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道路桥梁施工管理养护及加固维修分析
于杨
身份证号码:211121198410250218
引言
新时期以来,我国道路桥梁建设事业迅猛发展,路网密度不断提升,桥梁跨度持续突破,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然而,随着服役时间增长、交通荷载日益繁重及自然环境的持续作用,道路桥梁面临着施工质量隐患显现、养护压力加大、病害频发等问题,严重影响其安全运营与使用寿命。
一、新时期道路桥梁施工管理要点
1.1 施工管理模式创新
新时期道路桥梁施工管理模式的创新,需以数字化、协同化理念为核心。引入 BIM技术构建三维可视化模型,将设计图纸、施工方案、材料信息等整合到模型中,实现施工全过程的动态模拟与碰撞检测,提前发现设计与施工的冲突点。同时,搭建云端协同管理平台,打破施工各参与方的信息壁垒,使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能实时共享进度、质量、安全等数据,通过线上审批、远程监控提升决策效率。
1.2 施工质量控制
工序施工质量控制应注意各环节的质量控制形成首尾闭环,各工序完成质量控制从原料把关,每道工序前进行原材料取样鉴定工作,材料进场时应对材料质量进行抽检,主要控制钢材质量、水泥质量以及防水材料是否符合规程规范标准;对预制梁等构件应审核生产厂家资质证书及产品合格证明,材料进厂应对其外观、尺寸偏差进行复检;对一些分项工作应在施工前制作施工样板,并以此为标准,由各方共同制定各项工程的施工工艺标准和工艺要求,形成标准后控制后续工作过程是否符合规定。
1.3 施工进度与成本优化
由于进度的优化控制是在认真研究工程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采用网络计划技术绘制施工总进度图表,科学设定各项工序的前后搭接关系与进度关系,找出工程进度的关键控制路径,及时把握其重要性并加以管理。在满足施工情况下随时修改施工进度计划,在遇到较为恶劣的天气环境,材料供应不足等干扰因素时,应该合理进行人员的安排,适当增加工程施工作业班组,或者充分利用有效工作时间赶上工程进度,防止进度控制关键线路的滞后。
二、道路桥梁养护体系构建
2.1 养护检测技术应用
准确养护的前提是养护检测技术升级。非破损检测技术可检测结构内部缺损情况,例如,可以使用超声波检测方法评定桥梁桩基完整性,使用雷达探测路面结构层厚度以及密实程度,用回弹法评定混凝土构件强度,不对结构产生第二破坏。结构状态监测系统的投入可实现结构监测的实时化。在桥梁关键监测点如支座、梁体、墩柱等位置安装传感装置,检测结构的应力、位移、振动等参数,使用无线方式传输到监控中心,系统通过对数据解析获得异常数据并对结构预警。
2.2 常态化养护策略
养护模式应对桥梁根据桥梁结构类型及服役环境做出差别性养护对策。经常性养护以保证桥面和路面的功能指标为主,经常清洗桥面泄水孔、疏通泄水管以防水渗入梁体;检查伸缩缝是否堵塞,橡胶条是否有老化现象,并应及时清洗、更换伸缩缝,以防车辆冲击引发对梁体的损坏。经常性养护应根据气候特点予以针对性养护。在夏季高温期,加强沥青路面的巡查养护,发现路面出现泛油、推移等病害要及时处理;检查支座的健康状况,查看有无被车辆震松,及时对支座予以清洗、涂油,避免高温造成支座破坏。在冬季寒冷地区,提前做好融雪剂、除雪设备等的准备,在雪后及时清除路面和桥面的雪,避免结冰威胁行车安全;对混凝土结构设施加强防护保温工作,必要时进行包裹保温。
2.3 养护决策支持系统
决策支持系统主要依据养护管理系统的检测信息、养护历史信息和交通量信息等,通过对养护状况分析、寿命预测以及状态评估等计算结果来做出养护决策。依据路桥结构的性能评估模型对检测数据的反馈判断路基的技术状况等级,并对路基养护结构的性能衰减趋势进行分析、决策出合适的结构寿命与合适的养护处理方案以及处理时间,从而做出科学、准确的判断。依据检测结果,结合养护管理决策支持系统中的资源库信息,综合利用养护工作优先级、养护实施技术要求和资源需求等计算数据,形成养护计划和资源调配方案,以便于对养护方案做出较为合理的布置,分配适当的养护资源、养护队伍、养护设备和养护材料等。
三、道路桥梁加固维修技术
3.1 常见病害及成因分析
道路桥梁病害按照桥梁自身类型可以分为道路桥梁结构性病害和道路桥梁功能性病害。其中道路桥梁结构性病害主要是指桥梁梁体裂纹、桥梁墩柱偏移、桥桩沉降、桥梁基层强度不够等情况,其主要产生的原因与设计不合理、桥梁施工质量较差、桥梁自身荷载量较大超出桥梁设计荷载量有关,如桥梁梁体产生的裂纹则可能是由于施工浇筑完成后没有被完全振动致密,导致其自身的承载力不足,也可能是桥梁自身由于长期受到荷载车压的反复力导致桥体的材料承载能力极限受到破坏。
3.2 加固维修技术应用
维护养护措施主要是指将选择出的结构性加固维修技术或功能性维护技术等依据不同的病害类型进行选择运用。梁体承载力不够时可以使用碳纤维布加固的方式,利用碳纤维布粘贴加固于梁体受拉区,提高梁体抗弯能力;或者使用体外预应力加固,使用预应力钢束产生体外力对梁体施加压力,抵消部分荷载应力。功能性的维修技术是对道路桥梁的使用性能进行恢复。桥面铺装的修复主要是对破损的铺装层予以清除,处理好基层病害之后要重新铺设防水层与铺装层,采用抗车辙性、抗开裂性能高的材料;伸缩缝的修复要清除老化破损的橡胶条,清除缝隙内的杂物,填充弹性材料,保证其功能的正常发挥。
3.3 加固维修效果评估
维修加固效果评价可以按照安全性评价、耐久性评价以及功能性能评价来进行。安全性评价针对结构的承载力通过增加荷载来对加固结构进行检测,判断加固后的结构是否达到设计要求,桥梁加固后静载试验测试梁体应变量与桥梁的位移变化,分析结构加固后其受力效果是否有一定的提升;耐久性评价针对加固材料与加固结构的耐久性检测,进行加固层与原结构的粘结质量检测以及判定其抗渗、抗腐蚀的能力,推定结构使用自然寿命;功能性能评价应结合现场情况及使用反馈检查桥面的平整度、行车舒适度以及是否满足其排水情况,从而确保维修措施对使用性能达到要求。
结语
新时期道路桥梁施工管理、养护与加固维修工作需顺应技术发展趋势,以创新理念为引领,通过管理模式优化、养护体系完善、技术应用升级,提升工程质量与服役性能。施工阶段强化质量与进度协同控制,融入绿色与数字化技术;养护工作构建检测 - 评估 - 决策 - 实施的科学体系,实现从被动维修向主动预防转变;加固维修需精准诊断病害成因,选用适宜技术并严格评估效果。
参考文献
[1]王茂鑫,赵超超.新时期道路桥梁施工管理养护及加固维修分析[J].中华建设,2025,(07):43-45.
[2]马贵明,张滨洋.道路桥梁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化措施[J].工程技术研究,2017,(07):195+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