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公共数据授权运营的企业数据资产化全流程路径构建与实践应用
王泽凯
北方大数据交易(服务)中心 天津市 300467
随着《公共数据资源授权运营实施规范(试行)》《关于加快推进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相继出台,我国公共数据管理模式正经历从"有条件开放"到"授权运营"的重要转变。企业在推进基于公共数据授权运营的数据资产化转型时仍面临三大挑战:首先,公共数据获取存在壁垒,运营主体准入条件严苛、审批程序繁琐,导致中小企业难以顺利获取所需数据;其次,数据融合存在法律风险,部分公共数据涉及个人隐私或商业机密,在与企业数据整合时容易违反数据安全法规;最后,价值实现机制不明确,缺乏针对公共数据与企业数据融合后的质量评价体系和价值衡量标准。针对这些问题,本研究重点探讨公共数据应用场景,创新设计企业数据资产化的全周期实施路径,为企业突破发展瓶颈提供可行方案。
1 公共数据赋能企业数据资产化的核心价值
公共数据凭借“ 权威性、普惠性、规模性” 特点,在企业数据资产化中承担“ 基础支撑” 与“ 价值放大” 双重角色,具体体现在三方面:
1.1 降低企业数据采集成本
制造业获取经营信息的方式正经历显著变革。以往企业需要组建专业团队并配置技术设备来收集商业情报,如今借助政府数据开放平台,仅需完成授权手续就能以极低代价获得关键行业数据。以供应链信息为例,通过调取官方发布的产业链数据库,厂商能够快速了解配套企业的生产能力和运输费用等核心参数,相比传统调研方式可节省近半数的信息获取支出。
1.2 提升企业数据资产质量
公共数据的可靠性与精确性能有效补充企业自有数据的不足。以银行业为例,其掌握的客户信用信息常面临"数据壁垒"问题,在整合人民银行发布的"企业信用公共信息"和"失信黑名单数据"后,信用评估数据的覆盖范围从原先的 65% 大幅提升至 92% ,数据资产在决策过程中的应用价值得到明显提升。
1.3 拓展数据资产应用场景
公共数据与企业数据的有机结合能够创造全新的价值应用模式。以零售行业为例,商家通过整合自有的"销售网点经营数据"与官方发布的"区域人流热力图""消费行为特征库",构建出"智能选址分析系统"。这套系统既能为企业自身的网点布局提供决策依据,又可作为商业咨询服务对外输出,实现数据资产从"内部运营工具"到"市场化商品"的价值跃迁。
2 公共数据赋能下企业数据资产化全流程路径构建
2.1 公共数据授权获取——明确准入与范围
此阶段核心是解决“ "企业如何合法合规地获取适用的公共数据资源",具体操作流程可分解为三个步骤:"清单比对-资质申报-协议签署":(1)公共数据需求清单比对:企业需结合自身数据资产转化需求,系统整理所需公共数据类别,参照地方政府颁布的《公共数据授权运营目录》进行筛选匹配;(2)运营主体资质申报:对于具备数据安全保障能力的企业,可直接向属地数据管理机构提交"公共数据使用许可"申请;若企业暂不具备相应能力,可选择与已获授权的第三方运营机构合作,以此降低参与门槛;(3)数据使用协议签署:在协议中必须清晰界定公共数据的应用领域、有效期限及安全义务,以规避潜在的合规性问题。
2.2 公共-企业数据合规处理——保障安全与融合
该环节作为数据资产转化的"安全屏障",必须着力落实"数据净化-隐私整合-法律审核"三大任务:(1)数据净化:同步开展公共数据与企业数据的质量核验,清除公共数据中的冗余内容、修正企业数据中的异常条目,保证两类数据结构一致;(2)隐私整合:对涉及隐私的公共数据实施"特征模糊化处理",随后与企业数据进行整合。(3)法律审核:组建专门团队,依据《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对整合流程进行核查,着重检查"公共数据获取途径的正当性"与"隐私数据处理方式的合法性",在特定情况下可聘请独立机构提供合规性鉴证文件。
2.3 融合数据加工开发——转化为可用资产
该环节重点在于将"政企协同数据"转化为具有实用价值的数据资源,包含"数据聚合-算法开发-资源封装"三个关键步骤:(1)异构数据聚合:运用数据集成平台技术,将净化后的政务数据与企业运营系统(如 ERP、CRM)信息进行对接,形成完整的数据图谱。(2)分析算法开发:根据实际业务场景设计计算模型,发掘整合数据的潜在价值。(3)数据资源封装:将分析模型、数据集转化为规范化数据产品形态,包括"数据服务接口""分析报告""智能决策看板"等,同时制定资源使用手册,详细说明产品功能、操作流程、维护周期等要素。
2.4 融合数据资产评估——量化质量与价值
在此环节需要构建"质量-价值"双重评估框架,实现数据资产的量化管理与价值评估:(1)数据质量评价体系:着重考察"整合数据的精确度、统一性、及时性",参照公共数据的可信度分配权重比例。具体操作中,可采用"公共数据来源占比 40‰ 企业数据质量占比 60% "的分配方案,假设公共数据精确度达到 98% 、企业数据精确度为 90% ,则整合后的数据精确度=98%×40%+90%×60%=93.2% ;(2)数据价值评估方法:依据具体应用场景选取适宜的计算方式,对于公共数据占比较大的资产可运用"成本评估法",整合后价值提升明显的资产则适用"收益评估法"。
2.5 数据资产价值实现——内部应用与外部变现
数据资产化的终极目标在于通过内外双轨机制实现价值转化,同时兼顾公共数据使用规范:(1)对内赋能:将数据资源深度整合至企业经营、战略制定及产品研发环节。(2)商业转化:在严格遵守公共数据授权条款的基础上,开展数据服务市场化运营。(3)效果评估:建立周期性反馈机制,向公共数据主管部门汇报应用成效,助力政府部门完善数据开放策略,构建"政府开放-企业应用-效果反馈"的协同发展闭环。
3 公共数据赋能企业数据资产化实践案例
某大型装备制造企业将"优化供应链支出"作为核心目标,积极推进数据资源转化工作:(1)公共数据采集:向省级大数据管理机构申请调取"全省工业供应链共享数据资源";(2)信息整合处理:将外部共享数据与企业自有"采购记录""生产排程信息"进行整合,运用"字段匹配 + 隐私保护"双重技术确保数据合规性;(3)资源开发应用:建立"供应链支出优化分析系统",发现原材料采购存在的"区域价格差异"现象,通过优化供应商选择策略,实现供应链支出缩减 18% ,该分析系统已升级为企业关键数据资源,定期应用于供应链管理决策。
总之,企业实现数据资产增值的重要途径在于充分利用公共信息资源。本研究提出的"五阶段"全流程路径,能够帮助各类组织有效应对公共数据采集、整合及商业应用过程中的核心挑战,这种资源具备"投入少、产出优"的显著优势。
参考文献
[1]刘强, 朱玉花. 企业数据治理的现状和问题研究[J]. 软件工程研究与应用, 2024, 65(02): 111-120.
[2]汪洋, 刘洋. 数据资产化对企业数据治理能力的新要求[J]. 数字经济研究, 2024, 36(01): 45-54.
[3]唐志军.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的企业全流程智慧化管理探索与实践[J].中国氯碱,2024,(12):5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