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中的混凝土检测技术应用
杨鹏
身份证号码:370321199801300621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建筑工程规模与复杂度不断攀升,混凝土作为建筑结构的核心材料,其质量直接关乎工程安全性与耐久性。因混凝土强度不足、内部缺陷等质量问题引发的建筑坍塌、桥梁开裂等事故频发,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与人员伤亡,凸显混凝土检测技术在质量把控中的关键作用。
一、混凝土检测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1.1 在原材料质量检测中的应用
原材料的质量是控制好混凝土质量的基础,准确的掌握检测技术尤为重要。水泥是混凝土的胶凝材料,其强度与安定性检测依靠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和抗折抗压强度试验,通过试件的养护和压力机测试确定水泥能否满足混凝土工程需要;骨料的级配和含泥量直接影响混凝土的和易性和强度,依靠骨料筛分法检测骨料的级配,检测骨料的颗粒大小分布曲线,保证骨料的连续级配;依靠含泥量检测可以判定骨料中的泥土对混凝土的影响,依靠水洗法检测骨料中的泥土,重复洗过后的骨料烘干称量,再计算其含泥比例,依靠净浆流动度试验和凝结时间试验仪来保证混凝土的外加剂掺量是否能提高混凝土的可操作性。
1.2 在施工过程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坍落度检测属于混凝土现场控制的和易性检测方法,拌合物分层装入坍落度筒内捣实,测量坍落高度;超声法在施工过程混凝土浇筑密实度检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即在混凝土构件内外两侧设置超声换能器,根据声时、声速及波幅进行超声参数的分析,确定其是否存在内部的空洞、蜂窝等缺陷;某地下车库的顶板使用超声法进行强度增长的检测,检测出不密实区域 3 处,并及时进行灌浆处理。养护阶段的强度增长的检测常使用回弹法,该方法利用回弹仪对混凝土表面的弹击,根据回弹值和碳化深度推断强度,可以有效地为确定养护方案的更改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撑,如:在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中,根据传感器的温度差的变化数据,及时对冷却水的流量进行调整,以免出现裂缝的现象。
1.3 在成品质量验收中的应用
成品质量检测验收,多手段检测互验证,保证工程质量。其中钻孔取芯法是评价混凝土强度的“国标”,取芯样加工成标准试件,回弹-超声综合法检测即回弹法和超声法检测的集成优势,减弱单一方法检测的误差,增强强度推定的精度,裂缝检测裂缝测宽仪器检测裂缝宽、超声波探伤仪检测裂缝深度,以及冲击映像法快速扫描混凝土内部缺陷,通过判断应力波反射图像,检测混凝土结构的空洞疏松现象,为结构安全性检测结果判定提供数据支持。
1.4 在既有建筑结构检测中的应用
古建筑的混凝土检测主要以耐久性和承载能力检测为主。混凝土的碳化深度检测采取酚酞试剂喷洒法,然后根据其变色范围来判断是否发生了碳化,碳化深度较大则使混凝土中的碱性会降低,会减弱其对内部钢筋的保护能力,氯离子含量的检测主要是通过化学分析的方法来检测混凝土中氯离子的含量,氯离子侵蚀是导致混凝土内部钢筋锈蚀的主要原因,雷达扫描技术与红外热成像技术都能用无接触的方法来进行损坏程度检测,前者可以采用电磁波的反射来探测混凝土内部存在的损伤情况,后者则是通过混凝土的温度场分布情况来确定其空鼓位置与剥离位置,而承载能力复核主要通过材料的强度检测与结构力学的受力检算,为建筑物的加固或者改造提供依据。
二、混凝土检测技术应用中的问题分析
2.1 检测技术自身局限性
现有混凝土检测技术在准确性与适用性上存在天然短板。无损检测技术虽具备快速、非破坏的优势,但检测结果易受多种因素干扰。回弹法依赖混凝土表面硬度推算强度,当构件表面碳化深度不均匀或存在浮浆时,超声法在检测大体积混凝土内部缺陷时,
因声波传播路径复杂,易出现缺陷误判,半破损检测技术虽精度较高,但对结构造成局部破坏,且芯样钻取位置的随机性可能导致样本不具代表性。
2.2 人为因素影响
检测人员的专业水平与操作规范程度直接决定数据可靠性。部分基层检测人员未接受系统培训,对标准规范理解不足,导致操作失误频发:在坍落度检测中,未按标准分层捣实或静置时间不足,使测量结果失真。回弹法检测时,未对测试面进行打磨处理,导致回弹值偏差。检测行业存在恶性竞争,部分机构为迎合客户需求出具虚假报告,严重破坏行业公信力。
2.3 设备与成本问题
高端检测设备价格高昂,限制了技术普及。三维雷达扫描仪、红外热像仪等先进设备单价超百万元,多数中小检测机构无力购置,只能依赖回弹仪、超声仪等基础设备,导致复杂结构检测能力不足。检测周期与成本矛盾突出,钻芯法需现场取样后实验室养护测试,影响工程进度。
三、混凝土检测技术的优化与发展策略
3.1 技术创新与改进
为突破混凝土检测技术自身局限性,多技术联用成为提升检测准确性的关键路径,将超声法与回弹法结合形成的超声 - 回弹综合法,通过声波传播速度反映内部密实度,回弹值体现表面硬度,两者数据融合后可减少单一方法的误差,某高层建筑验收中,新型传感器技术的应用带来革新,光纤光栅传感器可嵌入混凝土内部,实时监测应变、温度、湿度等参数,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的引入显著提升检测效率,利用深度学习算法分析超声图像、雷达图谱,可自动识别混凝土内部缺陷。
3.2 人员培训与管理体系完善
人员素质直接影响检测结果的可靠性,需构建系统化的培训与管理体系。在培训方面,建立分层次、分阶段的培训课程,针对新入职人员开展基础理论与实操技能培训,涵盖检测标准解读、仪器操作规范、数据处理方法等内容。对资深检测人员进行新技术、新标准的专题培训,如智能检测设备使用、多技术联用方法应用等。
3.3 设备升级与成本控制
针对设备老化与成本过高问题,需推进设备升级并优化成本管理。鼓励企业研发与引进高性价比的便携式检测设备,如小型化的超声检测仪、集成式回弹仪,构建设备共享平台,整合区域内检测机构、高校、科研院所的闲置设备资源,通过线上预约与租赁模式,降低中小企业设备采购成本,在设备维护方面,建立智能化维护管理系统,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设备关键部件运行状态,预测故障发生时间,提前安排维护,减少突发故障导致的停机损失,推广设备维护外包服务,由专业团队定期进行保养与校准,确保设备精度。
结语
混凝土检测技术是建筑工程质量把控的核心环节。本研究系统梳理其在工程全周期的应用实践,剖析现存问题并提出技术创新、人员培训、标准完善等优化策略。研究成果有效提升检测精准度与行业规范性。随着智能化、标准化技术的深入发展,混凝土检测将向自动化、全生命周期监测方向迈进,持续为建筑工程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
才看完想
[1]林松鹤,邹钧华,詹晓凡,等.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中混凝土的检测技术[J].石材,2024,(07):108-110.
[2] 刘 俊 . 建 筑 工 程 质 量 检 测 中 混 凝 土 强 度 检 测 技 术 分 析 [J]. 中 华 建设,2024,(05):118-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