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学中引入探究性学习的有效性分析
殷利娴
河北隆尧第一中学 055350
引言: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核心素养培育是新时期教学工作的明确要求,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他们的探究思维能力,是教师培养的重点。伴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不利于促进教学互动。加强核心素养视角下的高中数学探究学习研究,不断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水平,才能有效提高教学成效,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提升[1]。人教 A 版高中数学教材内容丰富、结构合理,为探究性学习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和平台。因此,分析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引入探究性学习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探究性学习的内涵与特点
所谓探究性学习指的是以学生为中心开展的教学模式,通过课堂活动的组织,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热情,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中。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的主动性,符合当下的教育理念,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适合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中深入推广[2]。它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探究活动的主体,他们自主地确定探究课题、制定探究计划、实施探究过程并得出结论。二是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核心。探究性学习通常从一个具体的问题出发,引导学生通过思考、调查、实验等方式去寻找问题的答案。三是探究性学习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和亲身体验。学生通过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如实验、调查、测量等,收集数据和信息,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四是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往往需要组成小组共同完成探究任务。小组合作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二、探究性学习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现状分析
(一)高中数学教师的教育理念有待转变
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忽视解惑的重要性,教师忽略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他们的思考与实践很重要,致使很多高中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强,思想存在惰性,习惯于教师直接教授思想与方法。当前很多高中数学教师仍然更重视学生的数学考试成绩,也习惯于采用直接灌输的方式教授知识,以此强化学生的做题能力,很多数学的理论与方法也都是教师直接给予学生,以结论指导过程,省略了学生自行思考的过程,不利于他们的思维的发展,也影响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
(二)学生在课堂探究学习的时间及机会有限
当前高中实行班级授课制,班级学生较多,课堂时间有限,加之教师缺乏探究学习的实践经验,对探究性学习在数学课堂的开展程度不高。教师准备了可探究的课堂活动,但常常因为课时问题,无法给予学生更多的探究实践,探究学习的模式运用还不够得心应手。学生在课堂上探究学习的时间与机会有限,也是当前高中数学课堂开展探究学习遇到的困惑。
(三)教师没有充分发挥引导作用
部分教师对探究学习缺乏较为深刻的认识,认为既然以学生为中心就应当将课堂交给学生主导,忽略了自身的引导和促进任务,在课堂上缺乏与学生的有效互动,也未及时引导学生,解决他们在探究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入,更无法进行有效的探究活动。
三、高中数学教学中引入探究性学习的优化策略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探究式学习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落实,除了要合理规划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外,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也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当教师为学生讲解“ 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 这一节内容时,在正式讲课前可为学生展示各类立体几何模型,让学生更加直观化、具象化地观察立体几何模型,引导学生尝试将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画出来,且对这些不同视角下的平面图形作对比。这样既能够活跃课堂氛围,还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方便学生对几何体的了解,提高学习效率。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为探究性学习的有效实施创造有利条件。以“ 柱体、锥体、台体表面积与体积” 的教学为例,教师可采用以下策略:教师可在课前设计启发性的问题链,如“ 圆柱和圆锥展开图的特点是什么?” “ 如何通过圆柱和圆锥展开图推导圆台展开图?” “ 已知圆台上下底面半径和母线长度,如何计算其表面积?”这些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课堂学习做好铺垫。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自主探究时间,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推理,尝试解决这些问题。这种自主探究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针对教学重点,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已知的圆柱、圆锥展开图入手,通过空间图形向平面图形的转化,逐步推导出圆台表面积的计算公式。这种循序渐进的引导方式,既保证了教学效果,又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三)结合实际
数学教学中,为实现抽象知识的具象化处理,在教学中应密切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列举生活实例,激发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主动开展探究活动,之后根据学生的能力,布置相应的探究性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再者,通过与实际生活的有效连接,可引导学生主动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在讲解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引入生活实例,布置教学任务,如能否根据投篮动作对抛物线特点加以总结。学生会按照问题要求自主带入场景,了解抛物线的特征,从而降低学习难度,优化教学效果。
四、结论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引入探究性学习具有显著的有效性。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然而,在实施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也面临着教师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时间限制和学生探究能力差异等挑战。通过加强教师培训、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和采用分层教学等应对策略,可以克服这些挑战,更好地开展探究性学习,提高高中数学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1]徐建东.基于学科素养提升的探究性学习资源开发案例与思考[J].数学通报,2024,63(07):16-22.
[2]贾行.高中数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的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发与实践[J].中国新通信,2023,25(05):185-187+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