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浅析农村饮水安全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作者

义兴达娃

日喀则市水利局 西藏日喀则 857000

引言:

我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已实施多年,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但仍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部分偏远地区受自然条件限制,水源匮乏或水质硬度超标,传统供水方式难以满足安全标准;另一方面随着农村经济发展,生活污水、农业化肥、养殖废弃物等污染源增加,导致部分水体富营养化或重金属超标,威胁居民健康,供水设施老化、管护资金不足、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使得部分已建工程难以长效运行,国家虽出台多项政策支持农村饮水安全建设,但在实际执行中仍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技术适配性不足等情况。

1.农村饮水安全存在问题

1.1 水源地污染严重,影响饮用水水质安全

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工业废水、农业面源污染以及生活污水的不规范排放导致大量有害物质渗入地下水或地表水源,部分区域的水体出现重金属超标、有机污染物累积及微生物污染等问题,严重威胁居民健康,农业生产中过度使用化肥、农药,使得氮、磷等成分渗入地下水,造成硝酸盐含量超标;畜禽养殖业粪便随意排放,进一步加剧了水体富营养化及病原微生物污染。部分农村地区缺乏规范的垃圾处理设施,固体废弃物随意堆放,在雨水冲刷下污染物渗入水源,导致水质恶化,自然因素如地质条件影响也使部分地区水源存在氟、砷等元素超标问题,长期饮用此类不安全水源可能引发慢性疾病,对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1.2 老旧供水管道破损,导致饮水二次污染

许多农村地区的供水管道由于建设年代久远,普遍存在材质落后、老化锈蚀等问题,镀锌钢管、铸铁管等传统管材经过长期使用后内壁产生大量锈垢和沉积物,不仅影响输水效率,更成为细菌滋生的温床,部分管道因地基沉降或外力破坏出现破裂渗漏,使得污水、泥沙等污染物趁机渗入供水系统,造成水质恶化,特别是在雨季或洪水期间,破损管网更易受到地表污水倒灌的威胁,导致大肠杆菌等致病微生物超标,管网维护不到位使得漏损率居高不下,部分区域因水压不稳形成负压,进一步加剧了污染物吸入风险[1]。

1.3 水处理设施简陋,难以有效净化水质

多数农村地区的供水站仍在使用传统简易的过滤消毒工艺,处理技术停留在简单的沉淀、砂滤和氯消毒阶段,对于日益复杂的水源污染状况显得力不从心,部分水厂设备老化严重,过滤介质长期未更换导致净化效果大幅降低,加药系统简陋且缺乏精准控制,消毒剂投加量难以根据水质变化及时调整。更值得注意的是面对水源中不断出现的农药残留、重金属等新型污染物,常规处理工艺基本无法有效去除,导致出水水质难以达到安全标准,季节性水质恶化期间,如藻类爆发或暴雨后的浊度激增,现有处理设施更显得捉襟见肘,出水水质波动明显,许多偏远村落的小型集中供水点甚至缺乏基本消毒设备,仅依靠自然沉淀进行简单处理,根本无法保障饮用水的微生物安全性。

2.农村饮水安全存在问题的对策

2.1 加强水源地保护与污染治理,保障农村饮用水源水质安全

实施分级管控措施,一级保护区实行全封闭管理,建设生态隔离防护网并设置智能视频监控系统,二级保护区推行面源污染生态拦截技术,通过构建植被缓冲带、生态沟渠等自然净化设施,有效阻隔农业面源污染物迁移,针对工业点源污染,需严格落实排污许可制度,采用膜生物反应器(MBR)、高级氧化等深度处理工艺确保达标排放。在管理机制方面应建立水源地水质在线监测预警平台,集成pH、浊度、氨氮等关键指标实时监测功能,结合 GIS 系统实现污染溯源分析,同时实施水源地生态修复工程,对富营养化水体投放藻类抑制剂并结合底泥疏浚,对重金属污染区域采用钝化修复技术降低生物有效性。针对分散式水源,推广模块化净水设备,集成超滤膜分离与紫外线消毒技术,确保小型集中供水水质达标,需完善水源保护法规体系,明确生态环境、水利、农业农村等部门的监管职责,建立跨区域水源保护补偿机制,并依托河长制开展常态化巡查。

2.2 推进老旧供水管网改造与维护,防止农村饮水二次污染

依据《村镇供水工程技术规范》(SL 310)要求,优先采用食品级聚乙烯(PE100)管材、球墨铸铁管等耐腐蚀新型材料,通过水力计算优化管网布局,运用 GIS 系统建立管网数字孪生模型,实现管径与供水压力的科学匹配,针对不同地质条件,对易沉降区段采用柔性接口设计,并配套安装压力调节阀和减压装置,避免水锤效应导致的管道破裂。在施工工艺上推广非开挖修复技术如CIPP 原位固化法对破损管段进行结构性修复,减少路面开挖对村民生活的影响,日常维护方面建立基于物联网的管网漏损监测系统,布置声波传感器和压力监测点,结合AI 算法实现漏点精确定位;组建专业化巡检队伍,运用管道内窥镜如 CCTV 检测技术定期评估管道内部状况,重点检测管壁结垢、接口渗漏等问题。水质保障环节,应在管网关键节点设置余氯在线监测仪和浊度仪,当检测值异常时自动启动冲洗程序;对末端供水盲区安装自动排污阀,定期实施高压脉冲冲洗清除管壁生物膜,同时建立农村供水管网全生命周期管理档案,将管材参数、施工记录、维修历史等信息纳入数字化管理平台,为后续维护提供数据支撑。

2.3 升级水处理设施与净化技术,提升农村饮用水水质标准

针对高浊度水源可采用"网格絮凝 + 斜管沉淀 + 均质滤料过滤"的强化常规工艺,使出水浊度稳定控制在 0.5NTU 以下;对于有机微污染水源,应配置臭氧-生物活性炭深度处理单元,可有效去除大部分的农药残留和消毒副产物前驱物[2]。在设备升级方面推广模块化净水设备集成超滤膜分离技术,其截留分子量控制在10 万道尔顿,配合变频控制的次氯酸钠精确投加系统,确保微生物指标持续达标,针对特殊水质问题,如氟超标地区应安装活性氧化铝吸附罐,砷污染区域则采用铁盐共沉淀工艺,使有害物质浓度降至国标限值以下。智能运维方面构建基于PLC 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实时监测原水水质变化并自动调节混凝剂投加量,通过云端平台实现远程监控和故障预警,在村级水站推广太阳能驱动的一体化净水设备,解决偏远地区供电不稳问题,建立从"源头到龙头"的全流程水质保障体系,使农村供水水质全面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22 要求,让农民群众喝上放心水、优质水。

结语:

农村饮水安全关乎亿万农民的健康福祉,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关键环节,尽管我国在农村供水工程建设上取得显著成效,但仍需针对水质、管理、技术等短板采取系统性措施,未来应加强政府主导作用,优化资金投入机制,推动智慧水务技术应用,并增强村民参与意识,形成多元共治的饮水安全管理模式,只有构建起长效、稳定、安全的农村供水体系,才能真正实现“ 城乡同质饮水” 的目标,为农村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吴汉录.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与维护现状及发展对策 [J].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5, (03): 175-177.

[2]邢汝杰. 农村安全饮水供水管道安装工程施工方法 [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25, (09): 216-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