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化猪场常见呼吸道疾病的综合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
刘君华 左凤 李改弟 谭帮琼 通讯录作者:边腊红
四川省普格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615300;四川省凉山州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615000 四川省普格县农业农村局畜牧站615300;四川省凉山州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615000
引言
伴随生猪养殖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呼吸道疾病对规模化猪场的威胁日益凸显。此类疾病多由细菌、病毒、环境应激等多因子协同作用引发,典型如猪气喘病、传染性胸膜肺炎等,常导致猪群生长受阻、饲料转化率下降、死淘率升高,严重影响猪场经济效益与生物安全。传统“ 重治疗、轻预防” 的单一应对模式在复杂病因面前往往力不从心,难以有效遏制疾病传播。因此,探索并应用一套科学、实用、易操作的综合防控技术体系,对于提升规模化猪场呼吸道疾病防控能力、保障产业稳健发展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一、呼吸道疾病频发的关键诱因探析
(一)环境胁迫首当其冲
在规模化猪场中,当猪群饲养密度超过每头 0.6 平方米时,猪舍内的空气质量会显著恶化。氨气浓度常超过20ppm 的安全阈值,这种刺激性气体会破坏呼吸道黏膜的完整性。同时,饲料粉尘和粪便颗粒物在空气中悬浮,这些微小颗粒会携带病原体进入肺部。冬季为了保温减少通风,夏季又因降温需求加大通风量,这种频繁的温湿度变化使得猪群始终处于应激状态。有研究表明,昼夜温差超过 8∘C 时,猪只的咳嗽发生率会上升三倍以上。这些环境问题就像慢性损伤,持续削弱猪群的呼吸系统防御能力。
(二)病原复杂性不容忽视
猪肺炎支原体作为基础病原,会破坏呼吸道纤毛的清除功能,使得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等细菌更容易定植。病毒性病原如蓝耳病毒和圆环病毒的感染,会造成免疫系统损伤,为其他病原创造入侵机会。在实际生产中,约 65% 的呼吸道病例都存在两种以上病原混合感染的情况。不同病原之间会产生协同效应,比如支原体感染会使蓝耳病的病程延长两周以上。这种复杂的病原生态使得单纯的抗生素治疗往往难以见效。
(三)管理短板推波助澜
许多猪场在管理细节上的疏忽会加速疾病传播。不同批次的猪只混群饲养时,新引入的猪可能携带场区内没有的病原菌株。栏舍消毒时若忽略屋顶、料槽等隐蔽部位,残留的病原体会成为持续感染源。免疫程序没有根据猪群抗体水平调整,可能导致疫苗保护力不足。饲料中维生素 A、E等关键营养素缺乏时,呼吸道黏膜的修复能力会下降 40% 左右。这些管理漏洞看似微小,但累积起来就会显著降低猪群的整体抵抗力,让病原体有机可乘。
二、核心综合防控技术体系构建与应用
(一)环境精准调控,实现猪舍微生态平衡
猪舍环境调控必须根据季节变化和猪群生长阶段灵活调整。冬季可使用变频风机维持最小通风量,保证每公斤体重的猪每小时获得不少于 0.35立方米的清新空气。地面铺设地暖系统,将地表温度稳定在 22-25∘C 范围内,有效预防冷应激。同时加强屋顶保温,采用10 厘米厚的保温材料减少热量流失。夏季可采用纵向隧道通风配合湿帘系统,使舍内风速保持在2-2.5 米/秒,相对湿度控制在 60%-70% 的理想区间。在每日11 时至15 时的高温时段,启动间歇性喷雾装置,每次运行不超过3 分钟,间隔15 分钟循环作业,既保证降温效果又避免湿度过大。同时,有害气体治理需要综合措施。自动刮粪机每天运行 6-8 次,确保粪污在产生后 2 小时内清除。饲料中添加0.1% 的复合防霉剂,每周彻底清理料塔和输送管道。安装静电除尘设备后,可将舍内粉尘浓度从 5mg/m3 降至 1mg/m3 以下。通过每日机械清粪、添加0.5% 丝兰提取物以及在舍内悬挂硫酸亚铁除氨包等多重手段,将氨气浓度控制在 15ppm 以下。
(二)饲养管理升级,建立生物安全闭环
批次化生产严格执行21 天生产节律,确保同一批次猪只在相同日龄完成断奶和转群操作。每批次猪只转出后,栏舍需依次进行 3 天高压水枪冲洗(压力 ≥15MPa )、2 天复合醛类消毒剂喷洒(1:200 稀释)、2 天自然干燥的标准化处理流程。消毒环节采用火焰喷枪(温度 800∘C )对地面和栏杆进行灼烧,配合过硫酸氢钾复合物雾化消毒(空间浓度 5g/m3 )实现立体杀菌。人员进出管理实施场外隔离区 24 小时隔离、生活区 12 小时隔离、生产区淋浴更衣的三级管控。外来物资统一经臭氧熏蒸柜处理,保持柜内臭氧浓度 30ppm 持续 60 分钟。猪群饲养密度执行国家标准,育肥阶段每头猪占地面积不低于 0.8 平方米。饲料配方中添加特定功能成分:丁酸梭菌活菌数达到每公斤 10 亿 CFU,黄芪多糖含量 400mg/kg ,经试验证实可使猪群腹泻率降低 42% ,血清 IgA 水平提高 35‰
(三)免疫用药策略,科学防控双管齐下
对于支原体肺炎阳性猪场,建议在仔猪3 日龄时进行首免,21 日龄时加强免疫,使用灭活疫苗肌肉注射1 头份。PRRSV 不稳定的猪场,后备母猪在配种前需要完成两次活疫苗免疫,间隔 3 周,同时接触本场流行毒株的血清进行驯化。当猪瘟抗体ELISA 检测阻断率低于 60% 时,需要及时补免。周边 3 公里内有疫情发生时,即使抗体合格也需加强免疫 1 次。监测频率建议为:种猪群每季度1 次,商品猪每批次出栏前抽样检测。
药物治疗分为预防性和治疗性两个阶段。预防性用药主要针对断奶、转群等应激时期,常用泰妙菌素按 100ppm 比例拌料,连续使用5-7 天。治疗性用药必须采集病料进行细菌分离和药敏试验,胸膜肺炎放线杆菌感染优先选择氟苯尼考注射液,按每公斤体重20 毫克剂量肌肉注射,每日1 次,连用 3 天。在饲料和饮水中添加的药物,要明确标注休药期。出栏前必须核查用药记录,确保遵守休药期规定,一般抗生素休药期不少于7 天。
三、综合防控的实践价值与推广前景
将环境调控、饲养管理、生物安全、免疫与合理用药等技术模块有机整合,形成环环相扣的综合防控体系,其优势在实践中日益凸显:该体系显著降低了猪群呼吸道疾病的发病频率与严重程度,有效提升了猪只成活率、生长速度及饲料报酬,减少了抗生素依赖,从而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它通过改善猪群健康与福利,增强了猪场应对疫病风险的韧性。未来,可持续优化环境智能化控制、开发高效安全新型疫苗与替抗产品、深化精准诊断技术应用,将是提升该体系效能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李志亮.规模化猪场常见呼吸道疾病临床诊断和防治措施[J].今日养猪业,2024(3):105-107. 常裕祥. 猪呼吸道疾病综合症的防控措施[J]. 农业工程技术,2024,44(3):97-98.
[2]曹琪,金清,袁意,等.规模化猪场常见呼吸道细菌性病原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畜牧兽医,2023,50(6):2439-2449.
[3]季凌霞. 规模化猪场呼吸道疾病的诊断与防控[J]. 国外畜牧学(猪与禽),2023,43(2):2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