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教师与AI智能体协同模式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实践路径

作者

张超

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附属中学 ¥255100

一、研究背景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提出推进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深度融合。当前教学中,教师虽已尝试应用此类工具,但多停留在零散化应用层面,尚未形成覆盖教学全流程的协同模式。事实上,AI 智能体具有整合性与功能性,一方面具备备串联课前预习、课中 互动、课后巩固的技术能力,可形成完整教学闭环;另一方面能承担辅助任务,释放教师精力以聚焦价值引导与思维培养。

二、教师与AI 智能体协同教学的内涵、要素及相关

1. 教师与 AI 智能体协同教学的内涵与要素

学界对教师与 AI 智能体协同教学的内涵有多维度阐释,其核心在于人类智能与生成式AI 的协同交互及要素构成的有机统一。人类智能与生成式人工智能协同交互、优势互补(张进澳等,2024)。协同教学寻求AI 智能体技术性与教师教学艺术性的平衡,以融合教学预设性与生成性(秦丹、张立新,2020)。在协同教学这种共生关系中,教师借智能机器拓展教学能力,智能机器也在教师引导下提升技术性能(Jarrahi,2018)。协同教学教学样态包含教师、学生、生成式AI 智能体等八个要素(易凯谕、韩锡斌,2025)。

2. 教师与 AI 智能体协同教学的相关研究(1)AI 智能体的功能

AI 智能体具备五种核心功能:其一,感知交互功能:通过语音识别、计算机图像视觉等新技术,实现在教学环境内的全域交互(陆吉健等,2021);其二,理解解析功能:具备自然语言处理、多模态信息处理功能(易凯谕、韩锡斌,2025);其三,规划记忆功能:结合以往学习数据资料,为学生推荐匹配具身体验的学习资源(陆吉健等,2021);其四,自主决策功能:逐渐显现独立性和自主性(杨征铭、靳玉乐,2025);其五,执行适应功能:教学内容实时自动生成以满足特定的个性化教育需求(易凯谕、韩锡斌,2025)。上述五种功能为AI 智能体参与协同教学提供了有力支撑。具体到英语教学中,这五种功能对应的具体表现如表1 所示。

表1 AI 智能体的五种核心功能及其具体表现

(2)现有研究的局限

现有研究虽已关注 AI 智能体在教学中的应用,但存在两点局限:一是功能应用碎片化,多聚焦 AI 智能体的单一功能;二是流程设计断裂,课前、课中、课后环节缺乏数据贯通,未能构建完整的教学闭环。

三、教师与AI 智能体协同教学模式

前述AI 智能体的五种核心功能为协同教学提供了技术基础,教师、学生与AI 智能体的三方互动可以构成模式运行的核心机制,而“课前—课中—课后”的流程设计则能够为模式构建持续优化的教学闭环支撑。基于

上述逻辑框架,本模式的具体设计如下:

1. 设计理念

依托AI 智能体的感知交互、理解解析、规划记忆、自主决策和执行适应功能,通过数据训练与能力迭代,使其深度融入课前、课中和课后环节,与教师协作完成教学任务。

2. 模式架构与流程

图1 教师与AI 智能体协同教学模式图

该协同教学模式依托教师、学生、AI 智能体三方互动与AI 智能体的五种核心功能,构建“课前—课中—后”教学闭环。各阶段以“数据流动+角色协作”推进:

课前准备:学生围绕主题向教师初步反馈;教师结合该反馈向 AI 智能体明确要求;AI 智能体据此推送学习任务与资源;学生完成任务后反馈给AI 智能体;AI 智能体分析反馈数据,向教师推送精准学情;教师依据精准学情对学生开展多元指导,同时调整教学策略、优化预设方案。

课中实施:教师引导学生参与互动;AI 智能体生成并推送适配资源;学生在互动中向教师呈现直观成果,同时将需统计分析的成果提交给AI 智能体;师生协同AI 智能体开展合作评价;教师定位学生薄弱点。

课后延伸:教师为作业定标;AI 智能体存储分层逻辑,生成并推送分层作业;学生完成后向其反馈;AI 智能体分析数据并评价;教师依据 AI 智能体反馈精准辅导,学生同步自省补学。

参考文献

[1] Jarrahi, M. H. 2018.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the future of work: Human-AI symbiosis in organizational decision making[J]. Business Horizons, 61(4): 577-586.

[2] 陆吉健、周美美、张霞、何晚晴、张明敏. 2021. 基于MR 实验的“多模态+人机协同”教学及应用探索[J]. 远程教育杂志,(6): 58-66.

[3] 秦丹、张立新. 2020. 人机协同教学中的教师角色重构[J]. 电化教育研究,(11): 13-19.

[4] 杨征铭、靳玉乐. 2025. “琴瑟和鸣的协奏”——人机协同教学中教师与智能机器的关系探讨[J]. 中国远程教育,(4): 99-113.

[5] 易凯谕、韩锡斌. 2025. 从混合教学到人智协同教学: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变革下的教学新形态[J]. 中国远程教育,(4): 85-98.

[6] 张进澳、陈亮、陈红丽. 2024. 生成式人工智能环境下人智协同的前沿分析与机会挖掘——基于扎根理论的综述研究[J]. 数字图书馆论坛,(6): 23-32.

注:本文为淄川区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人智协同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行动研究》(课题批准号:2025ZCZX45)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