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电力运维检修与工程管理融合模式探索

作者

蔡振权

肇庆市创兴电力工程有限公司 广东省四会市 526200

引言

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关乎社会生产与民生保障,而运维检修是保障电力设备正常运转的关键环节,工程管理则是规范电力工程全流程的重要手段。随着电力行业的快速发展,设备种类日益增多、工程规模不断扩大,传统中运维检修与工程管理相对独立的模式逐渐显现出协同不足、资源浪费等问题。因此,探索二者的融合模式,实现信息共享、流程衔接与资源优化配置,成为提升电力系统运营效率的必然趋势。

1 电力运维检修与工程管理融合的必要性

在电力行业中,运维检修与工程管理是两个至关重要的环节。运维检修主要确保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及时处理和预防各种故障,从而保障电力供应的连续性和安全性。而工程管理则侧重于电力项目的规划、设计、施工以及后续的运行维护,旨在实现电力工程项目的高效、经济、安全运行。随着电力行业的快速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将运维检修与工程管理进行融合显得愈发必要。首先,融合有助于提高运维检修效率。在传统的运维检修模式中,检修工作往往基于固定的时间周期或设备状态进行,缺乏与工程管理环节的紧密衔接,这可能导致检修工作的盲目性和滞后性,无法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故障。通过将运维检修与工程管理融合,可以实现对电力设备和系统的实时监控与数据分析,从而更准确地判断设备状态,合理安排检修计划,提高检修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其次,融合有助于降低管理成本。在传统的运维检修和工程管理分离的模式下,两个环节之间可能存在信息壁垒和资源浪费。例如,工程管理环节可能无法充分利用运维检修环节产生的数据和信息,导致重复工作和资源浪费。通过融合,可以实现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优化管理流程,降低管理成本。最后,融合有助于提升电力行业的整体竞争力。在当前电力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提升电力行业的整体竞争力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将运维检修与工程管理融合,可以推动电力行业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提高电力设备和系统的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从而提升电力行业的整体竞争力。

2 电力运维检修与工程管理融合模式的构建路径

2.1 组织架构融合

构建跨部门的协同组织架构。可成立由运维、工程、技术等多领域人员组成的融合管理中心,作为二者融合的统筹协调机构,明确各成员的职责。运维人员负责提供设备运维的实际需求与数据支持,工程人员负责将运维需求转化为工程建设标准,技术人员则负责解决融合过程中的技术难题。同时,推行项目 + 运维的矩阵式管理模式。针对新建或技改工程,从工程立项阶段即指派运维人员作为运维代表参与项目团队,全程跟踪工程进展,对设备选型、安装工艺、验收标准等提出运维建议;工程投运后,工程团队需与运维团队共同开展投运后评估,结合初期运维数据对工程质量进行复盘,形成评估报告并用于优化后续工程。此外,建立定期沟通机制,如每周召开融合协调会,同步工程进度、运维状况及需协同解决的问题,确保信息畅通。

2.2 流程体系融合

以设备全生命周期为线索,梳理并重构运维检修与工程管理的流程,实现各环节的无缝衔接。在工程规划阶段,融合管理中心需组织运维团队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评审,重点关注设备的运维便利性、可靠性设计,例如要求户外设备具备远程监测功能、开关柜预留检修通道等;在设计阶段,将运维积累的设备故障案例、检修数据转化为设计约束条件,如针对某类断路器频繁出现的触头过热问题,在新工程设计中优化散热结构。

施工阶段推行运维提前介入机制,运维人员参与关键工序的旁站监督,例如设备安装时核对安装位置与图纸的一致性、检查电缆接头的施工工艺是否符合运维标准,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要求整改;验收环节采用联合验收模式,工程验收团队与运维验收团队共同制定验收清单,除工程质量指标外,增加运维适应性验收项,如备品备件的数量与规格是否满足运维需求、设备标识是否清晰规范等。

工程投运后,进入运维反馈阶段,运维团队需将设备的运行数据、故障记录等定期反馈至融合管理中心,中心对数据进行分析后,提炼出对工程管理有价值的信息。例如若某批次变压器在运维中出现绝缘老化速度较快的情况,需反馈至工程采购环节,调整后续设备的采购标准;若发现某类施工工艺导致设备易积污,需纳入工程施工规范的修订范围。

2.3 技术平台融合

技术平台是实现二者深度融合的支撑。需构建集工程管理、运维检修于一体的信息化平台,整合分散在不同系统中的数据资源。平台应包含以下功能模块:一是设备信息管理模块,统一存储设备从设计、采购、施工到运维的全生命周期数据,如设备型号、安装日期、历次检修记录、故障原因等,实现“ 一机一档” 可视化管理;二是工程与运维协同模块,支持运维人员在线提交工程需求建议、工程团队反馈需求处理进度,以及双方共享工程图纸、运维方案等文档;三是数据分析与预警模块,通过大数据技术分析设备运行数据与工程建设数据,例如结合设备运行温度趋势与施工时的接线工艺数据,预判潜在故障风险,或根据运维中的备件消耗规律,优化工程备品备件的储备计划。此外,引入物联网与移动终端技术提升平台的实用性。在设备上加装传感器,实时采集运行参数并上传至平台,运维人员可通过移动终端随时查看设备状态,同时将巡检中发现的问题拍照上传至平台,同步推送至工程相关人员;工程人员也可通过终端上传施工进度、质量验收报告等,确保运维团队及时掌握工程动态。

2.4 资源与人员融合

在资源配置方面,建立运维与工程资源的动态调配机制。对检测设备、施工工具等进行统一登记管理,通过信息化平台实时显示资源的使用状态,当运维需要某类检测仪器而工程暂时闲置时,可通过平台申请调配。针对备品备件,实行共享储备模式,将工程剩余备件与运维常备备件整合管理,根据二者的需求预测动态调整储备量,减少库存积压。制定跨领域培训计划,组织运维人员学习工程设计规范、施工工艺等知识,使其能更好地参与工程评审与验收;安排工程人员参与运维巡检、故障处理等工作,使其深入了解设备运行特性与运维需求。此外,可通过联合开展技术攻关项目,如共同解决某类设备的频发故障或优化施工与运维的衔接流程,提升团队的协同作战能力。

结论

电力运维检修与工程管理的融合是提升电力系统运营效率、实现全生命周期管理的重要举措。通过组织架构融合构建协同机制、流程体系融合实现全周期衔接、技术平台融合打破数据壁垒、资源与人员融合优化配置,能有效解决传统模式下的协同不足问题。随着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二者的融合将更加深入,为电力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李昂.配电系统运维检修风险与预控措施分析[J].集成电路应用,2025,42(03):242-243.

[2] 杜德福. 基于智能电网的电力运维检修技术[J]. 电力设备管理,2024,(24):33-35.

[3] 余烈均. 智能技术在电力设备运维检修中的应用[J]. 电子技术,2024,53(11):230-231.

[4]徐欧珺,吕佳芮.人工智能技术在配电网电力设备运维检修中的应用[J].中国机械,2024,(29):48-51.

[5]牟忱.智能控制技术在电力运维检修中的应用[J].集成电路应用,2024,41(09):174-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