动策划模式。跨界合作方面,引入地方文创企业、数字艺术工作室共同参与,推动服装设计、舞美灯光、影像剪辑的创新表达,使活动兼具传统韵味与当代特征。最终形成线下演出与线上传播相互支撑的格局,突破时空限制,构建开放多元的群众文艺活动新生态。

3 结语

群众文艺团队的发展依赖制度建设、人才供给与活动创新的有机衔接。完善资金扶持与监督体系,能够为长期运作奠定基础;构建多层次人才培养与组织架构,有助于形成稳定运行机制;拓展活动形式与传播方式,则推动团队实现开放与融合。未来研究与实践需继续关注基层文化与社会变迁的互动关系,在资源整合、数字赋能、社会动员等方面不断拓展方法路径,使群众文艺团队在新时期文化生活中持续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成虹.城乡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进路研究——基于宜宾市的实践考察[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5,9(21):183-188.

[2]高玉波.包头市打造群众文艺团队发展新模式的策略[J].参花(上),2023,(03):119-121.

[3]张升旭.对群众文艺创作与全民艺术普及工作的研究探讨[J].参花(下),2023,(10):125-127.

[4]周丹丹.新文科背景下赣鄱音乐文化课程建设与群众文艺人才培养研究[J].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2(03):71-76.

[5]杨璇. 文艺类展馆的数字化公共服务建设探析[J]. 民族音乐,2024(3):10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