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空间建筑消防设计难点与对策分析
宋西敏
中国建筑技术集团有限公司 北京市 100020
1 大空间建筑消防设计的难点
大空间建筑因其独特的空间特性,如内部空间宏大,功能复杂,人员密集,因此在消防设计中面临着诸多挑战。首先,建筑的开放性和高度使得烟气控制难度大,传统建筑的防排烟设计依赖于顶棚附近的储烟仓和机械排烟系统,而大空间往往有巨大的净空高度,安装在顶部的排烟口无法有效捕获稀释后的低温烟气,像中庭等竖向大空间也容易形成强烈的烟囱效应,使烟气迅速向其他层蔓延。因此,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有效防范火灾,成为了消防设计的首要难题。其次,大空间通常具有较大的使用面积和复杂的内部空间布局,人员流动频繁。会造成任何一点到安全出口的直线距离可能远超规范要求,疏散时间长。人员不熟悉庞大而复杂的内部环境,在紧急情况下容易迷失方向等难题。最后,火灾自动报警与灭火系统效能受限也成为大空间建筑消防设计的一大难点。在火灾发生时,点型感烟、感温探测器通常安装在顶棚,烟气上升至几十米高的顶棚需要很长时间,导致报警严重延迟,错过早期灭火的最佳时机。标准闭式喷淋头的动作依赖于顶棚处积聚的高温热气,在大空间环境中,火灾热羽流到达顶棚时温度已大幅降低,可能不足以启动喷头,导致系统失效。
2 大空间建筑消防设计的对策分析
2.1 优化烟气控制策略
在大空间建筑消防设计中,烟气控制系统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火灾发生时的安全疏散与灭火效果。因此,优化烟气控制系统是确保消防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烟气控制系统的设计应针对大空间建筑的特点,考虑其开放性和空间复杂性。传统的烟气控制方法往往难以适应大空间建筑的需求,因此需要采用先进的烟气排放技术,采用分层空调与机械排烟结合:利用空调系统在人员活动区上方形成一个空气屏障,延缓烟气下降。采用高灵敏度的早期火灾探测系统:如吸气式烟雾探测器(VESDA)。它通过主动采集空气样本并进行高灵敏度分析,能在可见烟产生前极早期报警,为人工干预赢得宝贵时间。合理选择排烟方式:对于高度超过12 米的空间,可采用大空间智能型主动喷水灭火系统(如 ESFR 喷头)与机械排烟相结合的方式,或采用自然排烟与诱导通风排烟等新技术。
2.2 合理设置紧急疏散通道
在大空间建筑的消防设计中,合理设置紧急疏散通道是确保人员安全疏散的重要环节。由于大空间建筑通常具有较大的开放区域和复杂的内部结构,人员在火灾发生时的快速、安全撤离至关重要。因此,疏散通道的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建筑的特性及使用情况,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火灾风险。疏散通道的布局应遵循“ 直线、宽敞、清晰” 的原则。通道的走向应尽量简洁明了,避免不必要的弯曲和转折,以减少人员在疏散过程中的迷失。同时,疏散通道的宽度应满足建筑内最大可能同时疏散人数的需求,确保在火灾情况下能够容纳大量人员快速撤离,避免因拥堵导致的踩踏事故。
疏散通道的设置还应考虑到与其他消防设施的协调。例如,应该确保疏散通道与消防水源、灭火器和喷淋系统等设施相互连接,以便于在火灾发生时快速获取灭火资源。此外,疏散通道内的标识和照明系统也需与建筑整体设计相适应,确保在火灾发生时,标识清晰、照明充足,为人员提供明确的撤离指引。
2.3 强化灭火系统有效性
在大空间建筑的消防设计中,早期及时发现火情,控制火情尤为重要,提前一秒钟发现并扑救,就能将火灾遏制在指数曲线起飞前的平缓阶段。
一旦错过,灭火所需的能量、水量、资源以及承担的风险都将变得无比巨大。对于大空间可针对性设置灭火设备:放弃“ 全面覆盖” 的传统思路,根据可能火源的位置(如舞台、设备房、商铺),采用“ 重点保护” 原则,设置雨淋系统、水炮系统、固定消防水炮等。推广使用智能消防水炮:具备自动寻的、红外/紫外复合探测功能的消防水炮,可快速定位火源并精准喷水灭火,效率远高于传统喷淋系统。加强移动消防设施:确保室内消火栓、消防软管卷盘的布置易于取用,并配备足够数量的推车式灭火器,供经过培训的工作人员早期扑救。最终为人员疏散争取宝贵的“ 可用安全疏散时间” 。进而减少有毒烟气的产生量。延缓烟气在疏散通道内的蔓延速度。为人员创造更低温度、更高能见度的逃生环境。避免小火演变成夺走生命的巨灾。
2.4 智能化消防管理系统的应用
智能化消防管理系统在大空间建筑的消防设计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应用不仅提高了消防安全的效率,也为火灾预防与应急响应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智能化消防管理系统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传感器技术及数据分析能力,实现对建筑内部火灾风险的实时监测与管理。智能化消防管理系统通过布置各类传感器(如烟雾探测器、温度传感器和气体探测器),能够实时监控建筑内的环境变化。当系统检测到异常情况时,会自动发出警报并通知相关人员,确保及时响应。这种实时监测不仅可以大幅缩短火灾初期的反应时间,还能有效降低火灾带来的损失。
智能化系统的联动功能是其一大优势。该系统能够与建筑内的消防设施(如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烟气控制系统)进行联动。当发生火灾时,系统会自动启动相应的消防设施,协同工作以抑制火势蔓延。例如,在火灾初期,系统可以迅速开启烟气排放装置,降低烟雾浓度,为人员撤离创造安全环境。
3 结语
总之,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大空间建筑日益增多,其消防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大空间建筑的消防设计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绝不能简单套用传统规范。面对烟气控制、疏散、探测与灭火等方面的独特挑战,必须从根本上转变设计理念:核心方法是性能化设计,依靠先进的计算机模拟技术进行量化分析和方案论证。技术关键是以“ 早期探测、早期干预”为核心,积极应用吸气式感烟探测器、智能消防水炮等主动式消防技术。成功保障是“ 技防” 与“ 人防” 相结合,在完善硬件设施的同时,必须配以科学的应急疏散预案和严格的安全管理。未来,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大空间建筑的消防系统将朝着更加智能化、一体化的方向演进。通过布设全域传感器网络,实时感知环境参数,AI 火灾模型可以更精准地预测火势发展,并自动调度最佳的排烟、灭火和疏散引导方案,最终构建一个全天候、无死角的主动消防安全体系。
参考文献:
[1] 饶俊, 程紫来. 大空间建筑消防设计难点与对策[J]. 今日消防,2022,7(07):97-99.
[2] 梁蔚. 大空间公共建筑消防设计难点及对策探索[J]. 智能城市,2018,4(23):25-26.
[3]胡孝连.大型地下空间建筑的消防设计[J].居舍,2018,(01):75.
[4]GB 50016-2014.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018 年版)[S]. 北京: 中国计划出版社,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