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电力工程建设中机械设备标准化管理措施

作者

周波

身份证号码:370402198902103012

引言

电力工程作为能源传输与分配的关键基础设施,其建设规模与复杂度持续攀升。机械设备作为电力工程施工的核心载体,广泛应用于输电线路架设、变电站建设等环节,直接影响工程进度、质量与成本控制。

一、电力工程建设中机械设备管理概述

1.1 机械设备在电力工程中的作用

在电力工程建设领域,机械设备是推动项目关键支撑。输电线路架设中,张力放线机能够精准控制导线张力,保障线缆架设的稳定性与安全性,避免因张力不均导致线路故障。直升机巡线设备则可快速对长距离输电线路进行高空检测,及时发现线路隐患,显著提升巡检效率。在变电站建设过程中,履带式起重机凭借强大的起重能力,可将重达数十吨的变压器、断路器等大型电气设备准确吊装就位,缩短设备安装周期。

1.2 机械设备管理的主要内容

电力工程机械设备管理贯穿设备全生命周期。采购选型阶段,需依据工程需求与施工环境,对设备的性能参数、能耗水平、维护成本等进行综合评估,例如在山区输电线路施工中,优先选择机动性强、适应复杂地形的越野起重机,确保设备与工程实际相匹配。使用维护环节,要求操作人员严格遵循设备操作规程,做好日常点检与运行状态记录,及时发现设备异常。

1.3 标准化管理对机械设备管理的重要性

标准化管理为电力工程机械设备管理提供了统一的规范与流程。通过制定设备采购标准,可避免因选型不当导致的资源浪费与施工延误;建立操作规范标准,能有效减少人为操作失误引发的设备损坏与安全事故,例如统一的高空作业车操作标准可降低坠落风险。标准化的维护保养流程确保设备维护工作有序开展,延长设备使用寿命,降低维修成本。

二、电力工程建设中机械设备管理现存问题分析

2.1 设备采购与配置问题

在电力工程建设中,设备采购与配置环节存在诸多不合理现象。部分企业在设备采购前缺乏充分的市场调研与技术论证,仅凭经验或主观判断进行选型,导致设备性能与工程需求脱节。设备配置缺乏整体规划,存在 “重采购、轻规划” 的倾向。部分项目盲目追求设备数量与先进程度,造成设备闲置率高;而部分关键设备因资金分配不合理出现短缺,导致施工环节衔接不畅。

2.2 设备使用与操作问题

设备使用与操作环节的不规范行为严重影响设备性能与施工安全。部分操作人员未经过专业培训即上岗作业,对设备的操作规程与性能参数掌握不足,违规操作现象频发。如在使用挖掘机进行土方作业时,超负载挖掘导致设备液压系统损坏;操作高空作业车时未正确固定车体,引发侧翻事故。施工现场缺乏有效的设备使用监管机制,设备使用记录不完整,难以追溯设备运行状态与操作行为。

2.3 设备维护与保养问题

设备维护与保养工作不到位是当前电力工程机械设备管理的突出问题。许多项目为追求施工进度,随意压缩设备维护保养时间,未严格执行既定的维护计划,导致设备带病运行。维护保养人员专业技能参差不齐,部分企业为降低成本,聘用非专业人员负责设备维护,难以准确诊断设备故障,维修保养质量难以保证。设备维护保养所需的配件供应不及时,市场上配件质量良莠不齐,部分企业为节约成本采购低价劣质配件,进一步加剧设备故障风险,形成恶性循环。

2.4 管理制度与人员问题

电力工程机械设备管理的标准制度不健全,阻碍着电力工程机械设备标准化管理的正常发展。目前电力工程机械设备的制度管理中,许多制度缺乏明确的责任和严格的管理流程,容易出现管理使用过程出现问题却互相推卸的状况,无法通过检查考核的有效机制去约束设备管理工作,因为缺乏明确的设备管理考核标准和指标,不能科学衡量设备管理人员以及设备操作人员的工作业绩,管理过程难以有效激励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对于设备标准化管理中的部分要求抱有一定的排斥情绪,从而存在不执行设备管理规定的行为,最终使得电力工程机械设备标准化管理的各项规定无法贯彻执行,影响着电力工程机械设备管理工作的总体水平。

三、电力工程建设中机械设备标准化管理措施

3.1 设备采购与配置标准化

制订合理、标准化的设备配置、选购方式和流程。设备采购前由专业人员进行充分的市场和价格调研、技术分析,针对电力工程项目编制设备配置选型方案。增加设备全生命周期综合成本评价指标,考虑其全生命周期使用过程的采购成本、能源消耗、运行修理费用及设备报废残值等,择优配置。利用 BIM 技术或设备管理信息化平台对项目所需的设备进行总体规划,通过模拟施工现场实际工作状况来配置设备使用量及设备类型,防止设备过多或缺漏现象的发生。

3.2 设备使用与操作标准化

建立和制定标准的设备使用、操作、维护标准,是确保设备安全运转、高效施工的重点。编写设备使用操作标准手册,包括操作前的准备检查、标准流程、应急处理等内容,并对流程以动画、视频等方式制作成可视化内容便于操作人员理解和操作;建立操作上岗的岗位技能考取制度,操作人员必须通过理论和技术等考试合格后持证上岗工作,不定期组织操作人员回炉培训和技能大赛,加强操作和技术技能的锻炼;在施工现场为设备安装运行监测装置,实时记录设备的各项运行信息,如转速、负荷、温度等,采用物联网的方式将信息传输至管理云平台,对设备发生的异常状况及时报警。

3.3 设备维护与保养标准化

制定规范的设备检修保养制度,将设备故障减到最少。制定设备检修保养的规范标准,对不同的设备明确检修保养的间隔、内容和技术规范,组建专职的设备检修保养人员,通过定期的培训考试和技术认证,提升人员的专业程度,引入设备检修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检修计划自动生成、下达、执行进度管理、维修质量考评等,优化备件的采购和供应管理,与一些优质的备件供应商形成固定的合作关系,成立备件备品库存,通过大数据统计测算备件需求量,保障备品的及时供应。

3.4 管理制度与人员标准化

完善的管理制度与高素质的人员队伍是标准化管理的重要保障。修订完善机械设备管理制度,明确设备采购、使用、维护、报废等各环节的责任主体与工作流程,建立量化的监督考核机制,将设备完好率、故障率、维护保养完成率等指标纳入绩效考核体系,定期对设备管理人员与操作人员进行考核,依据考核结果实施奖惩,调动工作积极性。加强标准化管理培训教育,通过专题讲座、案例分析等形式,提升人员对标准化管理重要性的认识,消除抵触情绪。

结语

电力工程建设中机械设备标准化管理措施从采购配置到人员管理,全方位解决现存问题。通过规范流程、统一标准,有效降低设备故障率与闲置率,提升工程效率与安全性。这些措施为行业提供了可复制的管理方案,未来随着技术与管理的融合深化,将持续推动电力工程建设设备管理向更高水平迈进。

参考文献

[1]王洋洋.电力建设工程管理中质量及工程进度管理措施探讨[J].大众标准化,2021,(02):24-25.

[2]匡正,肖璐,刘媛媛.水利工程机电设备标准化管理编码初探[J].上海大中型电机,2024,(02):5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