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路径与实施策略

作者

郭鹏丽

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砖寨营镇中心校 河北邯郸

引言:

随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的颁布与实施,核心素养已成为语文教育改革的中心导向。语文核心素养涵盖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大维度,对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作文不仅是语言表达的载体,更是学生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然而,当前小学作文教学仍普遍存在重形式轻内涵、重模仿轻创造、重结果轻过程等问题,导致学生写作兴趣低迷、内容空洞、情感缺失。因此,探索一条契合核心素养理念、具有可操作性的作文教学路径,已成为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一、小学语文作文教学面临的问题

(一)缺乏积极性

当前小学生在作文学习中普遍存在畏难情绪和被动应付心理。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往往忽视学生个体经验与情感体验,将作文任务简化为“完成作业”,导致学生缺乏表达欲望;另一方面,评价机制单一,过分强调字数、结构、修辞等外在形式,忽视对思想内容与真情实感的肯定,使学生在长期的“标准答案”压力下逐渐丧失写作的自主性与创造性。久而久之,作文成为一种机械的语言堆砌,而非心灵的自然流露。

(二)缺乏素材

“无话可写”是小学生作文中的普遍困境。学生的生活经验本应是写作的源头活水,但在应试导向和课业压力下,学生接触真实生活的机会被压缩,观察力与感受力未能得到有效培养。同时,教材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之间存在脱节,教师在教学中未能有效引导学生从日常点滴中提炼写作素材,导致学生面对题目时只能依赖套路化、模式化的表达,内容空洞、千篇一律,缺乏个性与生命力。

(三)缺乏技巧应用与生活感知

即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写作技巧,如描写、叙述、抒情等,在实际写作中也常常难以灵活运用。这反映出教学过程中“教”与“用”的割裂:技巧教学多停留在概念讲解与片段练习层面,缺乏与真实写作任务的深度融合。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学生对生活的感知能力薄弱,难以将外部世界转化为内在体验,进而影响语言的生动性与思想的深度。技巧若脱离生活感知,便如无根之木,无法支撑起有温度、有思想的表达。

二、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策略

(一)关注细节,激发写作兴趣

兴趣是写作的内在驱动力。要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教师需从“关注细节”入手,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微小之美。例如,在描写“校园的一角”时,教师可带领学生实地观察,聚焦一片落叶的纹路、一缕阳光的移动、一声鸟鸣的节奏,通过感官体验唤醒学生的观察意识。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用“发现者”的视角记录所见所感,不强求完整篇章,而是允许碎片化、个性化的表达。这种低门槛、高自由度的写作方式,有助于打破学生对“好作文”的刻板印象,使其在细节捕捉中获得成就感,从而逐步建立写作自信。此外,教师可通过设置“每日一记”“心情日记”等非正式写作任务,将写作融入日常生活,使表达成为一种习惯而非负担。

(二)通过单元整合,积累写作素材

教材是学生最直接的学习资源,但传统教学中,阅读与写作常被割裂处理。核心素养导向下的作文教学应打破学科壁垒,实施“单元整合”策略。以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每个单元围绕特定主题(如“童年生活”“自然之美”“人物品质”)编排课文,教师可据此设计“主题式写作任务群”。例如,在“自然之美”单元中,学生通过阅读《观潮》《走月亮》等课文,积累描写自然景物的语言范式与情感基调,继而开展“我眼中的四季”写作活动,鼓励学生结合课文所学,观察并记录身边自然的变化。这种整合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素材来源,更在阅读与写作的互动中实现了语言的迁移与内化,使素材积累过程更具系统性与情境性。

(三)借助例文,学习写作技巧

例文是学生学习写作技巧的重要支架。然而,例文教学不应止于“模仿”,而应引导学生“解构”与“重构”。教师可选取贴近学生生活、语言生动、结构清晰的范文(包括优秀学生习作),组织学生进行“文本细读”,分析作者如何通过细节描写营造画面感、如何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主题、如何通过心理描写展现人物性格。在此基础上,设计“技巧迁移”练习,如“仿写一个场景”“改写一个结尾”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技巧的运用逻辑。更重要的是,教师应鼓励学生在掌握基本技巧后进行个性化表达,避免“千人一面”。例如,在学习“动作描写”后,可引导学生观察同学做操、老师板书等日常场景,用自己独特的语言再现动作细节,从而实现技巧从“他有”到“我有”的转化。

(四)以社会为背景,指导学生观察生活

写作的终极指向是生活。核心素养强调“文化理解”与“社会责任”,要求学生具备观察社会、理解他人、表达观点的能力。因此,作文教学应突破教室围墙,将社会作为广阔的写作课堂。教师可设计“社区探访”“家庭访谈”“节日观察”等实践性任务,引导学生走进超市、公园、菜市场等真实场景,记录所见所闻,采访不同人群,收集第一手素材。例如,在“传统节日”主题写作中,学生不仅可描写节日习俗,还可通过采访长辈了解节日背后的文化意涵,或观察节日中的社会现象(如交通拥堵、消费热潮),形成多元视角的表达。这种基于社会情境的写作,不仅丰富了内容,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文化认同感,使作文成为连接个体与社会的桥梁。

三、结束语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以生活为根基,以能力发展为目标。通过激发兴趣、整合资源、示范引领与情境实践等策略,构建起一条融语言、思维、审美与文化于一体的写作教学路径。这一路径不仅帮助学生克服写作中的现实困境,更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其综合素养,使作文真正成为学生表达自我、理解世界、传承文化的重要方式。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文字中找到自己的声音,在表达中实现精神的成长。

参考文献:

[1] 小练笔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李苟生.生活教育,2024(07)

[2]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应用探析. 王晓海.人生与伴侣,2025(28)

[3] 多媒体环境下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策略研究. 徐飞飞.中小学电教,2024(11)

[4] 小学生想象能力在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培养技巧. 陈春芳.小学生(下旬刊),2024(11)

[5]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邵建苹.学苑教育,2024(35)

[6]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创新策略刍议. 郭美菊.学苑教育,202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