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公共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对策
李玉海
身份证号码:370303197710251033
引言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建设迈入高速发展阶段,公共建筑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医疗、交通、文化等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承载莘莘学子的校园建筑,到救死扶伤的医院大楼,再到连接城市脉络的交通枢纽,公共建筑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公众生命财产安全与社会稳定运行。
一、公共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现状与问题分析
1.1 施工质量管理现状
在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的当下,我国公共建筑工程的建设规模不断扩大,涵盖教育、医疗、交通、文化等多个重要领域。部分大型建筑企业积极探索创新,引入 BIM 技术、物联网监测系统等数字化手段,实现了施工过程的可视化管理,有效提升了质量管理效率 。例如,某省级图书馆项目运用 BIM 技术进行施工模拟,提前发现并解决了管线碰撞等问题,减少了施工错误的发生。然而,行业内质量管理水平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态势。
1.2 现存主要问题
当前公共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管理体系、人员管理、技术应用和监督机制四个层面。在管理体系方面,部分项目未能建立健全完善的质量责任制,存在重进度、轻质的错误倾向。人员管理层面,施工队伍的专业素质参差不齐是突出问题。一线施工人员中,农民工占据较大比例,他们大多缺乏系统的技能培训,在施工过程中容易出现操作不规范的情况,直接影响工程质量。
二、影响公共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关键因素
2.1 人员因素
人员素质是影响公共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核心关键因素。一线操作人员的技能水平直接关系到施工的精度和质量。在模板拼接、钢筋绑扎等关键工序中,只有熟练掌握操作技能的工人,才能确保施工符合规范要求。然而,在实际施工中,部分工人由于缺乏专业培训,对施工工艺和质量标准理解不到位,导致施工质量不达标。管理人员的质量意识和决策能力同样至关重要。部分项目经理为了追求施工进度,盲目压缩工期,默许施工方降低质量标准;技术负责人对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缺乏深入研究,无法为施工提供准确的技术指导。
2.2 材料与设备因素
材料质量是保障工程质量的基础。钢筋、混凝土等主要建筑材料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建筑结构的安全。如果使用不合格的材料,将给工程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例如,某医院住院楼因使用了质量不达标的钢筋,导致梁体出现裂缝,威胁到建筑的结构安全。塔吊、混凝土泵车等大型设备若不定期进行维护保养,容易出现故障,影响混凝土浇筑等施工工序的连续性;测量仪器精度不足,则会导致建筑物的轴线偏差、标高失控,使工程质量无法满足设计要求。
2.3 施工工艺与技术因素
传统施工工艺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难以满足现代工程建设对质量和效率的要求。以现浇混凝土施工为例,其质量受气候条件和人为因素影响较大,容易出现蜂窝、麻面等外观质量问题;外墙保温采用粘结砂浆工艺,在长期的温度应力作用下,保温层容易出现空鼓、脱落现象。施工组织设计不合理,工序安排不当,也会对工程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2.4 环境因素
自然环境和施工现场环境都会对公共建筑工程施工质量产生显著影响。自然环境方面,高温天气会使混凝土水分蒸发过快,导致收缩裂缝的产生;雨季施工时,若防水措施不到位,基础工程容易被水浸泡,降低地基承载力,影响建筑的稳定性。施工现场环
境同样关键。场地狭小会导致材料堆放混乱,钢筋锈蚀、模板变形等问题频发;施工现场的噪声、粉尘污染不仅会影响工人的身体健康,还会干扰工人的操作精度,导致施工质量下降。
三、提高公共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对策
3.1 完善质量管理体系
建立健全全过程质量控制的管理系统是提高市政工程质量的关键性工作。引入质量追踪管理,对一些重点的施工工艺运用二维码管理等信息化管理方法,使得施工人员、材料编号等管理信息可追踪管理,方便发生质量故障时可追溯到问题发生的具体环节。
3.2 加强人员管理与培训
加强施工人员教育,从教育和激励两手一起抓,对管理人员进行技能培训和教育,增加新技术和新理念的学习,定期组织项目经理参加 BIM 技术应用、绿色施工等专题培训,增强知识面、拓展管理视野,提高质量管理能力。健全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对质量指标进行量化,在对管理者的薪酬与工资收入考核中进行结合,对质量验收不合格的项目扣除绩效奖,使管理人员认识到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履行好质量管控管理岗位职责。
3.3 严格材料与设备管控
材料设备管理是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必须加强材料设备的采购、验收以及使用。材料采购要建立合格供方的名录,尽量选择有良好信誉以及通过相应质量体系认证的企业进行材料采购。设备管理要建立设备全寿命周期台账,记录设备的维修保养及设备故障维修等信息,保证设备状况良好。推广应用智能检测系统,实时监控塔吊垂直度、混凝土泵车压力等信息,当出现异常时系统及时报警,方便维修和整改。
3.4 推进施工技术创新与应用
加大新技术推广应用是提高公共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有效途径。加快推进装配式建筑技术发展,大力在学校、医院等公共建筑中推广预制叠合板、预制楼梯等预制构件,减少现场湿作业,提高施工精密度、效率,减少人为因数对施工质量的影响。大力推广BIM+物联网技术的融合应用,通过在施工现场布设各类传感器实时采集混凝土强度、温湿度等,上传至 BIM 模型进行分析、预警。大力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研究,探索适合公共建筑工程的新技术、新工艺,推进行业技术进步。
3.5 强化质量监督与控制
企业自检+政府监管+社会监督的工程质量全方位监督管理模式,是保证工程产品质量的有利手段。引入公众监督环节,在工地现场开设质量公示板,公示工程质量标准、质量投诉电话等信息,发动广大群众参与到质量监督之中。在互联网平台上开通质量监督热线,及时收集、反馈人民群众提出的意见。某图书馆工程通过上线质量监督平台,收到网友提出的意见,并能及时整改。加强了群众对工程质量的信任。
结语
公共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涉及多个环节和众多因素。本文通过对质量管理现状与问题的分析,深入剖析了影响质量的关键因素,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完善管理体系、加强人员管理、严格材料设备管控、推进技术创新和强化质量监督等一系列优化对策。这些对策的有效实施,将为提升公共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高江.浅析提高公共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对策[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3(20):27-28.
[2]王献军.提高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对策研究[J].住宅与房地产,2017,(12):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