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艺术院校创新引领下的卓越教学体系构建
雷霙
广西艺术学院 广西省南宁市 530000
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艺术类院校的教学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逐渐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传统的钢琴教育模式往 科能力、创新精神及社会适应力的培养。在全球化、数字化、跨学科融 新的教学体系,以适应新时代艺术发展的需求。近年来 正是基于这一背景而形成的实践探索。该计划通过系统构建“小班化 体化路径,探索产教融合、跨学科协作与国际合作的多维机制,初步形成了一套可推广、可复制的卓越教学体系。
一、培养目标: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塑造
的卓越钢琴表演人才的体系构建,是以培养“兼具职业演奏素养、竞演能力和跨学科综合视野”的高水平钢琴人才为目标;秉承艺赛领航的核心理念,艺—— 演艺之道,扎根艺术本体,追求卓越演绎;赛—— 赛以致优,以赛促学,打磨专业能力;领—— 科技引领,顺应时代,探索艺术与科技的交融;航—— 扬帆起航,培养具备国际视野的音乐人才,让他们走向更广阔的舞台。与传统钢琴教育相比,该项目更注重认知素养、实践素养、情感素养的培养。认知素养是强调音乐作品分析、跨学科应用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帮助学生建立系统化的知识框架。实践素养则通过“教、创、演、践”四位一体的项目化教学,强化舞台经验与问题解决能力。情感素养关注学生对艺术的热爱与责任感,培养团队协作精神与社会文化使命感。
二、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结构化与模块化(一)小班化与一体化的深度融合
卓越钢琴表演艺术人才培养体系以“小班化+多导师制”为基本结构,每班不超过10 人,实行“校内导师+校外导师+行业导师”的三重导师体系。小班化的体量强化个性化培养与精准施教,使学生能够在密集训练中获得针对性指导。多导师制分工明确,校内导师侧重技术与学术基础,校外导师提供国际化视野与竞赛指导,行业导师则强调演出与职业发展,形成互补效应。全面结合“教、创、演、践”一体化:教学、创作、表演与实践,推动学生在舞台、学术与社会层面均衡发展。
(二)四大模块的系统构建
课程体系以“专业基础类、数智技术类、交叉融合类、专业竞赛类”为四大模块,突出分层分类建设。专业基础类侧重高难度曲目训练、音乐史与风格分析、重奏与协奏曲表演。 数智技术类利用远程互动设备与智能化工具,突破时空限制,探索音乐与科技的结合。.交叉融合类结合舞台心理学、乐器结构学、声乐艺术合作等学科,拓展学生的跨学科素养。竞赛类课程围绕国际国内赛事需求进行专项训练,包括选曲策略、舞台管理、模拟竞赛与大师点评。
三、创新路径:多维度卓越教学体系构建
(一)舞台实践
(二)注重将教学成果转化为舞台表现力,构建“教学—实训—演出”一体化育人路径。通过系列音乐会赛事参与与名师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全面提升学生的演奏能力与舞台表现力。每场演出结束后,导师团队均进行总结点评,强调个性表达与技术优化的双重路径,推动教学反馈机制的形成。阶段性地开展多样化的舞台实践活动,例如:①“卓越钢琴表演艺术人才培养计划”选拔汇报音乐会,集中展示师生教学成果; ② “键弦之上”小提琴与钢琴二重奏音乐会,邀请校内外导师与演奏家同台演出,并特别遴选学生合作,体现“教—演一体”的育人理念;③第十四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广西选拔赛,学生在高规格比赛中锤炼演奏技术与积累舞台经验;④与交响乐团合作协奏曲音乐会,提供与管弦乐队合作的机会。
(三)国际协同
多导师制度的开放与创新理念,使卓越钢琴人才培养呈现出更强的国际化特征。通过雅马哈远程系统,国际知名钢琴家与室内乐专家为卓越班学生开设大师课和室内乐实训课程。借助数智化设备,专家们将国际前沿的教学理念与丰富的舞台经验引入课堂,引导学生在合奏互动中体悟音乐语言的对话性,强化倾听能力、节奏协作与风格统一。课程涵盖重奏排练、风格分析与现场指导,不仅拓展了学生的艺术视野,也显著提升了其合作与表达能力。
(四)精细施教
为提升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音乐学院钢琴系组织多位研究生导师组成教学团队,围绕卓越班学生的个体发展需求开展小组课与分组备赛训练。课程包括演奏技术、曲目理解、风格表现等核心内容,形成“小班化+分模块”的教学结构,在密集训练中精准解决学生的个性化问题,持续提升专业水平和演奏稳定性。
(五)跨界协作
项目积极拓展跨学科教学平台,与“音乐表演专业声乐演唱多样化发展的卓越人才培养项目”开展协同合作。卓越班学生担任排练艺术指导,参与声乐课程的艺术实践,涵盖歌剧、艺术歌曲等多类型作品的伴奏与合练。在合作过程中,学生不仅锻炼了视奏能力与舞台应变,也加深了对声乐艺术的理解,全面提升了综合音乐素养与协同意识。
结论
卓越教学体系的构建,是高等艺术院校实现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与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的案例表明,通过“小班化+多导师制”的模式创新与课程模块化设计,能够推动钢琴专业教育由“技术型”向“复合型、创新型”转变。该模式的实践路径在于:以舞台实践强化综合能力,以国际协同拓展视野,以精细施教提高针对性,以跨界协作促进综合素养。与传统钢琴教育相比,这一体系更注重跨学科能力、创新精神与社会责任的培养,展现了较强的可复制性与推广价值。当然,本研究仍主要集中于案例经验的总结,相关理论框架与跨院校比较研究尚需进一步深化。未来,可在不同区域与不同艺术门类中推广和检验这一模式,为我国艺术教育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持续改革与发展提供更多参考。
本文系卓越人才培养项目,课题题目《钢琴表演艺术人才培养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