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建筑工程招投标阶段工程造价的影响机理与优化路径研究

作者

陈慧

四川汉象建筑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四川成都 610300

引言:尽管现行招投标制度对规范市场行为、促进公平竞争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在实践过程中该阶段的造价管理仍面临诸多挑战;因此,对该阶段工程造价的影响机理及优化措施进行分析,就成为众多企业降低整体风险的必经之路。

一、建筑工程招投标阶段工程造价的影响机理

(一)计价方式不合理

在当下的招投标范畴之中,定额计价法以及工程量清单计价法是两种关键的计价模式,定额计价法是计划经济时期的产物,曾经长时间在建筑业造价管理方面占据主导地位,但随着建筑技术不断更新以及市场环境发生变化,这种量价合一的静态计价模式渐渐显露出僵化的不足之处,使得造价跟市场实际情况严重脱节。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工程量清单计价遵循量价分离的原则,借助招标人给出统一的工程量清单,投标人自行组价展开竞争,这样提高了价格形成的市场化程度,又凭借统一的计量规则提升了招投标的透明度。

然而我国在推行工程量清单计价实践过程中,依然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一清单编制质量存在较大差异,由于设计深度不够或者对计量规则理解出现偏差,导致漏项、错项频繁发生,其二施工阶段动态管理能力较为薄弱,面对设计变更、现场签证等突发状况,缺乏有效的应对机制,其三企业定额体系不完善,致使报价缺少科学依据。这些问题的存在,造成造价失控风险,还可能引发合同纠纷,急需依靠完善标准体系、培育市场主体能力、强化过程管控等举措来加以解决。

(二)编制招标文件不达标

在工程建设这项工作当中,投标文件所有的质量对于项目最终的成功与否有着直接的关联,这一质量可决定中标企业在施工方面呈现出的能力以及管理层面所达到的水平,而且还会对后续工程建设的质量状况、施工过程中的安全保障以及成本的控制等方面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然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里,招标文件的编制一般会存在许多方面的问题,具体而言,前期调研不够充分,使得招标文件或许无法精准反映现场状况、地质情形以及施工难题,造成投标方报价出现较大偏差,要是招标文件里的技术要求与工程量清单表述不够清晰,就容易致使投标人产生误解,出现报价不匹配或者后期变更频繁的情况。

(三)评标方法不完善

理想的评标方式应构建多维度综合评价体系,要留意投标报价是否合理,也要对企业的综合实力展开全面考察,在具体实施时,要着重评估投标单位的资质等级、专业技术团队的构成情况、类似项目的业绩表现、施工组织方案的科学程度以及质量管理体系等核心要素,不过当前评标实践存在较大缺陷:一方面,部分招标单位过于侧重低价中标,致使评标标准失衡,另一方面,对技术标的评审仅停留在表面,缺少量化考核指标。

这种存在偏差的评标机制直接引发了三类市场乱象:其一为恶意低价竞标,投标人以低于成本的价格进行竞标,之后借助变更索赔来获取利益,其二是围标串标,形成价格同盟,其三是资质挂靠等违规操作,某些项目的招标程序存在违规行为,比如规避公开招标、设置倾向性条款等,这违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等法规的要求,又致使中标结果的公信力缺失[1]。

二、建筑工程招投标阶段工程造价的优化策略

(一)确保投标文件编制的准确性

在招投标流程里,项目方需要依据工程自身的具体特性、技术方面的难度状况、建设所需的周期以及资金预算等各类因素,对招标文件展开严谨审核,以此保证其具备科学性与规范性,招标文件应当包含完整的招标须知内容、详细的技术规范条款、明确的评标标准细则、合理的评标方法以及准确的标的金额数值,并且要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所提出的要求[2]。招标文件的编制工作还应当结合行业发展的趋势以及市场实际的情况,防止设置过高或者过低的资质门槛,保证公平竞争得以实现。

投标单位在制定投标文件之际,需组建一个评审小组,该小组应由技术、经济、法律等领域的专家构成,针对投标方案展开多角度的论证工作,评审重点覆盖技术方案的可行性、施工组织设计的合理性、报价构成的准确性以及合同条款的合规性等方面,借助专家评审,可及时察觉投标文件里或许存在的技术缺陷、报价漏项或者法律风险,提出优化建议。还应当构建内部复核机制,以此保证投标文件逻辑严谨、数据准确,防止因文件存在瑕疵而致使投标失败或者引发后续履约纠纷。

(二)保障工程量清单计算的科学性

在建设工程开展招投标活动的进程当中,科学且合理地编制工程量清单乃是保障项目顺利实施的关键所在,部分建设项目当前依旧运用传统粗放的计价方式,致使工程预算与实际成本之间出现较大偏差,鉴于此,业主理应优先选用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编制工程量清单时要依照工程设计图纸、技术规范以及现场实际状况,组织专业的造价人员展开精细化的测算工作,特别要针对隐蔽工程、特殊工艺等关键节点给予重点核查,防止因测算出现失误而造成后期工程发生变更或者造价失去控制。

招标方若想提升工程量清单的编制质量,就应当构建多级审核机制,先是造价工程师依照施工图纸逐一对工程量展开计算,接着技术负责人对计算依据的准确性加以复核,最后项目总工对清单的完整性以及合理性实施最终审定,并且清单里的每一项工程特征描述都务必清晰确切,包括材料规格、施工工艺、验收标准等关键信息,以此避免因表述含混而引发理解偏差,对于容易产生争议的暂列金额、暂估价等项目,在招标文件里更要给予特别说明。

(三)维护投标报价的合理性

在建设项目开展招投标工作期间,招标人需要组建专业团队针对项目展开全面调研,调研内容覆盖工程地质状况、施工所处环境、材料供应情况以及劳动力市场等诸多关键要素,招标人要依照国家定额标准以及地方造价信息,并结合市场行情的波动变化,运用动态分析方式精准测算工程造价。在编制控制价的时候,一方面要防止过分压低价格致使施工企业难以保障工程质量,另一方面也要避免预算虚高引发围标串标等违规行为。

在具体实施的过程当中,招标人需要组织造价工程师以及技术人员前往现场进行勘察,以此来核实施工图纸与实际情况之间的吻合程度,着重对主要材料价格展开核查,借助多渠道询价的方式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针对特殊工艺应当组织专家进行论证,合理地确定施工措施费用,对于可能出现的设计变更要预留适当的风险费用。另外要建立起三级审核机制,先是由编制人员进行自我校对,接着由专业负责人进行复核,最后由造价主管部门进行终审,以此保证控制价有科学性和权威性,只有制定出契合市场规律的控制价,才可吸引优质企业参与竞争,达成项目建设质量、进度以及投资的有效控制。

(四)维持评标方法的公正性

在当下建设工程招标的实际操作里,常用的最小标价法和综合评估法各有特色:最小标价法适用于技术要求清晰明确、施工难度处于一般水平的项目,它的最关键的是保证投标方案在技术上有可行性、施工组织有合理性以及质量保障措施完备的情况下,挑选出报价最低的投标人,综合评估法相对更适合技术复杂、专业性程度较高的工程项目,这种方法需要构建起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

在具体实施的过程当中,需要组建评标委员会,成员应由技术、经济等领域的专家构成,借助采用量化评分的方式,对各个投标人展开客观公正的评价,在报价评审环节,如果有效投标人超过了5 家,那么要按照“ 去高低取平均” 的原则来确定评标基准价,也就是先去掉最高和最低报价,之后计算算术平均值,要是投标人不足 5 家,那么可以直接采用经过算术校核后的最低报价,不过一定要保证该报价不低于行业成本价,并且投标人有相应的履约能力。合理运用这两种评标方法,可保障工程质量,同时实现投资效益的最大化。

结语

总之,本文对建筑工程招投标阶段工程造价的影响机理进行剖析,并随之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希望可以为实现工程造价的精细化管理与项目价值的最大化提供决策支持。

参考文献:

[1] 江晨. 住宅建筑工程招投标阶段造价控制策略分析[J]. 居舍,2025,(24):145-148.

[2]王昀炜. 建筑工程招投标阶段工程造价控制管理[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5,(15):260-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