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麦种植技术关键环节及病虫害有效防治措施探究

作者

贾冉冉 焦体英

1山东省德州市陵城区于集乡人民政府,2山东省德州市陵城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摘要:本研究主要探讨小麦栽培过程中的核心管理技术及常见病虫害防控策略。文章系统介绍了小麦生产中的品种选择、土壤耕作、科学播种及生长期管理等重要技术环节,并针对小麦生长期间易发的病虫害问题,结合其发生规律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方案,以期为提升小麦种植效益和品质保障提供实用技术指导。

关键词:小麦种植;关键环节;病虫害防治

小麦是我国重要的主粮作物,其生产水平直接影响国家粮食供给和民生保障。近年来,农业技术持续创新推动了小麦栽培水平的提升,然而在实际种植过程中,部分关键技术仍需完善,加之病虫害的频繁发生对小麦生长发育和最终产量造成显著影响。基于此,系统研究小麦栽培关键技术优化及病虫害科学防控策略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1 小麦种植技术关键环节

1.1 选种

优质小麦品种是保障高产稳产的重要前提。在品种选择上,种植者应当结合当地气候条件、土壤肥力状况以及栽培习惯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考量。严格把控种子质量,要求种子纯度保持在98%以上,发芽率达到90%以上,净度不低于99%,这样才能确保田间出苗率达到85%以上的理想水平[1]。

1.2 整地

精细的整地可以为小麦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是小麦优质高产的基础保障。在小麦播种前,要进行深耕翻土,重点打破犁底层,耕后及时耙压,防止土壤悬虚,确保耕层细碎平整。改善土壤的通气性和透水性。深耕深度一般以 25 - 30 厘米为宜。同时,要结合深耕施足基肥,基肥应以适量增加有机肥,适量使用化肥。一般每亩施入充分腐熟的农家肥(2000-3000kg)或商品有机肥(400-500kg),尿素 10 - 15 公斤,过磷酸钙 30 - 40 公斤,氯化钾 10 - 15 公斤。

1.3 播种

播种是小麦种植的关键环节之一,播种质量直接影响小麦的出苗率和生长发育。要确定适宜本地区的播种时间。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不同,小麦的适宜播种时间也会有所差异。一般来说,冬小麦的播种时间适宜在 9 月下旬至 10 月上旬进行[2]。建议,每亩播种量在 15 - 20 公斤左右。最后,要注意播种深度。播种深度一般以 3 - 5 厘米为宜,过深或过浅都会影响小麦的出苗和生长。

1.4 田间管理

田间管理是实现小麦高产稳产的核心环节,涵盖水肥调控、土壤改良及灾害防控等多维度技术体系。在小麦生长过程中,要做好追肥、浇水、中耕除草等工作。追肥应根据小麦的生长阶段和土壤肥力情况合理进行。一般来说,在小麦返青、拔节和孕穗等时期要分别进行追肥,以满足小麦生长对养分的需求。水分管理方面,浇水要根据土壤墒情和天气情况合理进行,避免过度浇水或干旱。中耕除草可以疏松土壤,提高土壤通气性,减少杂草对养分和水分的消耗。同时,要注意防治小麦倒伏,需在起身期喷施矮壮素缩短节间长度。在小麦生长后期,要控制氮肥的施用量,增施磷肥、钾肥,合理密植,及时防治病虫害,以增强小麦的抗倒伏能力。

2 小麦常见病虫害及发生特点

2.1 病害

2.1.1 小麦锈病

锈病是影响小麦生长的主要真菌性病害,常见类型有条锈、叶锈和秆锈三种。这类病害的致病菌主要借助风力扩散,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中极易大面积暴发。发病部位主要集中在植株的叶片、叶鞘及茎秆等部位。感染初期,受害组织会出现黄褐色小斑点,随着病情加重,这些斑点会逐渐扩大并形成突起的锈褐色疱状物,最终表皮破裂散出大量锈色孢子[3]。

2.1.2 小麦白粉病

白粉病是由子囊菌引发的重要小麦病害,主要侵染叶片、叶鞘和穗部等器官。该病菌偏好凉爽潮湿的气候条件。染病初期,受害部位会出现白色粉状物,随着病程推进,病斑颜色会由白转灰,严重时导致叶片提前黄化枯萎,对籽粒灌浆和最终产量造成不利影响。

2.1.3 小麦赤霉病

赤霉病是镰孢菌侵染导致的穗部病害,在高温多雨季节发病风险较高。病害最初表现为穗部出现浅褐色湿润状病斑,随着病情发展,病斑面积不断扩大,最终使整个小穗呈现褐变或灰白化症状。严重感染会导致穗部枯萎,不仅降低产量,还会影响籽粒的加工品质和食用安全性。

2.2 虫害

2.2.1 麦蚜

小麦种植过程中常遭遇三类主要蚜虫危害:麦长管蚜、麦二叉蚜及禾谷缢管蚜。这些害虫通过刺吸式口器吸取植株汁液,在小麦各个生育期均可能造成损害[4]。当虫口密度较高时,受害植株会出现叶片卷缩、黄化等症状,不仅干扰正常的光合作用,还会成为病毒性病害(如黄矮病)的传播媒介,最终导致产量和品质的双重损失。

2.2.2 红蜘蛛

小麦红蜘蛛主要包括麦圆蜘蛛和麦长腿蜘蛛两个种类。这类害虫偏好干旱气候条件,通过刺吸叶片汁液影响作物生长。受害叶片初期呈现褪绿斑点,随着危害加重会出现大面积黄化甚至落叶现象,严重影响植株的光合效能和营养积累,最终造成减产。

2.2.3 地下害虫

蛴螬、金针虫、蝼蛄等地下害虫主要危害小麦的播种材料、幼嫩根系和地下器官。由于这些害虫在土壤中隐蔽活动,早期危害往往不易察觉。一旦暴发,会造成田间出苗不齐、缺苗断垄等问题,对最终产量构成严重威胁。

3 小麦病虫害有效防治措施

3.1 农业防治措施

农业防治是病虫害综合治理的首要环节,通过科学的栽培管理能够有效抑制病虫害的发生发展。在实际操作中,建议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实施作物轮作制度,避免单一作物连年种植,这样能有效打破病虫害的生存循环;二是做好田间清洁工作,及时清除杂草和作物残体,消除病虫害的滋生场所;三是科学调控水肥管理,培育健壮植株,提高作物自身的抗病虫能力[5]。这些措施能从源头上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概率。

3.2 物理防控技术

物理防控是借助物理手段来防治病虫害的有效方法。常用的技术包括:利用特定波长的光源诱杀害虫,如使用黑光灯诱杀麦蚜等;设置物理阻隔设施防止害虫入侵;采用高温处理杀灭病原体等。这类方法操作简便且环保无污染,但单独使用时效果有限,通常需要与其他防治方法配合使用才能取得理想效果。

3.3 生物防控手段

生物防控是通过引入有益生物来控制病虫害的生态友好型方法。具体措施包括:释放天敌昆虫如瓢虫来控制蚜虫种群;施用微生物制剂如苏云金芽孢杆菌来防治病害。这种方法最大的优势是不会破坏生态环境,但防控效果容易受到天气等外界因素的影响,需要创造适宜的条件才能充分发挥作用。

3.4 化学药剂使用

化学防治在病虫害防控中仍占有重要地位。使用农药时需特别注意:严格遵循产品说明书,选择针对性的药剂品种;准确把握施药时机和剂量;注意轮换用药以避免产生抗药性。例如,防治锈病可选用三唑类杀菌剂,防治蚜虫则可使用新烟碱类杀虫剂。同时要特别注意控制用药量,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4结论

提升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关键在于优化栽培技术并有效防控病虫害。种植过程中需结合当地条件,综合运用科学种植方法,强化田间管理,做到病虫害早发现早处理。同时要注重农业技术创新,推广先进实用的种植和防治技术,为小麦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参考文献:

[1]陶媛,何亚玲,张倩,等. 调整播期对宁夏春小麦产量与品质性状的影响 [J].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06): 10-21

[2]高东霞,朱翠霞,王素叶. 邯郸地区冬小麦种植技术 [J]. 现代农村科技, 2025, (03): 22-23

[3]任瑞芹. 小麦病虫害的绿色防控与减量控害技术分析 [J]. 农机市场, 2025, (03): 91-93

[4]李振虎. 现代农业高产小麦种植技术应用实践和常见病虫害的防治举措 [J]. 种子世界, 2025, (03): 6-8

[5]杜志远. 小麦高产栽培与病虫害防治技术 [J]. 现代农村科技, 2025, (03):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