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兴趣班与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协同提升的实践路径
钊建辉 吴俊军
锡林浩特市第五小学
一、引言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和“ 健康第一” 教育理念的普及,提升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成为小学教育的重要任务。小学体育兴趣班以学生兴趣为导向,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运动选择和个性化的技能指导,深受学生和家长的喜爱。然而,当前部分小学体育兴趣班存在与学生体质健康提升目标脱节的现象,过于注重技能训练而忽视体能发展,或因活动强度不足难以达到体质提升效果,导致体育兴趣班的价值未能充分发挥。
实际上,小学体育兴趣班与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升之间存在紧密的协同关系。兴趣班能通过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促使其主动参与体育锻炼,为体质健康提升提供动力;而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又能增强学生的运动能力,让他们在兴趣班中获得更好的运动体验,进一步巩固运动兴趣。因此,探索小学体育兴趣班与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协同提升的实践路径,对提高小学体育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小学体育兴趣班与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协同提升的基础
(一)目标一致性: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核心
小学体育兴趣班的开设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和特长,让学生在运动中体验快乐、增强体质;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升的目标是增强学生的体能、提高身体机能,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二者虽在具体内容上有所侧重,但核心目标一致,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这种目标的一致性为协同提升提供了前提。体育兴趣班在培养学生运动技能的过程中,可将体质健康提升目标融入其中,通过科学的训练安排增强学生的体能;而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能让学生更轻松地掌握运动技能,提升在兴趣班中的成就感,从而更积极地参与兴趣班活动,形成良性循环。
(二)内容关联性:运动技能与体能发展相互促进
体育兴趣班的运动技能训练与学生体质健康所涉及的体能发展存在密切关联。无论是球类、武术、舞蹈还是田径等兴趣班项目,都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等体能素质作为基础。例如,篮球兴趣班的运球、投篮等技能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手部协调性和下肢力量;武术兴趣班的套路练习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柔韧性和耐力。
同时,技能训练过程本身也是提升体能的过程。学生在反复练习篮球运球、武术套路的过程中,体能会得到相应的锻炼和提升;而体能的提升又能帮助学生更熟练地掌握运动技能,提高技能水平。这种内容上的关联性使得体育兴趣班与体质健康水平提升能够相互促进、协同发展。
(三)主体统一性:学生是协同提升的核心载体
学生既是体育兴趣班的参与者,也是体质健康水平提升的主体,这种主体的统一性是协同提升的关键。学生在体育兴趣班中的参与度和表现,直接影响其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效果;而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又会影响其在兴趣班中的参与热情和运动表现。
例如,体质较好的学生在体育兴趣班中往往能更快地掌握技能,获得更多的乐趣和成就感,从而更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参与锻炼,进一步提升体质;反之,体质较弱的学生可能在兴趣班中遇到更多困难,若能通过兴趣班的训练逐步提升体质,会增强其自信心,形成积极的运动态度。因此,以学生为核心载体,能够实现体育兴趣班与体质健康水平的协同提升。
三、小学体育兴趣班与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协同提升的实践
(一)融合课程内容,实现技能与体能训练一体化
将体育兴趣班的技能训练与体能训练有机融合,是实现协同提升的核心路径。兴趣班教师应根据所授项目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体质状况,制定兼顾技能提升和体能发展的课程内容。在技能训练中融入体能训练元素,将体能训练作为技能训练的基础和补充。
例如,足球兴趣班可在每次训练中安排 10-15 分钟的体能训练,如折返跑、蛙跳等,提升学生的下肢力量和耐力,为足球运球、射门等技能的掌握奠定基础;在技能训练环节,可设计“ 带球绕杆接力赛” ,既训练学生的足球控球技能,又能提升其速度和灵敏性。舞蹈兴趣班可在舞蹈动作练习前安排柔韧性训练,如压腿、下腰等,在舞蹈练习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心肺功能的锻炼,选择节奏明快、动作幅度较大的舞蹈曲目,让学生在掌握舞蹈技能的同时提升体能。
(二)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持续参与动力
采用创新的教学方法,能提高学生在体育兴趣班中的参与热情,促使其主动投入运动,从而实现技能提升与体质增强的协同。兴趣班教师可采用游戏化教学、竞赛激励、分层指导等方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参与训练。
游戏化教学将技能训练和体能练习设计成趣味游戏,如篮球兴趣班可开展“ 运球寻宝” 游戏,让学生在运球寻找“ 宝藏” 的过程中提升控球技能和耐力;武术兴趣班可设计“ 武术套路闯关” 游戏,设置不同难度的套路关卡,激励学生提升技能和体能以闯关成功。竞赛激励通过组织小型比赛,如班级内部的乒乓球对抗赛、跳绳比赛等,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拼搏精神,让学生在比赛中提升技能、锻炼体能。分层指导则根据学生的技能水平和体质状况进行分组,为不同组别设计不同的训练目标和内容,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层面获得进步,增强自信心和参与动力。
(三)完善评价体系,建立协同提升的反馈机制
建立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对学生在体育兴趣班中的技能表现和体质健康状况进行综合评价,能为协同提升提供有效的反馈和指导。评价体系应突破单一的技能评价或体能测试,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兼顾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兴趣班中的参与态度、进步情况、技能掌握的熟练程度以及体能的提升变化等,可通过教师观察、学生自评互评、训练记录等方式进行;终结性评价可在学期末进行,结合兴趣班技能考核和体质健康测试结果,对学生的综合表现进行评价。例如,篮球兴趣班的终结性评价可包括篮球运球、投篮技能的考核,以及50 米跑、立定跳远等体能项目的测试。
评价结果应及时反馈给学生和家长,让学生了解自己在技能和体能方面的优势与不足,明确后续努力的方向;同时,教师可根据评价结果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更有针对性地促进学生技能和体能的协同提升。
(四)加强家校联动,营造协同提升的良好氛围
家庭是学生体育锻炼的重要场所,加强家校联动能为体育兴趣班与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协同提升营造良好氛围。学校可通过家长会、微信群、公众号等方式,向家长宣传体育兴趣班与体质健康协同提升的重要性,引导家长关注学生的运动情况和体质健康。
鼓励家长参与到学生的体育锻炼中,如与孩子一起进行兴趣班相关的运动练习,篮球兴趣班学生的家长可与孩子一起打篮球,舞蹈兴趣班学生的家长可陪伴孩子练习舞蹈动作。学校还可定期举办“ 亲子体育活动日” ,组织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兴趣班项目的比赛或展示活动,如亲子羽毛球赛、家庭舞蹈表演等,让家长在参与中感受运动的乐趣,从而更支持学生参与体育兴趣班和日常锻炼,形成家校共育的合力,促进学生技能和体质的协同提升。
四、结束语
小学体育兴趣班与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协同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以目标一致性、内容关联性和主体统一性为基础,通过融合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完善评价体系、加强家校联动等实践路径,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和共同发展。
在实践过程中,要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不断优化协同提升的策略和方法。相信通过持续的探索和实践,小学体育兴趣班将在培养学生运动技能的同时,更有效地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健康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梦祎,宗有智.宝塔区小学体育兴趣班开展现状研究[J].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 39 (02): 103-106+111.
[2]陈莉.美国小学体育对我国小学体育改革的启示[J].体育学刊, 2018,25 (06): 112-116.
[3]陈浩,洪敏.上海市徐汇区小学体育兴趣班活动开展现状调查[J].体育科技, 2016, 37 (05): 163-165.
[4]王秋燕,蒋晶.北京市小学体育发展现状个案调查分析——以北京市西城区展览路第一小学为例[J].运动, 2014, (10): 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