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软土地区超深基坑支护结构变形控制与优化设计研究

作者

于家瑞

湖北地矿建设勘察有限公司 湖北武汉 430000

引言

随着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向纵深发展,软土地区超深基坑工程规模与日俱增。软土具有高压缩性、低强度、高灵敏度及流变性等特性,使得基坑开挖过程中支护结构极易产生变形,进而引发周边土体沉降、建筑物倾斜、地下管线破坏等一系列问题。如武汉市长江Ⅰ级阶地沿江深厚软土地区深基坑施工中,因软土变形导致周边建筑物沉降可达 1 0 m m~ 3 0 m m ,严重威胁工程安全与周边环境稳定。因此,深入研究软土地区超深基坑支护结构的变形控制与优化设计方法,对保障工程顺利实施、降低施工风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软土地区超深基坑支护结构变形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软土工程特性的制约

软土独特的物理力学性质是引发支护结构变形的根本原因。其高含水率导致土体抗剪强度低,在基坑开挖卸荷作用下,侧向土压力显著增加,对支护结构产生较大推力。例如,武汉市长江Ⅰ级阶地地区典型深厚软土的黏聚力仅为10kPa-16kPa,内摩擦角为 4° -8°,远低于一般土体。同时,软土的流变性使土体变形随时间不断发展,即便在基坑开挖完成后,支护结构仍可能因土体蠕变产生持续变形。

(二)基坑设计与施工因素的影响

支护结构设计缺陷:支护结构选型不当或参数设计不合理,会严重削弱其变形控制能力。某超深基坑采用传统灌注桩支护,因桩径过小、支撑刚度不足,导致基坑侧壁最大水平位移超出预警值。此外,对软土地区特殊工况考虑不足,如未充分计算地下水渗流对土体稳定性的影响,也易引发支护结构变形。

在施工工艺与管理方面,我们面临着一些关键问题。特别是在基坑开挖的过程中,如果施工团队没有严格遵循“分层、分段、对称、平衡”的基本原则,那么可能会导致一系列严重的后果。此外,如果支撑结构的安装出现了延迟,这将使得原本应该均匀分布的土体应力无法得到适当的控制,从而导致应力集中现象的发生。这种应力集中释放不仅会增加基坑坍塌的风险,还可能对周边建筑物的稳定性造成威胁,进而影响整个工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三)周边环境因素的作用

周边建筑物、地下管线及交通荷载对基坑变形影响显著。临近建筑物的自重会增加土体附加应力,当既有建筑距离基坑较近时,其荷载导致基坑周边土体产生额外沉降,间接引起支护结构变形。地下管线的存在改变了土体应力分布,在基坑开挖扰动下,管线变形可能反作用于支护结构。频繁的交通荷载振动,会使软土产生累积变形,进一步威胁支护结构安全。

二、软土地区超深基坑支护结构变形监测技术

(一)传统监测方法及应用

位移监测技术:全站仪测量支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与沉降,通过定期观测测点坐标变化,获取变形数据。测斜仪则用于监测深层土体水平位移,将测斜管埋设于土体中,可精确测量不同深度处土体变形情况,为判断支护结构稳定性提供依据。

应力监测技术的应用:在建筑施工中,特别是在灌注桩、支撑梁等关键结构部位,通过埋设钢筋应力计和土压力盒,可以实现对结构内力以及土体压力变化的实时监测。这种技术对于确保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至关重要,因为它能够及时发现潜在的应力问题,并为工程人员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持,以便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或进行结构调整。

(二)新型智能监测技术发展

光纤传感监测系统:利用光纤传感器的应变 - 光信号转换特性,实现对基坑的分布式监测。该技术可精确捕捉 0 . 0 0 1 ε 级别的微小变形,且抗电磁干扰能力强。在基坑工程监测过程中,光纤传感系统可以成功监测到土体局部滑动引发的支护结构变形,使预警时间提前达72 小时。

物联网与大数据监测平台:整合各类传感器数据,通过物联网实现实时传输与存储。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建立变形预测模型,如基于 LSTM 神经网络的基坑变形预测模型,预测精度可达 9 2 % 以上,为变形控制提供科学决策支持。

三、软土地区超深基坑支护结构变形控制措施

(一)施工工艺优化策略

分层分段开挖与支撑:严格控制每层开挖深度不超过3m,分段长度不大于2 0 m ,及时架设内支撑并施加设计轴力的 8 0 % - 9 0 % 预压力。深基坑工程采用此工艺,支护结构最大水平位移可以控制在 5 0 m m 以内,优于规范要求。

动态施工调整:根据监测数据实时调整开挖速度与支撑施工顺序。当变形速率超过 3 m m / d 时,暂停开挖并采取回填反压措施;若支撑轴力接近设计值,及时增设临时支撑。

(二)土体加固处理技术

深层搅拌桩加固:在基坑周边采用水泥土深层搅拌桩形成止水帷幕与土体加固区,桩径 6 0 0 m m ,桩间距 4 5 0 m m ,搭接长度 1 5 0 m m 。加固后土体无侧限抗压强度提高至 1 . 2 -1 . 5 M P a ,有效限制了土体侧向变形。

高压旋喷注浆技术:对局部软弱土体进行高压旋喷注浆加固,形成直径1.2-1.5m 的加固桩体。在基坑设计与施工过程中,该技术可以有效加固处理流塑状淤泥质土层,预期使支护结构变形减少约 3 0 % 。

(三)信息化施工与动态反馈

建立施工监测 - 数据分析 - 决策调整的闭环管理体系。当监测数据达到预警值的 8 0 % 时,启动应急预案;达到预警值时,立即停止施工并采取加固措施。通过信息化施工,超深基坑工程可以将变形控制在安全范围内,预期可节约工程应急减灾成本支出。

四、软土地区超深基坑支护结构优化设计方法

(一)支护结构选型优化

综合考虑地质条件、基坑深度及周边环境,合理选择支护结构形式。深基坑通过设计对比分析,当基坑深度较大时,采用地下连续墙厚度 1 m 、内支撑 3道的方案,较传统灌注桩方案变形减少 2 5 % ,经济效益提高 12 % 。因此,对于深度小于 2 0 m 的基坑,可优先采用排桩 - 内支撑体系;深度超过 2 0 m 时,地下连续墙 - 内支撑体系或咬合桩支护体系更为适宜。

(二)结构参数优化设计

运用有限元软件进行多方案对比分析,优化支护结构参数。通过调整灌注桩直径、间距,支撑刚度与布置形式等,使结构受力更趋合理。

(三)考虑时空效应的设计方法

基于软土流变特性,建立考虑时空效应的设计模型。采用 “时空效应法”确定开挖步序与支撑施工时间,合理安排施工进度。

五、软土地区超深基坑支护结构变形控制与优化设计的保障措施

(一)技术管理体系完善

为了确保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我们建立了设计、施工、监测三方联动机制,通过定期召开技术协调会议,以确保各方能够及时沟通和解决问题。此外,我们严格执行图纸会审与技术交底制度,以确保施工方案与设计意图保持一致,避免因理解偏差导致的施工错误。同时,我们还加强了施工过程中的技术资料管理,建立了完整的工程档案,这不仅有助于项目管理,也为后续的工程分析和经验总结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为了培养更多具备专业技能的人才,我们与高校合作,在土木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增加了软土基坑工程的相关课程,并强化了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同时,企业也定期组织技术培训和技能竞赛,通过这些活动激发员工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精神。我们还邀请行业内的专家进行案例分析和技术指导,以提升员工的专业技能。通过“产学研”合作模式,我们致力于培养既懂理论知识又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复合型人才,以满足行业发展的需要。

(三)标准规范与法规建设

针对软土地区基坑工程的特殊性,我们结合工程实践,不断完善相关标准规范。我们明确了变形控制指标、监测频率及预警阈值,细化了施工安全操作规程,以确保施工过程的安全性和工程质量。同时,我们还加强了对规范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工程建设的每一个环节都符合技术要求,从而保障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

软土地区超深基坑支护结构变形控制与优化设计是一项综合性工程,需充分考虑软土特性、设计施工及周边环境等多因素影响。通过先进的监测技术获取实时数据,运用优化的施工工艺与加固措施控制变形,结合科学的设计方法提升结构性能,并辅以完善的保障体系,能够有效降低工程风险。未来,随着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涌现,软土地区超深基坑工程技术将向智能化、精细化方向持续发展,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提供更可靠的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 王淞 , 刘永超 , 张建新 , 等 . 软土地区超深基坑设计优化分析 [J]. 天津城建大学学报 ,2024,30(01):1-8.DOI:10.19479/j.2095-719x.2401001.

[2] 张军 . 软土地区超深基坑施工监测与分析 [J].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2022,25(07):186-191+202.DOI:10.16037/j.1007-869x.2022.07.038.

[3] 汤 梅 芳 . 软 土 地 层 超 深 基 坑 工 程 实 例 分 析 [J]. 建 筑 技 术 开发 ,2021,48(15):14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