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
葛桐
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选将营中学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将“ 核心素养” 作为课程目标核心,提出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素养要求。初中阶段是学生历史思维形成的关键期,但当前教学中存在重知识识记、轻思维建构,重教师讲授、轻学生探究的问题,导致核心素养培养浮于表面。因此,探索贴合初中教学实际的核心素养培养路径,成为提升历史教学质量的重要课题。
一、立足课标整合教学内容,夯实素养培育基础
核心素养的培养需以精准的内容载体为依托,而教材作为教学核心资源,需结合课标要求进行深度整合。初中历史教材以时序为脉络编排,但部分内容存在知识点分散、关联度弱的问题,若仅按教材顺序讲授,学生易陷入“ 碎片化” 记忆,难以形成时空观念。教师可围绕“ 大概念” 重构教学内容,例如将“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作为大概念,整合七年级“ 秦朝统一” “ 元朝疆域拓展” “ 清朝巩固边疆” 等分散知识点,通过时间轴对比、疆域图叠加等方式,让学生直观感知不同时期国家统一的延续性与阶段性,在梳理脉络中强化时空观念。
同时,需挖掘教材中的素养要素。如《甲午中日战争》一课,除识记《马关条约》内容外,可聚焦“ 史料实证” 素养:选取《日清战争实记》(日方史料)与《李文忠公全集》(中方史料)中关于黄海海战的记载,引导学生对比“ 致远舰沉没原因” 的不同表述,思考“ 史料作者立场如何影响记载真实性” ,让学生在辨析中掌握“ 多方印证” 的实证方法。这种内容整合既贴合初中生认知水平,又能让核心素养培养有明确的落脚点。
二、创新教学方法,激活素养生成过程
传统“ 讲授式” 教学难以支撑核心素养的主动生成,需通过互动探究、情境创设等方法,让学生从“ 被动接受” 转向“ 主动建构” 。初中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情境教学能有效激发其参与动力。例如教学“ 文艺复兴”时,可创设“ 虚拟博物馆” 情境:将教室分为“ 绘画展区” “ 文学展区”“ 科学展区” ,让学生分组扮演“ 讲解员” ,结合《蒙娜丽莎》画作细节分析“ 人文主义内涵” ,结合《神曲》片段解读“ 对人性的肯定” 。在准备与展示中,学生需主动查阅资料、梳理逻辑,既提升了历史解释能力,又深化了对“ 思想解放” 的理解。问题链驱动也是重要方法。以“ 洋务运动”为例,可设计阶梯式问题:“ 洋务派为何提出‘ 自强’ ‘ 求富’ 口号?”(关联时代背景)——“ 江南制造总局与轮船招商局的创办有何不同?”(对比实践举措)——“ 有人说洋务运动‘ 有心栽花’ 却‘ 无果而终’ ,你认同吗?” (辩证评价)。问题从基础到深层,引导学生从“ 记措施” 转向“ 析原因、评影响” ,在思辨中培养历史解释的逻辑性,而这种思维训练正是核心素养的核心要义。
三、联动生活实践,拓展素养应用场景
核心素养的价值在于“ 迁移应用” ,初中历史教学需打破课堂边界,让学生在生活中感知历史、运用历史。历史与现实存在紧密关联,教师可引导学生从身边事物切入。例如讲授“ 传统文化” 时,组织“ 家乡历史遗迹调查” 活动:让学生分组走访当地古建筑、博物馆,记录遗迹的建造年代、文化内涵,如观察寺庙匾额的书法风格关联“ 汉字演变” ,收集民间传说对比“ 史书记载与传说的差异” 。在调查报告中,学生需运用“ 时空定位” “ 史料辨析” 能力,将课堂所学转化为实践技能,同时在了解家乡历史中厚植家国情怀。此外,利用新媒体资源拓展实践场景。当下初中生熟悉短视频、纪录片等形式,可布置“ 历史小剧场” 任务:让学生以“ 商鞅变法” “ 新文化运动” 等内容为主题,拍摄 3 分钟短视频,要求通过道具、台词体现历史细节(如商鞅变法时的“ 铜方升” 对应“ 统一度量衡” )。在策划、拍摄中,学生需考证历史细节(史料实证)、梳理事件逻辑(历史解释),这种“ 玩中学” 的方式既贴合其认知习惯,又让核心素养在实践中自然生长。
四、优化评价方式,保障素养培养实效
传统“ 纸笔测试” 侧重知识考查,难以全面反映核心素养发展水平,需构建“ 过程 + 结果” 的多元评价体系。过程性评价可关注学生的探究表现,例如记录课堂中“ 史料辨析的准确性” “ 问题讨论的深度” ,实践活动中“ 调查报告的逻辑性” “ 小剧场的历史真实性” ,通过“ 成长档案袋” 汇总这些表现,让学生直观看到自己在“ 时空观念” “ 史料实证” 等方面的进步。结果性评价需创新命题形式。试题可减少“ 填空题” “ 简答题” ,增加“ 材料分析题” “ 论述题” ,例如给出两则关于“ 郑和下西洋” 的史料(一则描述船队规模,一则记载贸易物品),要求学生“ 结合史料说明郑和下西洋的特点” (考查史料实证);或提出“ ‘ 科技发展是否必然推动社会进步’ ——结合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与近代科技的史实论述” (考查历史解释)。多元评价既为教师调整教学提供依据,也让学生明确素养发展的方向,形成“ 教学—实践—评价” 的闭环。
初中历史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需以课标为指引、以教材为基础、以方法为桥梁、以实践为延伸。通过整合内容让素养“ 有载体” ,创新方法让素养“ 能生成” ,联动实践让素养“ 可应用” ,优化评价让素养“ 被看见” ,才能引导学生从“ 学历史” 走向“ 用历史” ,真正实现历史学科“ 立德树人” 的根本任务。未来教学中,还需持续探索贴合初中生特点的路径,让核心素养培养更具针对性与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 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赵亚夫. 初中历史核心素养的教学与评价[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
[3] 何成刚. 历史教学设计与核心素养培养[J]. 历史教学问题,2020(3):112-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