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环境监测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影响分析

作者

冀雪洁

康润(天津)环境检测有限公司 天津 300308

1 环境监测技术概述

1.1 环境监测技术分类

1)物理监测技术。主要关注环境中的温度、湿度、噪声、辐射等物理参数,一般使用传感器实时监测,并用数据采集系统进行记录和分析。2)化学监测技术。主要分析大气、水体和土壤中的化学成分,采用色谱、质谱、光谱等技术对污染物的种类和含量进行检测。3)生物监测技术。主要利用生物体对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对环境质量进行评估。例如,通过观察生物标志物的变化或特定物种的生存状况来监测评估污染水平。4)遥感监测技术。主要通过卫星或航空器搭载的传感器,对地表环境进行远距离监测。该项技术覆盖的区域较广,可连续提供动态的环境信息[1]。

1.2 环境监测技术特点

环境监测技术可实时监测环境,通过数据分析软件处理和分析大量数据,从而得出环境状态的评估结果;环境监测技术通过采用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手段,显著提高了监测效率和准确性。传感器可以迅速感知环境参数的变化,并通过数据传输技术将数据传输到中央数据中心进行处理和分析;环境监测系统可以设定监测阈值,若环境参数达到或超过阈值,系统便可以触发报警或控制相应的处理设备,及时发现并处理环境问题;环境监测技术须综合考虑和分析如空气、水体、土壤等环境参数和监测对象,以保障监测结果的准确性。

2 环境监测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影响

2.1 落实生态环保政策

生态环境保护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每个公民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基于这种情况下,我国制定了诸多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为保障这些政策的顺利落实,应当发挥环保部门的环境监测职能,及时发现区域内存在的环境问题,并按照现有法律法规进行处理,从而实现生态环境保护目标。从环境监测工作而言,其是保障生态环境系统稳定、遏制工业废弃物乱排放和高排放的重要手段。而且,整个监测需要使用到多种技术,依托综合性的技术指标衡量和分析当前区域内的生态环境质量,从而为生态环境保护、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减少污染等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2.2 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效益

环境监测是环保部门执法的关键内容,也是不能缺少的一项工作。在具体落实中,环保部门人员应当履行环境监测职责,综合运用各种技术和手段,采集和分析生态环境质量的数据,从而得出客观的评价结果。基于我国长期重视经济建设,对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不大,导致整个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开展成效低。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国制定了较为完整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并且经过长时间的落实,形成了符合我国特色的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体系,以此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作出了重大贡献。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持续推进中,各种监测设备开始使用,监测技术人员采取了全天候、临时性等监测方式,及时获取生态环境质量数据,并对其进行评价,形成了较为健全的环境监测工作机制,促使生态环境保护与环境监测二者的统一,以此提高了生态环境保护效益。

2.3 优化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方式

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环保部门不再仅仅依靠当前的环保技术,开始不断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加大各种资源的投入力度,促使环境监测走向了标准化发展。从以往环境监测分析,技术人员只能对相应的区域监测,并采集相关数据,难以发挥管理层面的作用。但是,新技术融入环境监测后,其监测区域开始固定化、全面化,深入分析采集到的生态环境数据,依托具体的监测场所,调整监测方式,优化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加强生态环境评估工作的开展,从而实现了生态环境治理的合法化。而且,积极运用生态环境保护新技术,加强与各个科技企业合作,引导各方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逐步提升环境监测工作成效,以此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方式的优化。

2.4 保障排污许可制落实

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因环保人员对生态环境监测后,可以发现其中存在的污染问题,也可以明确污染源,促使相关企业承担污染治理责任,遏制了污染物的产生和传播,从而保障生态环境系统的稳定性。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中,社会公众对环境保护工作越来越关注,也具备了很强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认识到工业对生态环境带来的重大影响。基于这种情况下,在各个工业城市中,地方政府加大了立法力度,出台了针对性的法律规章,对污染物排放管控力度更大,避免对生态环境系统带来重大损害。另外,环境监测部门应当按照落实重点企业的排污行为的监测,加强污染物排放的标准化管理,有利于实现生态环境保护目标。通过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能够保障排污许可制落实,从而有效遏制企业的排污行为,以此维持生态环境系统的稳定。

3 环境监测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策略

3.1 加强环境监测技术研发

为有效应对日益复杂的环境问题,加强环境监测技术研发至关重要。相关部门应加大科研投入,鼓励和支持高校、科研机构及企业开展相关研究,推动监测技术的创新升级。重点促进遥感技术、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等跨学科技术的融合应用,以提升环境监测的准确性和效率。同时,应着力开发具有高灵敏度和低检出限的新型传感器,实现对空气、水体和土壤污染物的实时监测。此外,需大力发展移动监测平台和便携式检测设备,使其能够适应各种环境条件,特别是偏远或环境恶劣地区的监测需求。长期连续监测技术的研发也不容忽视,这将为收集长期生态数据、分析环境变化趋势提供科学依据。

3.2 强化环境监测管理质量

提升环境监测管理质量是保障数据准确性和可靠性的关键环节。相关部门应当制定严格的监测标准和操作规程,确保所有监测活动按照统一规范实施,最大限度减少人为误差和系统偏差。所有监测工作必须严格遵循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和相关技术规范。同时,加强监测人员的专业培训至关重要,通过定期开展技能培训和知识更新,持续提升监测人员在采样、分析和数据处理等环节的专业素养与责任意识。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体系不可或缺,应采用标准物质、空白对照、平行样品等方法对监测全过程进行严格把控,确保数据真实可靠。最后,建立环境监测信息公开机制,为公众提供数据查询和反馈渠道,鼓励社会监督参与,既能增强监测透明度,又能提升公众信任度。

3.3 构建完善的环境预警监控体系

首先,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是体系建设的核心基础,需要环保、气象、水利、交通等部门实现数据共享与应急联动,确保在环境风险发生时能够快速响应。其次,强化技术支持体系至关重要,应综合运用卫星遥感、物联网传感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预测模型等先进技术,实现环境风险的实时监测与智能预警。第三,科学构建环境风险评估模型,通过整合历史数据和实时监测信息,建立分级预警指标体系,制定合理的预警阈值,为风险研判提供科学依据。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生态环境保护是一场持久战,而环境监测始终是最可靠的“ 战友” 。唯有持续强化监测能力、完善监测网络、释放数据价值,才能让每一寸蓝天更清澈、每一片碧水更纯净、每一方净土更安全,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筑牢根基,让绿色发展的底色在监测数据的守护中愈发鲜明,让子孙后代共享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家园。

参考文献:

[1]张弦.环境监测技术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运用研究 [J].低碳世界,2022,12(12):22-24.[2]赵玉军.环境监测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策略 [J].化工管理,2023(23):41-44.[3]孙洁.环境监测技术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J]. 生态环境与保护,2020,3(8):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