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大型水工金属结构焊接残余应力控制与变形校正技术

作者

谢路超

中国葛洲坝集团机电建设有限公司 四川成都 610073

引言

随着水利工程向大型化、复杂化方向发展,水工金属结构在工程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其焊接质量直接关系到工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焊接过程中产生的残余应力可能导致结构开裂,而变形则会影响结构的安装精度和承载性能。传统控制方法在面对大型复杂结构时,存在适应性不足的问题,难以满足现代水利工程对焊接质量的高要求。因此,研究焊接残余应力控制与变形校正技术,对于保障水工结构的长期稳定运行、降低维护成本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焊接残余应力的源头控制技术

1.1 焊接工艺参数的优化设计方法

焊接工艺参数是影响焊接残余应力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大型水工金属结构焊接中,合理的焊接工艺参数可以有效降低残余应力的产生。通过建立焊接工艺参数与残余应力之间的数学模型,结合有限元分析等手段,可以对不同结构、不同材料的焊接工艺参数进行优化设计。例如,通过调整焊接电流、电压和焊接速度,可以控制焊缝的热输入,从而减少焊接过程中的热应力。研究表明,适当降低焊接电流、提高焊接速度,同时合理调整电压,可以使焊缝残余应力降低约 30% 。

1.2 低应力焊接材料与坡口形式选择

焊接材料的选择对焊接残余应力的大小有着直接影响。低应力焊接材料通常具有良好的热膨胀系数匹配性、低热导率和高强度等特性。在大型水工金属结构中,常用的低应力焊接材料包括一些特殊合金焊条、焊丝等。这些材料能够在焊接过程中更好地适应母材的热膨胀和收缩,减少因热膨胀不匹配而产生的残余应力。同时,焊接材料的强度也不应过高,否则会在焊接过程中对母材产生较大的约束力,增加残余应力。坡口形式的选择同样重要,合理的坡口形式可以减少焊接金属填充量,降低焊接热输入,从而减少焊接残余应力。

1.3 预热与层间温度的精准调控技术

预热和层间温度控制是焊接过程中重要的工艺措施,对焊接残余应力的控制具有重要意义。预热可以使焊接接头的温度均匀升高,减少焊接过程中的热应力。预热温度的选择需要根据母材的化学成分、厚度和结构形式等因素综合考虑。一般来说,对于厚板焊接或高强度钢焊接,预热温度应适当提高。层间温度的控制同样重要,过高的层间温度会导致焊缝金属过热,增加残余应力;而过低的层间温度则会影响焊缝的成型和性能。

二、焊接变形的高效校正技术体系

2.1 热校正工艺的参数适配与实施规范

热校正是一种通过局部加热使材料产生塑性变形,从而达到校正焊接变形的目的的方法。热校正工艺的参数选择至关重要,包括加热温度、加热区域大小和 热时间等。加热温度过高可能导致材料性能下降,而过低则无法达到校正效果。一般来说,加 制在材料的相变温度以下。加热区域的大小需要根据变形的程度和结构形式进行调整,通常采用局部加热的方式,以减少对结构整体的影响。

2.2 机械矫正的力值控制与变形补偿方法

机械矫正是一种通过外力作用使焊接变形得到校正的方法。在机械矫正过程中,力值的控制是关键。矫正力过大可能导致结构局部损伤,而过小则无法达到校正效果。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和进行实验研究,可以确定不同结构形式和变形程度下的最佳矫正力值。此外,机械矫正还需要考虑变形补偿问题,即在矫正过程中预留一定的变形量,以补偿矫正后可能出现的反弹。变形补偿量的确定需要根据材料的弹性模量、屈服强度和结构的刚度等因素进行计算。

2.3 复合校正技术的协同应用策略

复合校正技术是指将热校正和机械矫正相结合的方法,通过两种方法的协同作用,达到更好的校正效果。在复合校正过程中,需要合理安排热校正和机械矫正的顺序和参数。一般来说,先进行热校正,使结构的变形得到初步校正,然后再进行机械矫正,以进一步提高校正精度。复合校正技术的应用需要根据具体的结构形式和变形情况制定协同应用策略。例如,对于厚板结构,可以采用先局部加热后机械矫正的方式;而对于薄板结构,则可以采用先机械矫正后局部加热的方式。

三、应力与变形控制的质量保障机制

3.1 焊接过程的实时应力监测技术应用

焊接过程中的实时应力监测是确保焊接质量的重要手段。通过在焊接过程中安装应力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焊接接头的应力变化情况。应力传感器的选择需要根据焊接材料和结构形式进行优化,以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实时应力监测技术的应用可以为焊接工艺参数的调整提供依据,及时发现焊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应力异常情况,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例如,当监测到焊接应力过高时,可以通过调整焊接电流、电压或焊接速度等参数,降低焊接热输入,从而减少残余应力的产生。

3.2 变形量的精准检测与评价标准

焊接变形量的检测是焊接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 通过采用先进的检测技术,如激光扫描、全站仪测量等,可以实现对焊接变形量的精准检测。 形式和精度要求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和设备,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 形量评价标准,以对焊接变形进行量化评估。评价标准应根据结构的使用要求和安全性能进行制定,包括允许变形量的范围、变形量的分布规律等。

3.3 焊接后应力释放与时效处理规范

焊接后应力释放与时效处理是降低焊接残余应力的重要手段。应力释放可以通过自然时效、人工时效或振动时效等方式实现。自然时效是通过将焊接结构放置在自然环境中,经过一段时间后,使残余应力自然降低。人工时效则是通过将焊接结构加热到一定温度并保持一段时间,使残余应力得到释放。振动时效是通过施加一定频率和振幅的振动,使焊接结构产生微小的塑性变形,从而降低残余应力。时效处理的规范需要根据焊接材料和结构形式进行制定,包括时效温度、时间、振动频率和振幅等参数的选择。

四、结论

大型水工金属结构焊接残余应力控制与变形校正是保障工程质量的关键环节。通过源头工艺优化、高效校正技术应用与全过程质量保障的协同推进,可有效降低残余应力危害、控制变形量在允许范围。这些技术措施不仅提升了焊接结构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更推动了水工金属结构制造向精细化、精准化方向发展。本文通过系统研究焊接残余应力的形成机理和变形校正的难点,提出了一套综合的技术解决方案,为大型水工金属结构焊接提供了技术参考,推动了行业的技术进步。

参考文献

[1]上官林建,周宗帅, 金向杰,等.降低水工金属结构焊接残余应力的有效性方法[J].水利规划与设计,2024,(01):61-65+72.

[2]孔小青.水工金属结构焊接接头疲劳强度的分析[J].科技传播,2010,(18):193-194.

[3]施秉亮,陈忠敏.超声波振动时效在水工金属结构件中的运用[J].水电站机电技术,2018,41(09):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