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电力工程输电线路施工技术管理分析

作者

张伟鹏

身份证号码:370781198311251015

引言

在现代社会,电力作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运转的核心能源,其稳定供应至关重要。输电线路作为电力输送的 “血管”,承担着将电力从发电端高效、安全传输至用电端的关键任务。随着电力需求持续增长,输电线路建设规模不断扩大,电压等级逐步提高,工程环境愈发复杂,对施工技术和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电力工程输电线路施工技术要点分析

1.1 基础施工技术

杆塔基础是输电线路杆塔的根基,也是杆塔本身稳定的关键。灌注桩基础相对于其他基础更为适应环境的多样性,不论是何种地质条件均可使用灌注桩基础,灌注桩基础就是在使用机械打桩或人工挖孔成孔后,放入钢筋笼之后浇灌混凝土,形成一种基础桩体。对于这种基础,对于负荷有着显著的承载能力,特别是在软土地质中大有作为。预制桩基础则是在工厂浇灌成型的钢筋桩体,而后在现场利用桩锤锤击、压入方式将桩基础送入地基,在质量可控性较高的情况下工作效率较高,通常使用在地质状况较好的场合并且对于施工周期要求较高的场合。

1.2 杆塔施工技术

杆塔组立是输电线路工程施工的重要工序之一。整体组立适用于运输便利、地形条件较好的地方,其是吊车或相关工具把组装后的杆塔全部进行组立,此方法工作效率较快且安全系数较高。分解组立主要体现在坡度大或运杆线路较长时,需要对杆塔进行分解,然后进行运输,将各部件分批、分次组合,在组立塔时需确保灵活机动,此方法施工周期长。铁塔施工应确保构件之间的连接,螺栓紧固过程中应测量扭矩,确保螺栓能够有效链接在一起;混凝土杆的施工应确保杆身的垂直性,防止杆身倾斜,影响线路运行。

1.3 架线施工技术

架空输电线路架线施工关系到输电线路的输电能力、安全性。导地线展放主要有拖地展放和张力展放两种方式,拖地展放成本低,但是容易使导地线受到磨损,张力展放通过张力机和牵引机使导地线形成一定的张力,避免在展放过程中和地面、杆塔产生摩擦而损伤导地线,从而保证导地线质量,一般重要输电线路采用张力展放方式。

1.4 接地施工技术

接地施工是输电线路最后一道安全防线,接地施工时要综合土壤电阻率采用垂直或水平接地极、合理分布增加接地极与土壤的接角面积来降低接地电阻。接地体的链接要求,需保证可靠,焊接形式连接时焊缝务必合格,避免虚焊、漏焊。接地工程施工完成后进行接地电阻的检测,若电阻值不合格,则要采用增补接地极的方式或者是利用换用降阻材料等措施。

二、电力工程输电线路施工技术管理现存问题

2.1 技术管理体系不完善

部分电力工程施工企业尚未建立起完善的技术管理体系,技术管理制度漏洞百出。技术交底内容不全面、不深入,在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对于关键技术的把握还不够清楚,导致无法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展开施工活动。在施工过程中,技术管理流程不清晰,各部门之间的职责分工不够明确,当遇到技术质量问题时,就会出现相互踢皮球的现象,不能有效、快速地解决问题。

2.2 施工人员技术水平参差不齐

电力工程输电线路施工队伍人员构成复杂,技术水平差距较大。部分施工人员未接受过系统的专业培训,对施工技术规范和标准掌握不足,在施工过程中仅凭经验操作,无法满足现代输电线路施工的技术要求。随着电力工程领域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涌现,部分施工人员学习能力不足,难以快速掌握和应用新技术,使得施工效率低下,无法跟上工程建设进度。

2.3 施工设备与材料管理不善

在施工设备管理方面,部分施工单位存在重使用、轻维护的现象。设备日常保养不到位,导致设备老化、磨损严重,故障率大幅上升。在材料管理环节,问题同样突出。材料采购过程中,部分采购人员为降低成本,选择质量不达标的材料供应商,导致进入施工现场的材料存在质量缺陷。材料进场检验制度执行不严格,未能对材料的规格、性能等进行全面检测,使得不合格材料流入施工环节。

2.4 环境因素影响技术管理效果

自然环境对输电线路施工技术管理带来诸多挑战。在山区、高原等复杂地形区域施工时,交通运输困难,施工设备和材料运输成本高、效率低,且容易出现运输损坏。恶劣天气条件,如暴雨、大风、冰雪等,会严重影响施工进度和施工安全。施工过程中的环境保护要求不断提高,若施工单位不能有效采取环保措施,容易引发环保纠纷,影响工程顺利推进 。

三、电力工程输电线路施工技术管理优化措施

3.1 完善技术管理体系

构建系统全面的技术管理体系是提升输电线路施工质量的关键。施工单位应制定严格且标准化的施工技术方案审核流程,组建专业的技术评审团队,对施工方案进行多轮论证,确保方案在技术上可行、安全上可靠。在技术交底环节,推行 “分级交底” 制度,项目技术负责人向施工班组长详细讲解施工技术要点、质量标准与安全规范,班组长再向一线施工人员进行二次交底,通过现场演示、视频教学等多样化方式,确保施工人员精准掌握操作要求。

3.2 加强施工人员培训与管理

提升施工人员技术水平是保障施工质量与效率的核心。施工单位应加大培训投入,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计划。针对新入职人员开展基础技能培训,内容涵盖施工技术规范、安全操作规程、质量验收标准等基础知识。为经验丰富的施工人员提供新技术、新工艺的进阶培训,通过邀请行业专家授课、组织外出参观学习等方式,拓宽其技术视野。

3.3 强化施工设备

设备与材料是保障输电线路施工顺利进行的物质基础。在设备管理上,建立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从设备采购、验收、使用、维护到报废,进行全过程管控。制定详细的设备维护保养计划,定期对设备进行检修、保养与校准,建立设备维护档案,记录设备运行状况与维护情况。

3.4 优化应对环境因素的技术管理策略

面对复杂的环境因素,需制定科学有效的应对策略。在自然环境方面,施工前对施工区域进行详细的地质勘察与气象调研,针对山区、高原等复杂地形,制定特殊的施工运输方案,采用索道运输、直升机吊运等方式解决设备与材料运输难题。建立气象预警机制,与气象部门合作,实时获取天气变化信息,在恶劣天气来临前,提前做好施工设备与人员的防护工作,调整施工计划。

结语

本研究通过梳理输电线路施工技术要点,剖析技术管理现存问题并提出优化措施,为电力工程输电线路施工技术管理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完善的技术管理体系、高素质施工队伍、规范的设备材料管理以及科学的环境应对策略,对提升施工质量与效率、保障电力系统稳定运行意义重大。随着行业发展,输电线路施工技术管理将持续优化升级,为电力工程高质量建设注入新动能。

参考文献

[1]童永祥.电力工程输电线路施工技术分析[J].光源与照明,2024,(10):165-167.

[2] 虞方方. 电力工程中高压输电线路施工技术运用分析[J]. 电力设备管理,2024,(16):238-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