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过程工程咨询安全管理水平评价研究
薛立影
山东平诺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随着我国工程建设管理模式的不断变革,全过程工程咨询作为集成化、系统化服务模式,正逐步替代传统分段式管理方式,成为推动工程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在这一模式中,安全管理不再是施工阶段的“独角戏”,而是贯穿于项目立项、设计、建设、运营等全过程的系统性工作。如何科学评价全过程咨询单位在安全管理方面的能力与水平,成为行业标准化建设与项目安全保障的核心议题。
1 全过程工程咨询中的安全管理特征分析
1.1 服务链条延伸对安全管理提出的新要求
全过程工程咨询打破了传统碎片化咨询模式,服务链条覆盖项目策划、设计、施工、运营等全生命周期,这对安全管理提出了系统性、协同性的新要求。传统模式下,各阶段安全管理相对独立,易出现信息断层和责任真空;而全过程服务需实现安全管理的无缝衔接,要求咨询单位从项目初期就融入安全理念,在设计阶段考虑施工安全,在施工阶段预判运营风险,形成“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总结”的闭环管理。
1.2 安全管理职责在各阶段的分布与演变
全过程工程咨询中,安全管理职责随项目阶段推进呈现动态分布特征。在策划决策阶段,咨询单位需主导安全风险评估,明确项目安全目标和总体策略,为后续阶段奠定基础;设计阶段则需将安全要求融入设计方案,优化安全防护措施,降低施工难度和风险;施工阶段的核心是现场安全管控,监督施工单位落实安全措施,及时排查隐患;运营阶段则侧重安全维护方案制定和风险预警,保障项目长期安全运行。职责演变体现为从“规划主导”向“执行监督”再向“运维保障”的转变,每个阶段既需履行专属职责,又需衔接前后环节,确保安全管理的连续性和一致性,避免因职责脱节导致风险累积。
1.3 咨询单位安全管理能力现状与问题分析
当前咨询单位的安全管理能力存在明显短板。部分单位仍沿用传统咨询模式下的安全管理思维,缺乏对全过程安全统筹的认知,在跨阶段协调、多主体沟通方面能力不足;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滞后,既懂工程技术又精通安全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稀缺,难以应对全生命周期的安全管理需求。此外,安全管理技术应用较为初级,缺乏数字化工具支撑,风险识别仍依赖经验判断,精准性和效率较低。部分单位对安全责任认识不到位,将安全管理视为附加任务,投入资源不足,导致安全管理流于形式,无法有效发挥全过程咨询的风险防控优势。
2 安全管理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1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与方法
安全管理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需遵循系统性、科学性、可操作性原则。系统性原则要求指标覆盖项目全生命周期,涵盖各阶段、各环节的安全管理要素,避免片面性;科学性原则强调指标需反映安全管理的本质特征,内涵清晰、逻辑严谨,且数据可量化或可观测;可操作性原则要求指标简洁实用,数据易于获取,避免因过于复杂而难以推广。构建方法可采用“理论推导-实践筛选-专家论证”的三步法:先基于全过程安全管理理论初步筛选指标;再结合实际项目案例,剔除不适用或冗余指标;最后通过专家咨询优化指标结构,确保指标体系既符合理论逻辑,又贴合工程实践需求。
2.2 全过程阶段的关键安全控制点识别
关键安全控制点的识别需结合各阶段风险特征精准定位。策划阶段的控制点包括安全风险评估深度、安全目标合理性;设计阶段聚焦安全设计合规性、防护措施有效性(如防火间距、抗震等级等);施工阶段重点关注现场安全巡查频率、隐患整改率、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率;运营阶段则需监测设备维护周期、安全培训覆盖率、应急演练效果等。这些控制点既反映了各阶段的核心安全需求,又具有可衡量性,如“隐患整改率”可直接体现施工阶段安全管理的执行力,“安全设计合规性”可通过与规范标准比对进行评估。识别关键控制点有助于简化评价过程,抓住安全管理的核心环节,提升评价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3 分级分类指标设计与权重确定机制
分级分类指标设计需将安全管理要素层层拆解,形成“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的层级结构。一级指标可设为“策划阶段管理”“设计阶段管理”“施工阶段管理”“运营阶段管理”“综合协调能力”等;二级指标细化各阶段的具体管理内容,如施工阶段可分为“现场管控”“隐患治理”“应急管理”等;三级指标则为可直接评价的具体要素,如“应急演练次数”“隐患整改时效”等。权重确定可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结合专家打分,通过 pairwise 比较确定各指标的相对重要性,确保权重分配符合安全管理的实际需求。对于高风险阶段(如施工阶段)和关键要素(如应急能力),可适当提高权重,突出其在安全管理中的核心地位。
3 安全管理水平评价方法与应用策略
3.1AHP、模糊综合评价等方法的适用性比较
不同评价方法在全过程工程咨询安全管理评价中各有优劣。层次分析法(AHP)适用于处理多层级、多指标的复杂评价问题,通过构建判断矩阵量化指标权重,逻辑清晰,但依赖专家主观判断,可能存在偏差。模糊综合评价法擅长处理评价中的模糊性问题(如“管理水平高/低”的界定),能将定性描述转化为定量结果,结果直观,但指标隶属度的确定需大量数据支撑,否则准确性受限。
3.2 评价模型构建与应用流程设计
评价模型构建以“指标体系+评价方法”为核心,形成“数据采集-指标量化-权重分配-综合评价-结果反馈”的闭环。数据采集阶段需收集各阶段安全管理的原始数据(如隐患记录、设计文件、演练报告等);指标量化阶段将定性指标(如“协调能力”)转化为可比较的分值,定量指标(如“整改率”)直接标准化处理;权重分配采用 AHP 法确定各级指标权重;综合评价阶段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计算最终得分,划分“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等级;结果反馈阶段需生成评价报告,指出薄弱环节并提出改进建议。应用流程设计需注重与项目管理流程衔接,在项目中期和末期各开展一次评价,中期评价用于及时纠偏,末期评价用于总结经验,形成持续改进机制。
3.3 实证案例分析与模型优化建议
通过实证案例应用可验证评价模型的有效性并推动优化。以某大型市政工程项目为例,应用评价模型后发现,其施工阶段“应急物资储备”指标得分较低,设计阶段“安全与功能协调性”存在不足,据此提出增设应急物资智能管理系统、加强设计与施工方的前期沟通等建议,实施后项目安全隐患发生率下降显著。
4 结语
全过程工程咨询的实施对工程安全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建立科学、系统的安全管理评价体系,有助于提升咨询单位的服务能力和项目全过程的风险控制水平。需加强行业标准的制定,推动技术方法的创新与评价体系的数字化转型,实现全过程、全环节、全参与方的安全协同管理,助力我国工程建设向高质量、可持续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吕志强,李彦.全过程工程咨询模式下安全管理体系构建研究[J].建筑经济,2021(10):85-89.
[2]郑晓明,陈宇航.基于 AHP 的工程项目安全管理水平评价研究[J].建筑技术开发,2020,47(6):52-56.
[3]黄振东.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中的风险管理与安全控制探析[J].工程管理学报,2022(2):3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