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低年级班主任在乡村留守儿童班级情感支持系统的构建研究

作者

陈转林 王朝俊

云南省昭通市永善县黄华镇中心小学 657303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农村青壮年选择外出务工,留下子女由祖辈或其他亲属照顾,形成了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据相关数据显示,乡村小学阶段的留守儿童比例居高不下,尤其在低年级阶段,其心理发展尚处于关键期,更需要稳定而持续的情感支持。然而,由于家庭结构不完整、教育资源匮乏以及教育理念滞后,许多乡村小学未能建立起系统化的情感支持机制。班主任作为学生在校期间最直接的情感依托者,其角色尤为重要。因此,如何在乡村背景下,充分发挥班主任的作用,构建有效的班级情感支持系统,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旨在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改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

2 相关概念和理论概述

2.1 情感支持系统与留守儿童心理发展

情感支持系统是指通过个体之间的互动关系,为受助者提供情绪安抚、理解认同与心理鼓励的一种社会支持网络。对于留守儿童而言,这一系统尤为重要。由于长期缺乏父母陪伴,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容易出现孤独、焦虑、自卑等负面情绪,甚至可能引发行为偏差或心理障碍。一个健全的情感支持系统能够帮助他们建立安全感与归属感,增强自我认同和社会适应能力。研究表明,来自教师、同学及社区成员的支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亲子情感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2.2 班主任角色定位及其在情感教育中的作用

班主任是学校教育管理的核心力量之一,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多重角色,既是学科教学的组织者,也是学生思想品德和心理健康发展的引导者。特别是在乡村小学,由于师资有限,班主任往往承担着更为广泛的责任。对于留守儿童而言,班主任不仅是知识传授者,更是情感陪伴者和支持者。班主任通过日常观察、个别谈话、班级活动等方式,可以深入了解学生的情绪变化与心理需求,及时给予关怀与引导。

3 问题分析

3.1 留守儿童情感需求长期被忽视

在乡村小学中,留守儿童因长期缺少父母陪伴,普遍存在情感需求未被满足的现象。他们渴望关爱与交流,但在实际生活中,往往只能依赖年迈的祖辈照料日常生活,而缺乏深层次的情感交流。由于祖辈文化水平较低、教育观念陈旧,难以给予孩子足够的心理支持。同时,部分教师也将注意力集中在学业成绩上,忽略了学生的情感状态。这种情感忽视不仅影响了儿童的心理健康,还可能导致其人际交往能力下降、自信心不足等问题,进而影响其整体成长与发展。

3.2 家校沟通机制缺失导致情感联结薄弱

家校沟通是维系亲子关系、增强师生信任的重要纽带,但在乡村小学中,这一机制普遍缺失。由于家长常年在外务工,联系方式不稳定,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定期沟通渠道,使得教师难以全面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与心理状态,家长也无法及时掌握孩子在校的学习与生活情况。此外,部分教师缺乏主动沟通意识,认为只需关注课堂教学即可,忽视了家庭教育对孩子情感发展的影响。这种沟通断裂加剧了留守儿童的情感孤独感,削弱了师生与亲子之间的情感联结。

3.3 教师情感支持能力不足

尽管班主任在留守儿童的成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现实中许多乡村教师在情感教育方面的专业素养仍显不足。一方面,教师培训多侧重于学科教学能力,而较少涉及心理学、情感教育等内容,导致教师在面对学生情绪问题时缺乏有效应对策略;另一方面,乡村学校工作压力大、任务繁重,教师往往难以投入足够精力去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感

需求。

4 对策建议

4.1 构建家校联动平台,增强亲子与师生情感联系

为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情感支持的缺失,建议学校积极构建家校联动平台,打通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情感通道。首先,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微信群、钉钉群、电话会议等,定期组织线上家长会或个别沟通,使外出务工家长能及时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与心理状态。其次,学校可设立“亲情热线”或“视频通话日”,让学生每周有机会与父母面对面交流,增强亲子间的情感联结。同时,班主任应主动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分享教育方法与心理调适技巧,提升家庭教育质量。通过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逐步构建起以学校为主导、家庭为基础的情感支持网络。

4.2 加强教师情感教育能力培训

提升教师的情感教育能力是构建留守儿童情感支持系统的基础保障。建议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与学校联合开展专项培训,内容涵盖儿童心理学、情感沟通技巧、危机干预策略等,帮助教师掌握基本的心理辅导技能。此外,可组织经验交流活动,邀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优秀班主任分享成功案例,促进教师间的相互学习与成长。学校还可设立“情感教育教研组”,定期开展研讨与反思,推动教师不断优化自身教育方式。通过系统化培训与持续性学习,全面提升教师的情感教育素养,使其在日常教学中更好地回应学生的情感需求。

4.3 制定班级情感支持计划,完善支持制度体系

为了确保留守儿童情感支持工作的规范化与长效化,建议学校制定《班级情感支持计划》,将其纳入德育管理体系之中。该计划应包括明确的情感教育目标、具体实施步骤、责任分工及评价机制。例如,可设定每月一次的“情感主题班会”,围绕情绪表达、人际交往、自我认知等话题展开讨论;设立“心灵信箱”鼓励学生倾诉内心困惑;开展“同伴互助小组”活动,引导学生之间建立互信互爱的关系。

5 结论

小学低年级是儿童情感发展的重要阶段,而乡村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情感支持的缺失,更需要学校尤其是班主任的精心呵护。本文从情感支持系统构建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当前乡村小学留守儿童在情感需求、家校沟通、教师能力及制度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研究表明,只有通过建立个性化关怀档案、加强家校联动、提升教师情感教育能力,并制定系统化班级支持计划,才能真正构建起稳定、高效的情感支持体系。未来的研究可进一步探索不同地区留守儿童的具体需求差异,并结合信息化手段提升情感支持的精准性与覆盖面,为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李红梅.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 [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2,(18): 76-79.

2 张丽娟. 小学班主任在留守儿童情感教育中的作用探析 [J]. 基础教育研究, 2021,(12): 45-47.

3 王志刚.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情感支持体系建设路径研究 [J]. 新课程研究, 2023,(07): 88-90.

作者简介:陈转林(1973-),男,汉,云南永善人,专科,小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低年级班主任如何在乡村留守儿童班级构建情感支持系统;王朝俊(1976-),女,汉,云南永善人,本科,小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低年级班主任如何在乡村留守儿童班级构建情感支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