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浅谈山区语文教育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

作者

洪旺华

石台县大演中心学校 245113

引言

青少年是人生重要的成长时期,由于在成长过程中长期缺少父母的陪伴和关爱,很多留守儿童会出现敏感、脆弱、孤僻、自卑等性格或心理上的障碍与缺陷。留守老人对留守儿童过度宠爱,缺乏正确教育,孩子骄纵、任性甚至遇事过激、极端。这些问题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有力配合,特别是班主任和任课老师要进行合理有效的教育引导,才能更好地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

我县是山区,七山一水二分田,经济落后,很多的青壮年被迫外出讨生活。留下他们的孩子跟父母,或者其他亲人,有的甚至平时住校,周末一个人在家。稍微好一些的是父母每隔一段时间回来一趟。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将孩子留在农村生活。这些孩子失去了直接监护人,在生活上很多一部分需要自己照料自己。

二、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留守儿童家庭的特殊性、父母外出打工以及农村教育资源落后等是导致留守儿童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

( 一 ) 家庭因素。家庭是个体成长的重要环境,是儿童成长并走向社会的基础和起点。留守儿童家庭的特殊性决定了家庭因素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着特殊的影响。以下将从家庭结构、家庭教育和家庭氛围三个角度来分析家庭因素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1. 家庭结构。我县是山区,经济落后,很多青壮年在外出打工时恋爱结婚,双方生活环境有较大差异,甚至出现了买卖婚姻,这种婚姻不稳定,农村离婚率相对较高,再加上由于各种原因的造成的不完整家庭,比如说,我县有很大一部分人是做高危的架子工,每年都会出现死亡事故。这样的家庭,他们的父或者母都必须外出打工,造成了较多的留守儿童。

2. 家庭教育。我县是山区,交通不便,这就需要男劳力来完成重体力活,所以农村重男轻女现象较为严重。在加上计划生育政策,很多家庭只有一男孩,再加上父母外出打工,由爷爷奶奶照看孩子,老人更容易溺爱孩子,对于这些孩子只是让他们穿好吃饱,对他们的要求就是不要给我惹事。谈不上对他们有什么正确的价值观引导。这些孩子很大一部分离开了学校,是指假期,比如说周末和寒暑假,就如出笼的鸟儿,自由自在。

3. 家庭氛围。据调查,很多留守儿童的父母一方或者双方选择外出打工,由直系亲属监管或者父母双方的亲友照料,父母与儿童之间的交流较少。对留守儿童来说他们要的不仅需要物质上的满足 , 更需要心灵和精神上的慰藉,当留守儿童遇到困难无法自己解决时,父母无法及时提供帮助,他们也无法与父母当面分享或倾诉自己的喜怒哀乐。还有一些留守儿童长期寄养在亲戚家里,会导致留守儿童的“亲情渴望”。远距离的隔空对话,无法面对面地进行沟通,使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心理关怀,无法体会良好的家庭氛围,所以家庭氛围也是影响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操某,从小抱养,父母离婚,爷爷奶奶年纪大,耳朵听不见,回家无法交流,上初中时,一定要去寻亲身父母,养父阻止,结果出现了很严重的心理问题。所以,家庭氛围是一个重要因素。

( 二 ) 经济因素。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农村人口流动比例逐年上涨,外出打工成了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父母整日忙于赚钱养家无法及时了解孩子的需求、兴趣以及问题,对孩子的关心更多是物质方面的给予,空闲时会与孩子进行视频通话,但这远远不能满足儿童对父母的渴望,时间久了,父母在孩子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低他们越来越适应与长辈在一起的生活。父母越来越说不上话,只能在物质方面更多的满足孩子,以此来巩固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

针对上述的现象与问题,笔者结合自身经验与心得体会,就当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以下几点思考浅见。笔者认为,我们必须转变传统的单一教育观念,构建一个家庭、社会、学校三位一体的网络体系,保障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帮助他们更好的成长和发展。

一是要加强家庭教育。乡村中小学生的父母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爷爷奶奶辈就更低了。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人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是老师的事,他们只要把孩子送进学校,回家喂饱就行。他们自己或者他们的孩子就是这样长大的。不需要讲究这个讲究那个,不需要去懂得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之类的道理。对于孩子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不足,更谈不上引导孩子身心的全面发展。要使孩子健康快乐地长大成人,需要家长与学校之间开展密切的配合,家长要摆脱单纯依赖学校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思想。

二是学校尽力打造留守儿童的温馨之家。功能健全的校园环境有利于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培养。学校设立心理健康服务功能区。通过咨询服务等方式与留守儿童交流、探讨,使其在认识、情感、态度方面有所转变,及时排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出现的各种心理矛盾冲突,提供调适方法,以更好地预防他们产生偏差心理,从而更好地适应现实中的无奈。我们学校与高校开展夏令营社会实践活动,为留守儿童的暑假增添了亮色。作为班主任、任课教师要各司其责,既是学生的师者,又是学生的长者。在校如在家,住校学生“乐不思家”,便是留守儿童教育的成功之本。

三是学校要合理安排布置在学科中渗透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灵成长。在任课老师带领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可以将课本知识融入实际生活。

我出生农村,并且在农村工作好多年,我热爱教育事业,也热爱每一个学生,我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改变的可能性,也相信改变随时发生,作为教师就是协助学生萌发一个改变的愿望,并于他们设想可以改变的第一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和班主任,本人曾尝试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语文教学之中。

一者,在语文教学中 , 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程中来 , 以此实现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在语文课堂教学上 , 我首先积极为学生营造良好和谐的心理氛围 , 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与互动 , 使学生的心理状态在课堂上得以放松 , 并积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在上《观沧海》一文时,我引用《朗诵者》上的视频与《三国演义》的视频,让学生很好的进入了情境,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比如在上《诫子书》时,在上课文之前,让学生听了俩首歌在课堂上我以真挚、诚恳的情感引导学生 , 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课文教学中去 , 以此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熏陶与感染。

其次,在课堂上融入传统文化 , 加强地域人文精神培养。语文课程内容中 , 包含了大量优秀的传统文化 , 这些传统文化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产生着积极影响。在教学实践中 ,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 , 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 , 使学生受到良好传统文化的熏陶 , 并自觉改正心理问题。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 目的在于对学生的思想形成正确引导, 使学生以健康状态投入学习中 , 避免心理问题的产生。

参考文献:

[1] 周美珍. 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 文学教育 ( 下)

[2] 明锐. 语文教学需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J]. 文学教育 ( 下)

[3] 韩桂书. 语文教学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 教育实践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