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探究

作者

赵金蓉

湖北省孝感市大悟县城北小学 432800

一、引言

“双减”政策旨在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这一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面临着深刻变革。课堂作为教学的主阵地,其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着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参与度不高、课后作业繁重等问题,与“双减”政策的要求不相适应。因此,探究“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实施策略

在“双减”政策指引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需聚焦课堂效率提升,通过一系列连贯且具操作性的过程,让学生在有限时间内高效掌握知识、提升能力。

(一)构建生活情境,激活学习兴趣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入手,将数学知识融入其中,搭建起抽象知识与现实生活的桥梁。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充分挖掘多元生活元素,以阶梯式情境设计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以“百分数”教学为例,在创设超市促销情境时,可采用分层递进的方式展开教学。首先,呈现基础折扣场景,如“打八折”的文具用品,引导学生初步感知百分数与折扣的对应关系。教师可通过提问“原价 7 元的笔记本打八折后多少钱?”,带领学生尝试列式计算,在实践中理解“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运算逻辑。

随后,引入复杂促销组合,如“满 200 减 50”与“全场九折”两种优惠方式并行的家电销售情境。让学生分组模拟购物决策,运用百分数知识对比不同优惠方案的实际花费。在此过程中,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通过列表格、画线段图等方式梳理数据,帮助学生发现:当商品总价达到一定金额时,满减优惠更划算;而总价较低时,折扣优惠更实惠。这不仅深化了学生对百分数运算的掌握,更培养了他们的数学决策能力。

为拓宽知识应用场景,教师还可结合校园生活与家庭实践创设更多教学情境。在校园活动方面,以班级运动会的得分统计为素材,将各班得分换算为百分数,分析班级成绩在年级中的占比;或是统计运动会报名人数占班级总人数的百分比,帮助学生理解百分数在统计分析中的实际应用。

在家庭生活场景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收集家庭水电费账单,计算每月费用的同比、环比增长率,或是分析不同节能措施带来的费用降幅百分比。让学生通过制作家庭收支统计图、撰写节能方案报告等实践活动,将课堂所学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

(二)设计分层任务,引导自主探究

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将教学目标分解为不同层次的任务,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路径。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基础任务可设定为让学生利用学具(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通过拼摆转化为已学过的平行四边形,观察两者之间的关系;进阶任务则要求学生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挑战任务可设计为让学生尝试用一个三角形通过割补等方式转化为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进一步验证面积公式。教师在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相应的指导,如对完成基础任务有困难的学生,提示他们注意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的对应关系;对完成进阶任务的学生,鼓励他们尝试不同的拼摆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参与探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逐步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任务的设计要注重连贯性,后一层次的任务建立在前一层次任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探究,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就感。

(三)组织多元互动,促进思维碰撞

搭建多样化的互动平台,让学生在交流与合作中分享思路、完善认知。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时,当学生独立完成一道稍复杂的应用题后,组织小组讨论,让每个学生阐述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步骤,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提出疑问或补充意见。例如,在计算“学校图书馆有故事书 240 本,科技书的本数是故事书的 1.5 倍,两种书一共有多少本”这一问题时,有的学生先算科技书的本数再相加,有的学生则从倍数关系入手列出综合算式。通过小组互动,学生发现不同方法的优劣,理解解题策略的多样性。之后,选取典型的解题思路进行全班展示,教师引导学生对比分析,找出不同方法之间的联系。还可采用辩论赛、同桌互考等形式,如针对“小数与分数的转化”这一内容,让学生辩论不同转化方法的适用情况。在多元互动中,学生的思维不断碰撞,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还提升了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使课堂成为思想交流的乐园。

(四)优化即时评价,强化学习反馈

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每一个学习环节,通过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及时给予针对性的反馈。在学生回答问题时,不仅关注答案的正确性,更注重对其思考过程的评价,如“你能从这个角度思考问题,很有新意”“你的思路很清晰,但在这一步可以再仔细检查一下”。在学生完成课堂练习或探究任务后,采用星级评价、符号标记等方式,快速反馈学生的完成情况,对有创意的解法或独特的思路进行重点标注和表扬。同时,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如让学生说说自己在本节课中掌握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疑问,小组内互相评价成员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通过即时评价,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明确努力方向,教师也能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方法,使教学更贴合学生的实际需求,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结语

“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需以学生为中心,通过生活情境的构建、分层任务的设计、多元互动的组织以及即时评价的优化,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这不仅能减轻学生负担,更能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综合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让数学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

参考文献

[1] 王丽 .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探究 [J]. 教育实践与研究,2024(3):45-49.

[2] 李志坚.“双减”背景下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J]. 中小学教育,2024(5):32-35.

[3] 陈静 . 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效率的实践研究 [J]. 教学月刊,2024(2):1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