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视角下的大学生道德认同问题研究
李佳芮
昆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云南昆明 651701
在当今社会,大学生道德认同作为一种重要的价值取向,受到了多元文化的影响,如东西方文化差异、不同民族文化等因素均对大学生道德认同产生影响。同时,社会舆论、家庭教育和校园文化也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大学生道德认同的现状以及影响因素,探讨提升大学生道德认同的途径,为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参考。
一、多元文化视角下的大学生道德认同(一)多元文化社会背景下的道德认同定义
在多元文化的社会背景下,道德认同的定义已经超越了传统的单一文化观念,它不再仅仅局限于个体所在的主流文化,而是包含了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价值观念的元素。这种道德认同是个体在面对多种文化冲击和影响下,自我选择、自我确认的结果,它不仅体现了大学生对于多元文化的尊重和理解,还体现出他们对于自身行为的道德要求和标准。
(二)文化差异对大学生道德认同的影响
首先,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对大学生的道德认同产生了显著的影响。东方文化,特别是中华文化,强调的是集体主义和孝道,注重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和谐稳定。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更容易形成对社会和家庭的责任感和归属感。而西方文化,尤其是欧美文化,更加强调个人主义和自由,鼓励年轻人追求自我实现和创新,这种文化影响下的大学生,更倾向于独立思考和行动,追求个人成就和幸福。
其次,不同民族文化也对大学生道德认同产生影响。例如,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有着丰富的民间传统和习俗,这些文化和习俗中蕴含的道德观念对大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如藏族、蒙古族等游牧民族,其文化中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尊重自然法则;而汉族等农耕民族则强调勤劳、节俭和对土地的深厚情感。这些不同的民族文化传统都在无形中塑造着大学生的道德观念。
(三)跨文化交流与大学生道德认同塑造
1、跨文化交流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更丰富的道德参照。通过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大学生能够了解到各种不同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从而打破自身文化的局限,增强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这种视野的拓展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更加开放、包容和成熟的道德认同。
2、跨文化交流也给大学生道德认同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和挑战。面对不同的道德观念,大学生可能会感到迷茫和困惑,甚至产生道德冲突。这种情况下,大学生需要具备批判性思维,理性分析各种道德观念的优劣,从而形成自己的道德判断和选择。同时,大学生还需要对自己的文化身份和道德观念进行深入反思,明确自己的道德认同,从而在跨文化交流中保持独立自主的立场。
3、跨文化交流也是大学生道德认同发展的重要机会。通过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大学生可以了解到各种不同的道德观念在实践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困难,从而增强对道德认同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的理解。这种理解有助于大学生将道德认同转化为具体的行为和实践,从而真正实现道德认同的社会价值。
二、大学生道德认同问题的现状分析
为了深入了解大学生道德认同的现状,笔者在讲授《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期间,进行了一项涵盖所有专业背景学生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较高的认同度,超过85%的学生认为诚实守信、尊重他人、关心集体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基本道德品质,同时,他们也认为爱国主义、责任感和正义感是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然而,调查也揭示了一些问题——约有30%的学生表示,在现实生活中他们经常面临道德抉择的困惑,其中最常见的问题是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冲突,以及在面对不道德行为时是否应该采取行动。此外,部分学生对于网络道德和环境道德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这也反映了学生在这些领域的道德认同亟待加强。
三、影响大学生道德认同的因素(一)教育环境的影响
教育环境对大学生道德认同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大学这一特殊阶段,学生们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而他们所接触的教育环境将直接影响这些观念的形成。
家庭教育是道德认同的基石。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的氛围、父母的教育方式和他们的道德观念都会深深地影响孩子的道德认同。如果家庭中父母能够给予孩子正确的道德引导,比如诚实、尊重他人、有责任感等,那么孩子在进入大学后更可能形成良好的道德认同。
学校教育对大学生的道德认同形成起到关键作用。大学是学生们接触更广阔世界、形成更深入价值观的阶段。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师的言行以及校园文化等都对学生的道德认同产生影响。例如,如果一个学校的校风强调集体主义和奉献精神,那么学生就更容易形成对社会和他人的责任感。
(二)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环境是影响大学生道德认同的重要因素,其中包括:社会风气、网络信息、大众媒体等。在网络信息发达的今天,大学生很容易就接触到各类信息, 其中自然包括负面信息,这些信息可能冲击他们的道德认同,使其产生困惑和迷茫,不同程度影响着大学 念形成。除此之外,社会舆论也对大学生的道德认同起着导向作用,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是非对错的判断尚未完全稳定,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如果社会舆论积极正面,强调诚实、公正和善良,那么大学生的道德认同就可能偏向正面,反之,则可能偏向负面。
四、提升大学生道德认同的途径(一)将实践活动有效融入思政课
提升道德认同的过程中,理论知识的传授固然重要,但实践活动的体验同样不可忽视,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到道德行为所带来的积极影响,感受到自己行为的价值和意义,同时实践活动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进一步促进他们的道德成长,然而大部分高校的思政课程往往注重理论的学习,而忽视实践活动的作用。因此,如果能够有效地将实践活动融入思政课,比如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道德的价值,可以有效增强他们的道德认同感。
(二)学校文化建设
注重校风、学风的建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学生的道德意识,同时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如讲座、论坛等,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
注重人文环境的建设。通过建设图书馆、文化墙等设施,营造一个充满人文气息的环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学校可以邀请文化名人、艺术家等来校交流,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同时,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结语:在本文中,我们深入探讨了多元文化社会背景下大学生道德认同的定义、影响因素、现状分析以及提升途径,对于促进大学生道德认同的形成和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影响大学生道德认同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我们看到了社会舆论、家庭教育、校园文化以及文化差异的重要性,同时也意识到了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为了提升大学生的道德认同,建议通过积极发挥大学思政课中实践教学的作用、优化学校文化建设等途径来引导和塑造大学生的道德认同。
参考文献:
[1] 谢云题, 柴岩玉.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道德认同问题探究[J]. 当代青年研究, 2017,5, 82-88.
[2] 张晓琦, 郑爱群. 社会舆论对大学生道德认同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 教育教学论坛, 2018,7, 82-84.
[3] 王小利, 杨永. 家庭环境对大学生道德认同的影响研究[J]. 教师与教育, 2017,38, 65-68.
[4] 陈霞, 刘素红.校园文化对大学生道德认同的影响研究[J]. 上海教育科研, 2019,4, 92-95.
[5] 方亚婷, 舒文雅. 不同文化背景下大学生道德认同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学科教育论坛, 2019,4,109-113.
作者:李佳芮(1982.8-),女,汉族,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课程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