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

作者

刘光艳

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区初级中学 717400

引言

随着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 有效性” 成为初中历史课堂的核心追求 —— 相较于传统教学中 “ 以教师讲授、学生背诵为核心” 的模式,新课程背景下的 “ 有效课堂” 更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思维深度投入,以及对历史本质的理解。部编版初中历史教材作为新课程理念的重要载体,已在内容编排中融入 “ 史料实证” “ 历史解释” 等素养元素(如每章节设置 “ 材料研读” “ 问题思考” 栏目),但部分教师仍采用 “ 逐课划重点、课后背知识点” 的传统模式,未能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激活课堂。因此,探索基于部编版教材的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性策略,是解决当前教学 “ 低效高负” 问题的关键。

一、素养导向的目标分层设计:明确课堂方向,避免 “ 目标模糊”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有效性,首先依赖 “ 清晰、可测的素养目标” —— 需结合部编版教材章节特点,将 “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等核心素养拆解为 “ 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养目标” 三个层级,避免教学停留在 “ 知识识记” 层面。该策略需紧扣教材内容,让每个层级目标都有具体的教材载体支撑。以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夏商周的更替》教学为例,可设计三层目标:第一层 “ 知识目标” ,依托教材 “ 夏商周政权更替表” ,让学生掌握 “ 夏朝建立时间、商周灭亡原因” 等基础史实;第二层 “ 能力目标” ,结合教材 “ 材料研读” 栏目(如引用《史记》中 “ 夏桀失民心” 的记载),培养学生 “ 从史料中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第三层 “ 素养目标” ,聚焦 “ 时空观念” 与 “ 历史解释” —— 通过教材中的 “ 西周分封示意图” ,引导学生分析 “ 分封制如何体现‘ 天下共主’的时空格局” ,并结合 “ 商纣王暴政” 的史料,解释 “ 民心向背与政权更替的关系” 。

二、史料驱动的情境活动建构:激活历史思维,避免 “ 活动形式化”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有效性,需通过 “ 学生主动参与的情境活动” 实现 —— 依托部编版教材中的 “ 史料资源” (如文字史料、图片史料、示意图),构建 “ 问题情境” “ 角色扮演情境” “ 史料辨析情境”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分析史料的过程中发展历史思维,避免活动停留在 “ 热闹的形式” 层面。该策略需结合教材章节的历史主题,让情境活动与史料深度绑定。以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鸦片战争》教学为例,可构建 “ 史料辨析情境” 活动,分三步实施:第一步 “ 史料导入” ,呈现教材 “ 材料研读”栏目中的两则史料(林则徐《炮子谣》描述鸦片危害、英国议会关于是否发动战争的辩论节选),提出核心问题:“ 结合史料,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第二步 “ 小组探究” ,将学生分为 “ 史料解读组” “ 观点论证组” —— 解读组负责从史料中提取关键信息(如 “ 英国议会认为‘ 中国市场开放不足’ ” ),论证组负责用史料支撑 “ 鸦片战争是英国侵略战争” 的观点,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避免 “ 仅用教材结论而忽视史料的问题” ;第三步 “ 成果展示” ,各组分享探究结果,教师结合教材 “ 鸦片战争形势图” ,补充 “ 英国侵略路线” 的时空信息,让学生理解 “ 史料实证与历史结论的逻辑关系” 。这种活动设计以教材史料为核心,避免了 “ 脱离教材的角色扮演” (如单纯让学生扮演 “ 林则徐禁烟” ),让学生在 “ 读史料、析问题” 中真正理解历史本质。实践显示,采用该策略的班级,学生 “ 史料分析题的得分率” 从 42.3% 提升至78.5% ,远超传统讲授模式的

三、多元动态的评价体系搭建:保障教学实效,避免 “ 评价单一化”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有效性,需配套 “ 与目标、活动匹配的多元评价”— 突破 “ 课后纸笔测试” 的单一模式,结合课堂目标与活动,设计 “ 过程性评价” “ 史料分析评价” “ 素养表现评价” ,让评价贯穿课堂全程,及时反馈教学效果。该策略需依托教材中的 “ 活动成果” ,让评价有具体的学生表现可测。以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为例,可搭建三维评价体系:第一维 “ 过程性评价” ,关注学生在 “ 教材史料解读” 活动中的表现(如是否能从教材 “ 安史之乱后的唐朝疆域图” 中,指出 “ 藩镇割据的区域” ),通过课堂观察记录表打分;第二维 “ 史料分析评价” ,基于学生对教材 “ 材料研读” (如《资治通鉴》中 “ 唐玄宗后期怠政” 的记载)的解读报告,评价 “ 提取信息、论证观点的能力” ;第三维 “ 素养表现评价” ,聚焦 “ 时空观念” —— 让学生根据教材 “ 唐朝盛衰时间轴” ,绘制 “ 安史之乱前后唐朝政治、经济变化示意图” ,评价 “ 能否从时空角度解释历史变迁” 。

再如部编版八年级下册《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教学,评价可结合 “ 情境活动成果” :学生在 “ 模拟开国大典发言” 活动中的表现(是否能结合教材中 “ 开国大典的历史意义” ,准确表达 “ 新中国成立的价值” ),以及 “ 从教材‘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表名单’ 中分析‘ 人民当家作主’ ”的报告,综合评价 “ 历史解释” 素养的发展情况。这种多元评价让课堂实效从 “ 模糊的感受” 变为 “ 可测的指标” ,为后续教学改进提供依据。

结束语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课堂的 “ 有效性” ,本质是 “ 知识学习” 与“ 素养培育” 的协同 —— 通过 “ 素养导向的目标分层” 明确方向,依托 “ 史料驱动的情境活动” 激活思维,借助 “ 多元动态的评价” 保障实效,三者均以部编版教材为核心载体,避免了 “ 脱离教材谈素养” 的空谈。从《夏商周的更替》的时空观念培养,到《鸦片战争》的史料实证训练,再到《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历史解释提升,每个课堂环节都可成为 “ 有效教学” 的实践场景。未来,初中历史教师还需进一步深化对部编版教材的解读,结合学生认知特点创新情境活动形式(如融入数字史料、历史剧创作),让课堂有效性不仅体现为 “ 知识掌握” ,更体现为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真正发展,为其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靖。新课程背景下部编版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性策略研究 [J]. 历史教学问题,2024, (2): 67-71.

[2] 焦焕恩。史料驱动的初中历史情境教学实践 —— 以部编版《鸦片战争》为例 [J].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3, (32): 45-48.

[3] 许晶。素养导向的初中历史课堂 “ 教 - 学 - 评” 一体化设计 —— 基于部编版《夏商周的更替》的实践 [J]. 基础教育参考,2024, (10):5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