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优质高产栽培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发展策略
王萌
镇赉县五棵树镇综合服务中心 吉林省白城市 137300
引言
长期以来,追求水稻高产往往伴随化肥农药的过度投入,导致土壤退化、水体污染和生物多样性下降等严峻生态问题。如何在稳定粮食产出的同时,守护好绿水青山,已成为当前农业发展的重大挑战。解决高产与环保的二元对立,探索两者协同增效的科学路径,不仅是技术层面的革新,更是发展理念的深刻转型。这要求我们超越传统种植模式,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将优质高产目标有机融入生态环境保护框架,构建可持续的水稻生产体系。
一、发展绿色栽培技术,奠定协同基础
(一)科学水肥管理
传统的施肥方式往往存在过量施用的问题,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还会污染环境。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能够根据土壤检测结果,精确计算出不同地块需要的肥料种类和用量。这种方法避免了盲目施肥,让每一粒化肥都发挥最大效用。在实际操作中,农民可以采集土壤样品送到专业机构检测,根据检测报告调整施肥方案。缓控释肥技术则是通过特殊工艺让肥料养分缓慢释放,与水稻生长需求相匹配,这样可以减少养分流失,提高肥料利用率达 30% 以上。
在灌溉方面,传统的大水漫灌不仅浪费水资源,还容易造成养分随水流失。间歇灌溉和控制灌溉是比较先进的节水技术。间歇灌溉是在水稻不同生长阶段采取不同的水分管理策略,比如分蘖期保持浅水层,孕穗期适当晒田。控制灌溉则是根据土壤墒情和作物需水规律精准供水,通过安装田间水位计和土壤湿度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田间水分状况。这些技术的应用,既能保证水稻正常生长需要,又能节约用水 20%-30% ,还能减少因过量灌溉导致的土壤次生盐渍化问题。
(二)推进绿色防控
育种专家可通过杂交育种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技术,培育出抗稻瘟病、抗褐飞虱等优良品种,大大减少了农药使用需求。合理轮作也是重要的农业防治措施。比如水稻与旱作作物轮换种植,可以打破病虫害的生命周期。生物防治方面,稻田中释放赤眼蜂可以防治稻纵卷叶螟,使用苏云金杆菌制剂能有效控制二化螟危害。这些天敌和生物农药对环境和人畜安全,不会产生抗药性。物理防治手段包括安装太阳能杀虫灯和性诱剂诱捕器。一盏杀虫灯可以控制 30-50 亩稻田的害虫,性诱剂则能精准诱杀特定害虫的雄虫,干扰其正常交配。这些方法配合使用,可以减少化学农药用量 40%-60% ,既保护了稻田生态系统,又确保了稻米食用安全。
二、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筑牢协同根基
(一)维护农田生态健康
秸秆还田是目前最经济有效的土壤改良方式。水稻收获后,将秸秆粉碎至 5-10 厘米长度,均匀撒在田间,通过翻耕机具将其埋入 15-20 厘米的耕作层。这样处理后的秸秆,在土壤微生物作用下3-4 个月就能腐解完成。实践表明,连续三年秸秆还田可使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 0.3%0.5% ,土壤容重降低 0.1-0.15g/cm3 。与焚烧处理相比,还田田块的蚯蚓数量能增加2-3倍,这些蚯蚓的活动能形成更多土壤孔隙,改善通气透水性。田埂生态建设要注意选择适宜当地气候的蜜源植物。在长江流域,田埂种植紫云英、苜蓿等豆科植物效果较好,既能固氮又能吸引传粉昆虫。每50 米田埂保留1-2 丛灌木,如枸杞或紫穗槐,能为蜘蛛、步甲等天敌提供越冬场所。观测数据显示,建有生态田埂的稻田,飞虱和叶蝉的数量比常规田减少 40% 左右,而瓢虫和草蛉等天敌数量增加 2-3 倍。沟渠边可种植香根草等植物,其根系能吸收水中过剩的氮磷养分,减少水体富营养化风险。
(二)实施种养生态循环
稻鸭共作要掌握好放养时机。一般在秧苗返青后15 天,选择15-20 日龄的雏鸭,按每亩 15-20 只的密度放养。鸭子会啄食杂草和害虫,其粪便含氮量约 1.2% ,磷 0.8% ,钾 0.5% ,相当于每亩增施 5-8 公斤有机肥。要注意在孕穗期及时收回鸭子,避免啄食稻穗。这种模式可使除草剂用量减少 80% 以上,稻米蛋白质含量提高0.5-1 个百分点。稻渔共生系统要根据鱼类习性设计。养殖鲫鱼、鲤鱼等杂食性鱼类时,水位保持在 15-20 厘米;养殖泥鳅、黄鳝等底栖鱼类则可适当降低水位。鱼类摄食稻田中的藻类、水生昆虫和杂草,每亩可产出 30-50 公斤鱼产品。鱼类的游动能增加水体溶氧,搅动底泥释放养分。
三、推动协同策略落地,实现融合发展
(一)构建资源循环体系
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需要建立完整的收集、处理和施用链条。以秸秆为例,建议在乡镇层面设立专门的秸秆收储中心,配备打捆机和运输车辆,按照每吨 150-200 元的价格向农户收购秸秆。收集的秸秆可以通过三种方式处理:一是直接粉碎还田,需要配备大马力拖拉机(90 马力以上)和秸秆还田机;二是用于生产沼气,一个 500 立方米的沼气工程每天可处理3 吨秸秆,年产沼气10 万立方米;三是制作有机肥,将秸秆与畜禽粪便混合发酵,加入发酵菌剂后堆置60 天左右,期间翻堆3-4 次保持通气。
畜禽粪污处理要配套建设防渗漏的堆粪场和沉淀池。规模养殖场应安装固液分离设备,液体部分进入沼气池发酵,固体部分与秸秆混合堆肥。一个存栏 1000 头的养猪场,每年可产生约 2000 吨粪污,经过处理后能生产800 吨优质有机肥。这些有机肥的氮磷钾含量约为 4%-6% ,施用后可减少 30% 的化肥用量。在施用环节,建议采用深施技术,用有机肥撒施机将肥料均匀施入15-20 厘米的土层,避免养分挥发损失。
(二)创新政策引导机制
建议设立分级补贴标准:对采用测土配方施肥的农户,每亩补贴50 元;实施秸秆全量还田的,每亩补贴 80 元;采用绿色防控技术的,每亩补贴120 元。补贴资金通过一卡通直接发放,减少中间环节。在示范推广方面,每个县重点建设 3-5 个核心示范区,面积不少于 500 亩,配备专职技术指导员,定期组织现场培训。同时,鼓励加工企业与种植基地签订绿色稻米订单,按照每公斤高于市场价0.4-0.6 元的价格收购。建立产品溯源系统,记录种植过程中的施肥、用药等关键信息,消费者通过扫码可查询全程生产记录。同时加强品牌建设,对通过绿色食品认证的产品,由政府统一设计包装标识,在电商平台设立专区推广。
结论
水稻优质高产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非不可调和的矛盾,关键在于发展理念的转变与路径的创新。通过大力推广绿色栽培技术体系,系统强化农田生态保护与修复,并积极构建资源高效循环利用与有效的政策激励机制,完全能够实现水稻生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
参考文献
[1]王延春,孙振彪,吴挺飞,等.水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推广和应用[J].农业科技与发展,2024,3(7).
[2]周勇. 论水稻绿色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及推广方法[J]. 江西农业,2024(17):46-48.
[3]林柳明. 无公害优质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J]. 农家科技(上旬刊),2021(4):174.
作者简介:王萌,(1976—05 月),性别,女,籍贯:(镇赉县),民族:汉族,学历:本科,职称:高级农艺师,研究方向:农业技术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