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初中语文教学个性化教学研究

作者

王海利

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教育和体育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提出“ 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因材施教” 。当前初中语文教学却存在“ 统一化” 问题:同一篇课文用相同流程讲解,同一道习题要求统一答案,忽视学生认知水平、兴趣特长的差异。这导致部分学生“ 吃不饱” 、部分“ 跟不上” ,学习主动性受挫。因此,探索初中语文个性化教学路径,成为落实课标要求、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关键。

一、精准学情分析:个性化教学的前提基础

个性化教学的核心是“ 以学生为中心” ,而精准把握学情是前提。传统教学中,教师对学情的了解多依赖“ 课堂观察 + 作业反馈” ,易停留在“ 整体印象” 层面,难以触及学生个体的认知细节。需构建“ 多维学情分析体系” ,为个性化教学提供依据。可从三方面开展:一是“ 基础能力诊断” ,通过“ 语文能力测试卷” (含识字量、阅读速度、写作基础等模块)和“ 学习习惯问卷” ,明确学生在“ 听、说、读、写” 上的短板——如有的学生阅读时“ 能读懂内容但抓不住主旨” ,有的写作时“ 有想法却表达不流畅” ;二是“ 兴趣特长调研” ,让学生填写“ 语文学习偏好表” ,标注喜欢的文本类型(如小说、诗歌、科普文)、擅长的表达形式(如演讲、绘画辅助解读、故事创编);三是“ 思维特点观察” ,通过小组讨论、课堂提问记录学生的思维方式——如有的学生擅长“ 逻辑推理” ,有的擅长“ 联想想象” 。某班级学情分析后发现:8 名学生擅长“ 用图表梳理文章结构” ,6名学生喜欢“ 将课文改编成剧本” ,4 名学生对“ 文言文背后的历史故事”特别感兴趣。这些数据为后续个性化教学内容设计提供了精准方向,避免了“ 一刀切” 的盲目性。

二、教学内容重构:从“ 统一教材” 到“ 分层适配”

教材是教学的核心载体,但固定的教材内容难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个性化教学需对教材内容进行“ 重构与适配” ,让每个学生都能接触到“ 跳一跳够得着” 的学习内容。实践中可采用“ 三层内容设计法” :基础层紧扣教材核心目标,针对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将复杂内容“ 简化拆解” ——如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基础层任务为“ 找出文中描写百草园景物的句子,分析用了哪些感官描写” ;提升层在教材基础上拓展,针对中等水平学生,增加“ 比较阅读” ——如对比阅读《百草园》与《故乡》中的景物描写,分析鲁迅不同时期的写作风格;创新层跳出教材限制,针对能力较强的学生,设计“ 探究性任务” ——如“ 以‘ 童年场所’为主题,结合自身经历写一篇散文,模仿鲁迅的‘ 白描手法’ ” 。同时,可建立“ 班级语文资源库” ,补充与教材相关的个性化材料:为喜欢科普的学生准备“ 《昆虫记》与课文《蝉》的关联阅读资料” ,为喜欢绘画的学生提供“ 课文场景插画模板” 。有学生在完成《三峡》创新层任务时,结合地理课知识制作了“ 三峡四季景色变化示意图” ,并配文解说,这正是内容适配激发的学习创造力。

三、教学方法创新:从“ 教师讲授” 到“ 自主选择”

传统“ 教师讲、学生听” 的单一方法,难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节奏。个性化教学需提供“ 多元方法菜单” ,让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学习方式,实现“ 怎么学更有效就怎么学” 。具体可设置三类方法选项:一是“ 自主学习法” ,适合自律性强的学生,提供“ 学习任务单” ,明确“ 读、思、练” 的步骤和时间分配——如学习《岳阳楼记》时,任务单标注“ 第一步:用工具书查 5 个生僻字;第二步:梳理作者写作背景;第三步:尝试翻译 3 段原文” ,学生可自主调整各步骤时长;二是“ 合作学习法” ,适合擅长交流的学生,组建“ 异质小组” (不同能力学生搭配),围绕“ 问题探究” 开展活动——如学习《愚公移山》时,小组讨论“ ‘ 愚公’ 是固执还是坚持?结合现实生活谈看法” ,学生可选择“ 记录观点” “ 代表发言” “ 整理结论” 等角色;三是“ 情境体验法” ,适合形象思维强的学生,通过“ 角色扮演” “ 情境模拟” 深化理解——如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时,让学生分组表演“ 邹忌与妻、妾、客对话” “ 邹忌讽谏齐王” 的场景,在表演中体会人物语气和心理。

四、评价体系优化:从“ 分数判定” 到“ 成长跟踪”

传统“ 以分数论优劣” 的评价方式,无法体现学生的个性化进步。个性化教学需构建“ 多元评价体系” ,关注“ 个体成长变化” 而非“ 横向比较” ,让评价成为激励个性化发展的工具。可从三方面优化:一是“ 评价标准分层” ,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制定差异化标准——对基础层学生,重点评价“ 是否掌握基础知识点” (如“ 能否正确翻译文言文重点句” );对提升层学生,评价“ 是否能运用方法解决问题” (如“ 能否用‘ 圈点批注法’ 分析文章主旨” );对创新层学生,评价“ 是否有独特思考” (如“ 探究性任务的结论是否有合理性” )。二是“ 评价主体多元” ,除教师评价外,增加“ 学生自评” (填写“ 学习反思表” ,记录“ 我学会了什么” “ 哪里还需改进” )和“ 同伴互评” (用“ 优点 ⋅+ 建议” 的方式反馈,如“ 你分析《孔乙己》的人物形象时,提到‘ 他的长衫是尊严的象征’ ,这个观点很新颖,如果能结合具体情节会更充分” )。三是“ 评价形式动态” ,建立“ 个人语文成长档案” ,收录每次作业的“ 亮点” (如“ 这次作文用了比喻的新角度” “ 文言文翻译比上次多对了3 句” )、课堂表现的进步(如第一次主动举手回答问题” ),定期让学生回顾档案,直观看到自己的成长。

初中语文个性化教学,本质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语文学习中找到自我价值。通过精准学情分析明确方向、重构教学内容适配需求、创新教学方法提供选择、优化评价体系激励成长,能打破“ 统一化” 教学的局限,让语文课堂从“ 教师的舞台” 变成“ 学生的乐园” 。这需要教师转变角色——从“ 知识传授者” 成为“ 学习引导者” ,用耐心和智慧为每个学生搭建个性化成长的阶梯,最终实现“ 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语文教育,不同的人在语文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加德纳.多元智能新视野[M].沈致隆,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7.

[3] 余文森.个性化学习:理论、策略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