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鉴赏“读思达”课堂范式的行动研究
上官雷蕾
福建省晋江市平山中学 362200
“读思达”教学法源起于“教学指导—自主学习”建构逻辑,是福建师范大学余文森教授基于核心素养形成机制探索所凝练的教学模式。“读”指的是阅读,是获取信息和知识的基本途径。通过阅读,学生能理解和吸收教材中的关键内容,形成初步认知。“思”指的是思考,是对所读内容的加工和内化,是将知识转化为个人理解的关键步骤,有效的思考能够帮助学生形成独特见解,发展批判性思维。“达”指的是表达,是将思考的结果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展示出来。通过表达,学生能更好地梳理学习思路,并基于他人的反馈积极改进自身的学习活动。总体来说,“读”强调自主阅读;“思”强调自主思辨与判断;“达”强调自主表达情感与经验,阅读、思考、表达是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读思达”教学法就是通过系统的阅读、思考和表达训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及表达能力、知识应用能力。
一、创新教学活动,实现知识迁徙
美术是视觉艺术,审美的对象为视觉形象。在核心素养导向下,“读”在美术学科中表现为图像识读。图像识读既包括对艺术图像的识读,也包括对生活和现实图像的识读。通过“读图像”,夯实学生美术基本功、“读图境”增强学生美术感召力,以此综合提高学生美术素养。以鉴赏“雕塑”专题教学为例。课上我以“AI 创设古希腊雕塑视频”为切入点,通过虚拟游览技术带领学生沉浸式体验古希腊雕塑;在课堂中,结合地理、历史学科分析古希腊雕塑形成的原因,让学生结合自己所学习到的知识解决美术课堂中的问题,做到学以致用。随后,结合中外古今雕塑作品整体分析,从雕塑作品的形态美、体量美、力量美三个方面带领学生鉴赏。在讲授形态美时,我运用两个视频直观感受《击鼓说唱俑》,并让学生模仿其作品,深入感受并体会作品的形态美;在讲授体量美时,举出很多雕塑作品的例子比如《石维纳斯》,虽然作品很小,只有手掌大小,但可以感受到作品内在的体量,从而引出体量并不完全等于体积和面积。最后在力量美的环节,小组合作探究,运用“四步法”分析《韦陀像》、《拉奥孔》,同时也在授课中展示贾克梅蒂的作品《狗》、布朗库西的作品《空中之鸟》,让学生感受力量不只是外在的感知,还可以从内在的张力表现出来。最后,在实践环节让学生通过绘制人物速写,将所学知识落地生根。
二、优化教学设计,促进学生深入思考
课堂教学是提升学生学科技能的主阵地,教师要立足教材实际,优化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对美术鉴赏的深入思考,提升美育素养。以《人间生活》教学设计为例。第一节课,我以“浏览古人朋友圈”的方式,开启了中国唐代、五代、宋代等时期的人物画作品赏析,通过循序渐进的引导,鼓励学生们参与到创作之中,去感受古人是如何感受和记录生活的,丰富的审美体验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艺术素养的形成。第二节课则以西方美术史上 17、18 世纪的油画代表作为主,从“洛可可”轻盈华丽、精致细腻的画风,到“荷兰画派”朴实生动、平凡诗意的描绘,通过人物身份、服装道具以及画面特点的分析,去感受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画家是如何表现世俗生活的,对学生如何用艺术的眼光去留意自己的生活有很大的启发。第三节课我以中西绘画作品的对比赏析为主,着重从构图场景、表现手法以及创作意图等方面,对“人间生活”这一主题进行探讨,引导学生从作者的观察角度和表现方法出发,感受中西绘画的异同,并将所学知识技能内化成自己的能力,学以致用去表现身边的人物形象和生活场景。
三、丰富课堂活动,提升学生表达能力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采用多元化的表达方式来阐述所学的美术知识,是极为关键的一环。这不仅可检验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还可促进学生深入理解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丰富课堂活动,给学生表达自我想法提供条件。以教学《地域的永恒魅力》为例。课上我首先播放歌曲广西话“种小小的种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出地域风貌与艺术流派的关系。再直观演示法与讲授法相结合,主要从地域与建筑风格、地域与美术流派两方面进行讲解,地图展示探究客家人居住的环境及天圆地方思想,使学生通过直观“阅读”能较快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然后小组讨论试着安排“一家老小”的居住环境。最后运用比较鉴赏法让学生探究讨论两件陶器纹饰、色彩、形制的不同,中国南方和北方山川地形的区别以及佛罗伦萨和威尼斯地理位置分析,有地图、名家作品、教师本人作品,通过欣赏、讨论让学生获得知识和巩固知识。本节课提升学生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尊重世界多元化文化。再比如教学《心灵的幻象》,我首先以莫高窟雕像当中的佛像样貌、服饰、姿态发展与变化为主,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并探索比较了不同时期佛像的塑造特征,使学生对敦煌莫高窟艺术的发展与变化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随后讲述了佛教雕塑艺术对美术创作产生的重要影响,引导学生了解了中国早期具有代表性的佛教美术作品。导入环节用旅游者cosplay 的方式为大家展示了一段《净土之旅》,通过提出不同的问题逐层深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讨论本节课中出现的“宗教现象”,更加透彻的理解了“心灵的幻象”这一主题。同时提高了学生对于美术作品的图像识读能力,加强了审美的判断能力,树立了正确的审美观念。
总之,在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构建“师让学·读思达”高效课堂,直指学生关键知识、必备能力及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切实推动了“教”与“学”方式方法的转变,落实了核心素养育人旨归。从课堂内容、形式和意义三个层面切入阅读、思考、表达教学策略,培养学生阅读力、思考力和表达力,让核心素养在课堂上真正落地。
参考文献:
[1] 李倩 . “读思达”教学法在高中美术课堂中的应用探究 [J]. 中学教学参考 ,2024(17):66-68.
[2] 张锦梅 . “读思达”教学法在高中美术课堂中的运用 [J]. 新课程研究 ,2024(16):56-58.
本文系:福建省晋江市平山中学 " 十四·五 " 规划教育科学规划 2023 年度校级课题“高中美术鉴赏 " 读思达 " 课堂范式的行动研究(课题批准号:pskt2023 一 08)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