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为本的生活化数学
军歌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 东乌旗第二小学 026300
在现阶段的小学数学教学理念中,数学源于生活已深入人心,数学不同于其他学科,更重视学生的逻辑化推理能力,知识较为抽象,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小学生年纪小,生活经验少,对数学知识的认知有限,部分学生学习数学比较吃力。如果教师过于注重对数学知识的传授,仍然采用灌输式教学方式,教学情境单一陈旧,忽略了生活元素的应用和渗透,不但会降低学生的知识吸纳效率,而且无法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会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教师需要在数学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学生开展数学生活化教学,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使抽象的数学符号具象化、生活化,使数学课堂更加生动活泼,消除学生对数学“ 望而生畏” 的心理,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并让学生在生活中灵活应用数学知识,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和意义,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提升数学课堂效率。
一、教学主张的核心内涵
“ 以生为本的生活化数学” 是一种将学生置于教学中心,紧密围绕学生生活开展数学教学的理念。其核心在于尊重每个学生独特的学习需求、兴趣和能力,关注他们的全面发展,让数学回归生活,将数学知识与他们熟悉的生活场景深度融合,使学生在生活场景中发现数学问题、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和乐趣,培养他们的数学素养和综合能力。
二、理论依据
(一)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中提出,“ 生活即教育” ,这为生活化数学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持,“ 生活教育” 理论,告诉我们“ 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应该从学生的生活中来” 。生活教育理念,也是以生为本教学精神的集中体现。教师应该将数学课程与学生日常生活有机整合,在数学教学中积极应用和渗透生活元素,这对于学生学习兴趣以及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具有双重促进作用。
(二)《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为小学数学教学指明了方向。《课标》中强调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自身特点,更要遵守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使学生在本人参与的数学活动中逐步积累经验,形成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的核心素养。这一理念深刻地影响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走向。《课标(2022 年版)》指出:“ 关注社会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信息,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能够克服困难,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这一要求深刻揭示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关系。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并为之服务,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题材,让学生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
三、以生为本的生活化数学在数学教学中的价值体现
(一)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生活化的数学情境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不再觉得数学是一门枯燥的学科,使学生更愿意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提高数学课堂效率。
(二)增强理解与应用
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具体的生活实例相结合,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和原理,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创新思维
在生活化的数学教学中,学生需要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四)发展数学思维
教学中,教师注重把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真正参与到知识的探究中,通过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去体验、感受、思考、操作、收获,从而实现知识体系的完整构建,唤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四、“ 以生为本的生活化数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策略
(一)课前预习生活化
课前预习是课堂教学的准备阶段,能让学生提前认知教学内容,为课堂教学打下基础。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生活化预习环节。如“ 认识物体和图形” 这一单元内容前,让学生观察家里的物品,判断它们是什么图形,将它们归类,学生会对这些物品和图形有了初步的认知,由于上课之前对所要学习的数学内容进行了预习,学生对一些数学基础知识有了初步的认知,课堂上探究新知难度自然就减少了许多,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自然就被调动起来。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
1.挖掘教材中的生活素材
深入研究教材,寻找教材中与生活实际相关的数学内容,并进行充分的挖掘和拓展。我们可以在教材中的每个角落均可找到生活中的背景,如:分类与整理、轴对称图形、找规律、认识人民币,图形周长与面积的计算、测量等等,我们可以将这些生活背景巧妙地融入课堂,将生活元素有效地渗透到数学课堂教学中,合理开展生活化教学,
2.补充生活中的数学实例
结合教学内容,引入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数学实例,如购物、旅游、学生校园生活等,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三)课堂教学生活化
1.创设生动、具体的生活化情境
老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性及其数学学习现状,创设生动、有趣、形象的生活化情境,让学生获得身临其境之感,将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数学知识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学生融入鲜活而生动的认知生态,并带着问题去自主思考、自主分析、自主探究,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是来自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让课堂充满生活气息,让课堂因学生的参与更加高效。
2.在生活化情境中,发现并提出问题
学生能否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现实生活和周围事物,进而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是衡量其数学意识强弱的重要标志。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经历知识发现的过程,通过这种方式,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3.融入生活实物,促进直观理解
构建生活化的数学课堂,老师应在课堂上给学生展示更多的生活化实物,通过实际例子的展示,让学生感悟实际性的数学知识,不但能够深化学生的知识认知,还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4.依托实践操作来构建生活化自主学习课堂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是探究、发现的主体。因此,课堂中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亲自实践,动手、动脑、动口,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教、学、做融入一体,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理解知识、获取知识,变抽象为形象,在操作过程中无形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升学习能力。
(四)课后作业生活化
课后作业是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加速知识内化,形成系统知识结构的有效手段,在设计家庭作业时,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实践、创新的能力,树立正确的数学思维,学会在真实的环境中用数学的眼光去看问题,从而提升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 面积” 这一内容后,可以让学生回家测量实际面积;在探究“ 单价、数量、总价” 的关系后,让学生在购物过程中,学以致用;在教学“ 扇形统计图”内容后,让学生统计一周内自家的各项开支,算出百分比,用扇形图表示出来。
(五)教学评价生活化
1. 评价内容多元化
不仅关注学生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还要关注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的能力、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创新思维的发展以及学习态度和情感等方面。
2. 评价方式多样化
采用课堂观察、作业评价、实践活动评价、自评、互评等多种评价方式,进而使每位学生都能够得到科学全面的评价与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