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经济新常态下事业单位财政税收工作的优化策略研究

作者

田茂

鄂尔多斯市安全生产指导中心 017000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社会经济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各领域面临的外部环境日趋复杂。作为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事业单位,其财政税收工作同样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面对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传统的财政运行模式和管理方式已难以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内在要求,整体的财政税收工作亟待进行优化创新,从而更好地引领和保障事业单位持续健康发展。鉴于此,本文拟在深入分析经济新常态对事业单位财政税收工作影响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剖析财政税收工作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围绕财政收入、税收政策、财政管理、监督体系等重点环节,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优化策略,以期为新时期事业单位财政税收工作实践提供有益参考和借鉴。

一、经济新常态对事业单位财政税收工作的影响

(一)经济新常态的主要特征及财政税收环境变化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呈现出增长速度换挡、发展动力转换、经济结构优化等新常态特征。一是财政收入增速放缓,事业单位获得财政拨款的保障程度受到影响。由于经济增速趋缓,财政收入增长乏力,难以满足事业单位不断扩张的支出需求,财政供给面临较大压力。二是支出刚性持续增强。人口老龄化、城镇化、生态文明建设等因素导致民生和公共服务需求快速增长,相关支出持续攀升,进一步加剧了事业单位的财政支出压力。三是财政绩效要求明显提高。随着阳光财政和预算绩效管理的全面推进,社会公众对事业单位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的关注程度空前提升,财政支出绩效成为衡量事业单位财政管理水平的关键指标。四是财政体制改革持续深化。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等一系列财税改革举措密集出台,对事业单位的财政运行机制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经济新常态下事业单位财政税收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

在经济新常态的大背景下,事业单位财政税收工作面临诸多不容忽视的新形势新挑战。首先,收支矛盾更加突出。在财政收入增速放缓、支出刚性上升的双重压力下,事业单位普遍面临入不敷出、难以为继的窘境,迫切需要通过优化财税手段缓解财政供需失衡的矛盾。其次,绩效管理压力空前加大。围绕提高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和水平,各级政府和社会公众对事业单位的绩效要求不断提高,预算绩效已上升为事业单位财政管理的硬约束和新常态,倒逼事业单位必须加快转变财政资金使用理念和方式。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预算管理制度创新、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等一系列举措密集推进,传统的财务核算、资金管理等模式亟待调整优化,对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能力形成新的考验。

二、事业单位财政税收工作存在的关键问题

(一)财政收入结构单一化与财政增收困境并存

目前,事业单位的财政收入主要依赖于政府财政拨款,收入来源较为单一,自身的造血功能发挥不足。一方面,受经济下行压力和减税降费等因素影响,政府财政收入增长趋缓,可用于事业单位的财政拨款增长空间有限,难以充分保障事业单位不断增长的支出需求。另一方面,事业单位在拓展筹资渠道方面存在不足,尚未充分利用服务性收费、社会捐赠、国有资产运营等多种渠道,实现财政收入多元化。收入结构的单一性进一步加剧了事业单位的财政运行风险,迫切需要通过优化收入结构、拓宽收入来源,增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破解经济新常态下财政增收不足的发展困境。

(二)税收优惠政策缺乏精准性与税收征管困难并存

现行的事业单位税收政策存在针对性不足、操作性不强等问题,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一方面,现有的税收优惠政策大多比较笼统,缺乏针对不同领域、不同发展阶段事业单位的差异化安排,难以充分调动其履职尽责、提升公共服务效能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营改增后原有的税收优惠政策衔接不够到位,许多事业单位面临实际税负增加的困扰,政策的连续性和针对性有待加强。与此同时,事业单位在落实税收优惠政策、规范税收管理等方面还存在人员不足、风险意识淡薄、信息化水平不高等薄弱环节,导致税收工作专业化程度偏低、遵从成本偏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税收政策效应的充分发挥。

(三)财政管理信息化建设滞后与财政监督机制有待健全

受信息化投入不足、技术手段落后等因素制约,事业单位的财政管理信息化建设总体上还比较滞后。预算编制、财务核算、资产管理等环节仍以手工作业为主,信息收集和处理效率偏低,难以有效适应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要求。部门间财务信息缺乏充分共享和利用,信息孤岛问题凸显,实时监控和动态预警能力不足,风险防范和化解的信息化手段亟待完善。与此同时,事业单位的内外部财政监督机制也有待进一步健全。内部控制流于形式,缺乏有效的制衡和问责机制;外部监督主要依赖事后审计,事前、事中管控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足。社会公众参与财政监督的渠道不够通畅,财政信息公开的广度和深度有待拓展,接受社会监督的自觉性有待增强。

三、事业单位财政税收工作的优化策略

(一)积极构建多元化的财政收入格局和科学的税收筹划体系

为缓解单一财政收入结构带来的增收困境,事业单位要积极采取措施拓宽筹资渠道,构建多元化的财政收入格局。一是强化与政府的衔接沟通,通过承接政府转移支付项目、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力争获得持续稳定的财政资金保障。二是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围绕主责主业积极开展创收服务,加强服务性收费管理,不断提升服务收入在财政收入中的比重。三是用好用活社会捐赠政策,积极拓展社会化筹资渠道,吸引和凝聚社会资金支持事业发展。四是盘活存量国有资产,加强资产运营能力建设,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利用多种金融工具和方式实现资金保值增值。五是强化财税政策研究和风险管控,提高税收筹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充分用好现行的税收优惠政策,最大限度减轻税负,降低运行成本,增强综合竞争实力。

(二)大力推进税收政策制度创新,完善政策执行和管理机制

针对现行税收政策不够精准、执行落地难等问题,事业单位要主动作为,积极推动税收政策制度创新,健全完善政策执行和管理机制。一是加强税收政策的调查研究,深入分析不同领域事业单位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设计和制定更加精准、务实管用的税收优惠政策。二是加强与政府主管部门、税务机关的协调沟通,积极争取在先行先试、试点示范等方面取得突破,力争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政策创新成果。三是狠抓税收政策的贯彻执行,细化配套实施办法,完善征管流程,强化专业化管理,切实提高优惠政策的落地见效率。四是加快推进内部税收管理职能整合,充实专业人才队伍,加强与外部中介机构合作,不断提升税收工作专业化、精细化水平。五是拓展“ 互联网 + 税务服务” ,优化纳税服务体验,最大限度降低税收遵从成本。

(三)加快推进财政管理信息化建设,健全完善内外部监督体系

针对财政管理信息化水平不高、监督机制有待完善等短板,事业单位要高度重视并采取有力措施,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健全内外部监督体系。一是加大信息化建设投入,高标准建设财政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兴技术手段,提升预算编制、执行、决算、绩效、监督等各环节的信息化水平,实现数据集中管理和共享利用。二是强化信息化手段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中的应用,开发专门的风险防控系统,实现对违规违纪行为的实时预警、动态监测和精准问责,增强内控制度的权威性和有效性。三是以信息公开为抓手,主动接受人大、审计、财政等部门和社会公众的监督,建立健全“ 互联网 + 监督”机制,拓展公众参与渠道,提高财政运行的透明度。四是探索建立第三方审计评价机制,引入社会中介力量开展独立、客观、专业的绩效评价,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问责机制。五是切实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及时准确披露财政预算、收支等重要信息,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监督。

结论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事业单位财政税收工作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针对财政收入结构单一、税收政策不够精准、财政管理信息化水平低以及监督机制薄弱等突出问题,事业单位应从构建多元化收入结构、推动税收政策创新、提升财政管理信息化水平、强化内外监督体系等方面入手,积极采取务实管用的优化策略,增强财政可持续性,提高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以适应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同时,优化事业单位财政税收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部门、社会各界以及广大事业单位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在协同推进中实现事业单位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香菊,李星博. 产业数字化、税收横向分配与地方财政压力[J].财经理论与实践,2025,46(02):51-59.

[2]陈旭东,沈利芸. 数字经济、财政激励与地区税收竞争力——基于双重机器学习的因果推断[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25,(02):21-37.

[3]姚东旭,陈晓钰,严亚雯. 财政纵向失衡、税收努力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J].会计之友,2024,(22):8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