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西安文化街区媒介空间初探

作者

常金颗

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西安 710000

建国门的老菜场市井文化创意街区以市井生活和创意商业为基础,是一个集文化旅游与休闲于一体的街区。自 2018 年起,该街区经历了“微更新”和“轻改造”,成为一个承载老城故事、工业记忆和市井生活的“文化空间”。在互联网时代,现代都市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空间”构建不再单单靠地理与物理空间,而是在现实世界和媒介技术的交织融合中生成。而媒介技术营造出的媒介空间,不是对历史文化街区的简单“投影”,而是在持续的取舍、重构中进行空间再生产,不断影响着历史文化街区的外在形象和内在精神。本文将从媒介空间的角度探讨老菜场市井文化创意街区的文化意义与形象传播。

一、城市空间塑造中媒介空间的重要性

从媒介地理学的角度来看,都市空间是现实与虚拟的混合体,它融合了客观现实与文化想象。一方面,城市地理与物理空间的现实存在,包括自然景观和城市规划,如河流、社区、道路、建筑、景观等,构成了可感知的物质性都市空间;另一方面,通过媒介传播的城市观念、文化和艺术,激发了多样化的城市认同,在想象中构建了都市空间的图景。当我们用“媒介”和“想象”来审视“城市空间”时,媒介空间充满了城市地理的“投影”,但这些“投影”都经过了媒介的选择、取舍、加工、重组和修辞等多层次的主观再生产。

胡翼青的研究揭示了媒介与日常生活在数字时代的紧密交织,“任何空间和地方都有可能被媒介建构或重新建构”。在信息化时代,社交媒体 UGC(用户生成内容)的驱动下,游客用新奇短视频和图文内容借助渠道优势加以传播,发挥强大的视觉表征作用,使抽象的城市想象具体化。通过视觉传播实践,游客选过滤性地展示自己并互动时,也强化了视频图片对城市地域特质的视觉表征。社交属性、叙事和传播的碎片化使人们深入参与城市生活实践,模糊了实体与虚拟空间的界限,反映了媒介将城市再造为“第三空间”的功能。

综上所述,在数字媒介与日常生活交织的当代社会,空间与媒介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相互影响的。这种交织也成为了我们研究历史文化街区空间建构的关键。

二、媒介空间对老菜场市井文化创意街区空间的再生产

在《游客凝视》一书中,英国社会学家尤里阐述了“游客凝视”这一概念,它涉及一种轻松愉快的视觉体验。尤里指出,旅游者通过摄影来搜集当地的文化符号,这些符号的生产和消费对旅游者而言具有特殊的意义。人们对于旅游目的地的期待是通过各种实践来塑造和维系的,这些实践不一定需要亲自前往,而是可以通过使用媒介来完成。媒介通过重塑和强化这种凝视,进而影响人们的旅游选择和体验。以小红书平台为例,搜索“老菜场”会发现超过13000 条相关“笔记”(即图文帖子)。其中,最受欢迎的标题有“市井与新生”、“老菜场的日与夜”、“市井与文艺”、“小众宝藏地”、“慢生活街区”、“市井创意 city walk 街区”、“都市中的古早味”等。这些媒介内容展现了老菜场的双重魅力:既有生活气息,又融合了多元文化。

这表明,媒介传播不只是单纯的视觉投射,它还包含了诠释、评价、比较等认知活动。在媒介空间里,实体空间的焦点得以重新强调。游客的媒介实践正是这些认知活动的体现,他们在个人感知中重塑了老菜场在媒介中的形象,实现了“老菜场”在媒介空间中的再生产。

三、媒介空间对老菜场市井文化创意街区空间实践的影响

媒介空间改变了老菜场的街区形象和空间价值,这种形象的重塑持续影响着媒体用户对老菜场的空间想象,进而影响他们的实际体验。在真实与虚拟交织的空间互动中,创造了一个既真实又虚幻的“第三空间”。

在实地调研和采访过程中,受访者多次提到,他们在前往老菜场之前,会通过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媒体查找“攻略”、“路线”和“打卡点”,然后进行实地体验。一些游客则具有更强的目的性,为了拍摄满意的照片,他们会提前在媒体上寻找最佳拍摄位置,探索不同的视觉效果。媒介空间成为连接人与人、地与地之间经验感知和关系生产的重要桥梁,促进了多样化空间实践形式的产生。

通过媒介空间的传播,老菜场获得了新的观赏方式,提供了新的理解视角,为人们的空间想象和实践提供了参考和坐标。每位游客都可以通过线上信息和亲身实践,共同构建老菜场的“意义空间”。

四、打造老菜场市井文化创意街区的“媒介朝圣”

“媒介朝圣”这一概念由学者尼克·库尔德首次提出,它指的是前往媒介叙事中关键地点的旅行。在这一过程中,媒介所生产的抽象特性逐渐融入现实世界,从而不断确认媒介空间中地点的价值。

“朝圣”不只是个人的行动,它也是一种集体行为。除了遵循特定路线,媒介朝圣还表现在内容的重新发布上。从媒介朝圣的角度来看,“打卡”是基于媒介空间的一种身体实践。人们依据他人分享的图片或视角进行打卡,并将体验分享到媒体平台,而这些优质内容又会成为新的打卡目标,形成一个循环。从媒介空间到实体空间,再到媒介空间的反馈,共同构成了不断扩展的媒介空间。在老菜场,同一地点、场景甚至视角的重复打卡,使得图像变得难以辨识,实体地点与媒介空间中的图景逐渐演变成“媒介奇观”。

通过抖音平台的分析,重复打卡的媒介影像揭示了老菜场作为市井文化创意街区,在视觉符号上保留了传统市井气息,同时又与现代元素相结合。最受欢迎的打卡点包括信义巷、黄色楼梯、涂鸦、厂房和绿色兵马俑雕塑。这说明,人们通过图像构建了老菜场独特的“地方感”,象征着“楼下烟火气,楼上艺术气”的创意创业集中地。所以,人们将空间实践的意义与价值传播到虚拟空间,成为老菜场传播的机制。“媒介空间- 空间实践- 媒介空间再生产”的过程,激发信息接收者对老菜场的兴趣,进而亲自游览并再次发布内容。现实空间与媒介空间的交织让人们对老菜场市井文化创造有了更丰富的体验。

五、结束语

观察的文化街区,它们可被视作传递意义的空间载体。这种载体在文化街区的空间书写过程中,对于引导空间实践和塑造地方认同感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本研究分析了媒介如何复现、强调以及重塑老菜场等文化街区的空间形象,并持续作用于人们的空间行为。媒介空间与文化街区的物质空间和社会空间紧密相扣,共同促进了文化空间的持续运作与动态循环。

项目基金:西北大学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S202410697238)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