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与人工智能交叉融合的教学案例研究
施婉媚
电白区水东中学 广东省茂名市 525400
二 教学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者在已有经验基础上主动建构知识。在高中数学与人工智能融合教学中,该理论倡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如通过分析汽车行驶中速度与时间的关系,自主探究函数性质,实现知识的主动建构。教学注重创设智能机器人、大数据分析等真实情境,增强数学应用能力与课堂参与。同时,通过小组合作解决人工智能相关问题,促进知识共建,提升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2) STEAM 教育理念
STEAM 理念融合科学、技术、工程、艺术与数学,推动高中数学与人工智能教学的跨学科融合。通过融入科学与技术,如概率统计与大数据分析,提升学生知识应用与实践能力;结合工程与艺术,如设计智能绘画机器人,培养创新与审美素养。倡导项目式学习,学生在人工智能相关项目中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展问题解决、创新与实践能力,全面提升综合素养。
(3)数学核心素养
数学核心素养在高中数学与人工智能融合教学中至关重要。数学抽象有助于将图像、语音等信息转化为向量、矩阵等模型,提升建模能力;逻辑推理通过几何证明、数学归纳法等结合 AI 算法分析,增强思维能力;数学建模以线性规划与统计案例为基础,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直观想象与数学运算则在数智融合中发挥重要作用,整体素养的培养为学生适应人工智能时代奠定基础。
三 人教 A 版教材解析
(1)函数与图像
人教 A 版高中数学教材中,函数与图像是贯穿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与人工智能密切相关。函数 用于描述变量关系,图像则直观呈现其性质。教材涵盖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等基本类型,其中二次函 数 $ y = ax^2 + bx + c ( a \neq 0 $)的系数决定图像的开口方向、对称轴 $ x = -\frac{b}{2a} $ 和顶 点坐标,广泛应用于图像识别中的轮廓拟合与数据建模。指数函数 $ y = a^x ( a > 0, a \neq 1 $)和 对数函数 $ y = \log_a x $ 作为互为反函数的典型,在深度学习中被用于设计激活函数,如 Sigmoid 函 数 $ f(x) = \frac{1}{1 + e^{-x}} $,可将输入映射到 (0,1) 区间,适用于二分类任务。三角函数如 $ y = \sin x 、 y = \cos x $ 具有周期性,广泛用于信号处理与图像分析。在语音识别中,语音信号可视为正 弦与余弦波的叠加,通过三角函数分析可提取关键特征。这些函数内容不仅夯实数学基础,也为人工 智能学习提供关键支撑,体现数学与技术融合的教育价值。。
(2)概率统计模块
人教A 版教材的概率统计模块帮助学生掌握处理随机性问题的方法,对人工智能具有重要意义。概率部分介绍古典概型与几何概型,前者适用于有限等可能事件,如掷骰子;后者通过几何度量计算无限情形下的概率。这些概念在机器学习中用于模型训练与评估,如朴素贝叶斯分类器利用贝叶斯定理进行概率分类。统计部分涵盖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包括简单随机抽样、分层抽样和系统抽样等方法,用于从样本推断总体特征,如按学校类型和年级分层调查学生成绩。数据分析中引入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方差和标准差等统计量,分别反映数据的集中趋势与离散程度。在人工智能中,这些统计工具常用于数据预处理与特征选择,例如通过计算图像像素的均值与标准差进行归一化,提升模型训练效果。该模块不仅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能力,也为理解人工智能中的概率模型奠定基础。
(3)算法初步内容
人教 A 版教材中的算法初步内容培养学生程序化解决问题的思维,与人工智能算法设计紧密相关。教材介绍算法的概念及表示方法,如自然语言、程序框图和程序语言,并重点讲解顺序、条件和循环三种基本结构,如用循环结构求 1 到100 的和。在应用层面,涵盖排序(如冒泡、选择、插入排序)和搜索(如顺序、二分搜索)等基础算法,这些在人工智能中广泛用于数据预处理与特征选择。此外,教材引入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的概念,强调算法效率的重要性,这在处理大规模数据的深度学习中尤为关键,需设计低复杂度算法以节省计算资源。该部分内容为学生理解人工智能中的算法原理与优化提供了基础支撑。
四 融合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设定
在高中数学与人工智能融合教学中,教学目标的设定是教学活动的起点与归宿。知识与技能目标要求学生掌握函数、概率统计、算法等核心数学内容,同时了解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与技术应用。例如,在函数教学中,学生不仅要理解其性质与图像,还需学会运用函数模型解决人工智能中的数据趋势预测等问题。研究表明,融合教学有助于深化学生对函数知识的理解,提升其实际应用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着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通过从数学问题出发构建人工智能模型的过程,学生能够运用数学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如在概率统计教学中,学生通过数据收集与分析建立概率模型,并应用于分类与预测任务,从而增强逻辑推理与数据分析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则旨在激发学生对数学与人工智能的兴趣与热情。通过展示人工智能在医疗诊断、智能交通等领域的成功应用,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现实世界中的价值与魅力,增强学习的内在动力,认识到数学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现实意义与广阔前景。
(2)教学内容整合
教学内容整合是高中数学与人工智能融合的关键。函数与图像可结合机器学习中的线性回归模型,引导学生利用线性函数知识预测实际数据,如房价与面积关系的分析。概率统计模块与分类算法相联系,通过垃圾邮件分类等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概率分布、期望与方差在人工智能中的应用。算法初步内容则为人工智能算法提供基础,教师可引导学生基于程序框图和算法思想设计简单的人工智能应用,如运用搜索算法解决路径规划问题。通过知识的融合与实践,提升学生数学建模与问题解决能力。
(3)教学方法创新
为推动高中数学与人工智能的融合,教学方法需创新。项目式学习通过设计如图像识别等任务,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进行特征提取与算法设计,提升应用能力与团队协作。探究式教学以问题驱动,如探讨神经网络如何模拟人脑,激发学生兴趣,培养自主探究能力。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则借助数学软
件与 AI 平台,如用 Python 进行数据处理和模型训练,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数学在人工智能中的应用。同时,在线资源拓展了学习渠道,促进交流与自主学习。多种教学方法结合,有效支持了数学与人工智能的交叉融合,提升了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能力。
五 教学案例分析
案例一:线性回归
线性回归是高中数学与人工智能融合的重要切入点。传统教学侧重于回归方程系数的计算,而融合人工智能的教学则引导学生利用 Python 等工具,通过 Scikit-learn 等库实现模型训练与预测。以身高与体重数据为例,学生可输入实际数据,借助算法自动求解回归参数,并对新数据进行预测,提升实践能力。研究表明,采用该融合教学方式后,学生在相关测验中的平均成绩由 70 分提升至80 分,说明其显著增强了学生对线性回归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案例二:神经网络初探
神经网络是人工智能的核心概念,虽对高中生有一定难度,但通过合适案例可帮助其初步理解原理与应用。结合人教 A 版教材中数据分类与预测内容,可引入手写数字识别作为教学案例。教学中介绍神经网络的基本结构——输入层、隐藏层和输出层,并以图像识别过程为例说明各层功能。利用TensorFlow Playground 等可视化工具,学生可直观观察网络结构与参数变化对训练效果的影响。进一步引导学生使用Keras 等易用工具,动手构建三层神经网络,基于 MNIST 数据集进行训练与测试,并调整学习率、迭代次数等参数,分析模型性能变化。教学实践表明,学生经学习后构建的模型在测试中识别准确率普遍超过 80‰ 。该案例有效提升了学生对神经网络的理解与实践能力,初步掌握了模型构建方法,为深入学习人工智能奠定了基础。
案例三:优化问题求解
优化问题是高中数学与人工智能的重要交汇点。以人教 A 版教材中的线性规划为例,传统教学常采用图解法在约束条件下求目标函数的最值。在融合人工智能的教学中,可引入遗传算法等智能优化方法,通过模拟生物进化过程寻找最优解。例如,在一个工厂生产 A、B 两种产品的利润最大化问题中,学生既可用传统方法绘制可行域求解,也可用Python 实现遗传算法,定义适应度函数、染色体编码及选择、交叉、变异等操作进行求解。教学实验表明,遗传算法在处理复杂约束和非线性目标函数时更具效率与适应性,求解速度更快,能在短时间内找到较优解。相比传统方法在问题复杂化后难度剧增的局限,遗传算法展现出明显优势。该教学案例使学生在巩固线性规划知识的同时,理解人工智能优化算法的应用价值,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拓宽思维方式,增强对数学与技术融合的认知。
六 实施效果评估
学生反馈显示,人工智能融入高中数学教学显著提升学习兴趣与知识理解,超 70%学生认为 AI使数学更有趣,约80%学生借助 AI 动态演示加深对函数等抽象概念的理解,超 60% 学生在逻辑思维、编程与实践能力方面有明显提升。成绩对比研究表明,采用 AI 融合教学的实验组期末平均成绩为 80分,显著高于传统教学对照组的 72 分;优秀率高出 10 个百分点,不及格率低 10 个百分点。在函数应用、数据分析及算法设计等模块,实验组表现尤其突出,体现 AI 教学在实践能力培养上的优势。教师反思指出,AI 技术更新快,需持续学习以适应教学需求;学生技术基础差异明显,应实施分层教学与个别辅导;传统评价方式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综合能力发展,亟需引入过程性、项目式等多元评价机制;同时,当前缺乏与高中数学深度融合的高质量 AI 教学资源,教师开发负担重,期待未来有更多专业支持与优质资源供给。整体表明,AI 融合数学教学有效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具备推广价值。
七 结语研究总结
本研究围绕高中数学与人工智能融合教学展开,通过理论探讨、教材分析、教学设计、案例实施与效果评估,取得显著成果。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在探究与合作中主动构建知识,STEAM 教育理念促进多学科融合,数学核心素养则为教学提供目标导向,三者共同支撑融合教学的理论基础。人教A 版教材中的函数与图像、概率统计及算法初步等内容,与人工智能密切相关,为教学融合提供现实可能。教学设计以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和人工智能应用能力为目标,通过整合真实案例(如房价预测)、采用项目式学习和小组合作等方法,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与实践能力。具体案例如线性回归、神经网络初探和优化问题求解,验证了融合教学的可行性与有效性,学生不仅掌握数学知识,也初步理解人工智能原理。实施效果表明,学生学习兴趣显著提高,数学及相关学科成绩有所提升,实验组平均分、优秀率优于对照组,不及格率更低,在函数应用、数据分析和算法设计等方面表现尤为突出。教师反思指出,需加强分层教学、多元评价及教学资源建设,以应对学生差异与技术更新。总体而言,高中数学与人工智能融合教学有助于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推动教学模式创新,具备推广价值与发展前景。
发展展望
高中数学与人工智能融合教学前景广阔。未来可在教学内容上引入深度学习中的卷积神经网络、循环神经网络等前沿模型,并结合生物学、物理学等跨学科案例,提升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教学方法方面,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可构建沉浸式学习环境,增强知识直观性;个性化学习系统有助于因材施教。教师需加强人工智能知识与教学能力培训,通过专业课程、研讨交流提升素养,推动教学创新。评价体系应突破传统考试局限,重视实践、创新与合作能力,采用项目评价、过程性评价等方式全面衡量学习成果。政府和教育部门应出台支持政策,提供资金保障,推动设备更新与教师发展,强化教学监管。该融合模式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有助于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服务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幼妹.运用“ Ai 学” 智慧教育平台实施高中数学教学策略[J].学苑教育,2025,(22):163-165.
[2]周丽,怀忠玲.探究 AIGC 工具如何为高中数学教学赋能[J].安徽教育科研,2025,(21):90-92.
[3]高立东.人工智能赋能下高中数学教学模式重构[J].吉林教育,2025,(21):55-57.
[4]唐赵义.生成式AI 赋能数学课堂教学内容选配的探索与研究——以高中数学例习题选配为例[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5,(21):36-38.
[5]陈培泽.智能化背景下高中数学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研究[J].高考,2025,(20):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