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强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研究

作者

王晴晴

淄博市住房和城乡建设保障服务中心

一、引言

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高强混凝土以其高强度、高耐久性等优势在高层建筑、大跨度结构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然而,在地震等自然灾害频发的背景下,高强混凝土结构的抗震性能成为关注焦点。深入研究高强混凝土结构的抗震性能,对于保障建筑结构安全、减少地震灾害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强混凝土结构的基本特性

(一)材料特性

高强混凝土通常指立方体抗压强度大于等于 60MPa 的混凝土,其水泥用量相对较高,水灰比较小,一般控制在 0.25-0.4 之间,且常掺入硅灰、粉煤灰等矿物掺合料和高效减水剂。这些矿物掺合料能填充水泥颗粒间的空隙,优化混凝土的微观结构,高效减水剂则可在低水灰比下保证混凝土的工作性。这使得高强混凝土具有较高的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其弹性模量通常比普通混凝土高出 20%40% ,能更好地抵抗结构的弹性变形。但其脆性相对较大,延性较差,极限应变值较低,在受拉和受剪时,裂缝一旦产生便会快速扩展,容易发生突然破坏。这种脆性破坏模式缺乏明显的预兆,对其抗震性能有着直接影响,在地震荷载作用下难以通过塑性变形吸收能量,可能导致结构在达到极限承载力后迅速失效。

(二)结构特性

高强混凝土结构在承载能力方面表现优异,能够承受较大的竖向荷载,适用于荷载较大的建筑结构,如超高层建筑的框架柱、大跨度桥梁的梁体等。同时,由于其强度高,在相同荷载条件下,结构截面可以设计得更小,例如柱截面面积可较普通混凝土结构减少 30%-50% ,从而显著增加建筑使用空间,提高建筑布局的灵活性。但在地震作用下,结构需要具备良好的变形能力和耗能能力,而高强混凝土结构的上述材料特性使其在抗震变形方面面临一定挑战。。

三、高强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分析

(一)承载能力

高强混凝土的高抗压强度使得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具有较高的抗剪和抗弯承载能力,能够抵抗较大的地震荷载。在地震发生时,高强混凝土结构可以承受更大的内力,延缓结构破坏的发生,为结构安全提供一定保障。

(二)延性与变形能力

延性是衡量结构抗震性能的重要指标,指结构在破坏前所能承受的变形能力。由于高强混凝土的脆性特性,其结构的延性相对较低,在地震作用下容易发生脆性破坏,变形能力有限。这会导致结构在地震中无法通过较大的变形来消耗地震能量,可能加剧结构的破坏程度。

(三)耗能性能

结构的耗能性能是指在地震作用下通过自身变形吸收和消耗地震能量的能力。高强混凝土结构由于延性较差,其耗能性能相对较弱。在地震荷载反复作用下,结构的塑性变形发展受到限制,无法有效消耗地震能量,使得结构所受的地震作用持续累积,不利于结构的抗震安全。

(四)粘结性能

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性能是保证钢筋混凝土结构协同工作的关键。高强混凝土与钢筋的粘结强度较高,在正常使用阶段有利于结构受力。但在地震作用下,结构产生较大变形时,高强混凝土与钢筋的粘结可能因应变过大而发生破坏,影响结构的整体受力性能,进而降低结构的抗震能力。

四、影响高强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的因素

(一)材料因素

除了高强混凝土本身的强度和脆性特性外,钢筋的性能也会影响结构的抗震性能。采用高强度、高延性的钢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高强混凝土延性不足的缺陷,改善结

构的抗震性能。此外,矿物掺合料的种类和掺量、外加剂的性能等也会通过影响高强混凝土的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间接影响结构的抗震表现。

(二)结构设计因素

结构的抗震设计方案对其抗震性能起着决定性作用。结构的布置形式、抗震等级、构件截面尺寸、配筋率等设计参数都会影响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受力和变形。例如,合理的结构布置可以使地震荷载在结构各部分均匀分布,避免局部受力过大导致破坏;适当提高构件的配筋率,尤其是配置一定数量的纵向钢筋和箍筋,可以增强构件的延性和抗剪能力。

(三)施工质量因素

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直接影响高强混凝土结构的实际性能。混凝土的搅拌、浇筑、养护等环节若不符合规范要求,可能导致混凝土强度不足、内部存在缺陷等问题,降低结构的整体强度和耐久性,进而影响其抗震性能。钢筋的绑扎、连接质量不佳也会削弱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性能,影响结构的协同工作。

五、提升高强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的措施

(一)材料优化

通过掺入纤维(如钢纤维、碳纤维等)来改善高强混凝土的脆性,提高其延性和韧性。纤维在混凝土中可以起到桥接作用,阻止裂缝的扩展,增强混凝土的变形能力和耗能性能。同时,合理选择钢筋类型,采用屈服强度较高、延性较好的钢筋,与高强混凝土配合使用,提高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

(二)结构设计优化

在结构设计中,采用延性设计理念,通过合理设置塑性铰区域,使结构在地震作用下能够形成预定的屈服机制,让结构在破坏前产生较大的塑性变形,消耗地震能量。例如,对梁端、柱端等关键部位进行加强设计,增加箍筋配置,提高这些部位的延性和抗剪能力。此外,采用消能减震技术,在结构中设置耗能装置,如粘滞阻尼器、摩擦阻尼器等,通过耗能装置的变形消耗地震能量,减轻主体结构所受的地震作用。

(三)施工质量控制

严格按照施工规范和设计要求进行施工,加强对混凝土原材料的检验和控制,确保混凝土配合比准确。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保证振捣密实,避免蜂窝、麻面等缺陷的产生。做好混凝土的养护工作,确保混凝土强度能够正常发展。同时,加强对钢筋施工的质量检查,保证钢筋的位置、数量、连接质量符合设计要求,确保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良好粘结。

六、研究展望

未来,高强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的研究将更加注重多学科交叉融合,结合材料科学、结构工程学、地震工程学等多个领域的技术和理论,深入探索高强混凝土结构的抗震机理。随着智能化技术的发展,通过数值模拟、人工智能等手段对高强混凝土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进行精准预测和分析将成为研究热点,为结构抗震设计提供更科学的依据。同时,新型高强混凝土材料的研发,如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的应用,以及新型抗震结构体系的开发,将进一步提升高强混凝土结构的抗震性能,推动其在更广泛领域的安全应用。

参考文献

[1] 罗素蓉,王雪芳,郑建岚. 自密实高强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 工程力学,2004,21(6):144-148. DOI:10.3969/j.issn.1000-4750.2004.06.023.

[2] 赵斌,吕西林,刘海峰. 预制高强混凝土结构后浇整体式梁柱组合件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 建筑结构学报,2004,25(6):22-28. DOI:10.3321/j.issn:1000-6869.2004.06.004.

[3] 肖从真,李建辉,陆宜倩,等. C100 高强混凝土框架-核心筒高层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研究[J]. 建筑科学,2021,37(3):1-7. DOI:10.13614/j.cnki.11-1962/tu.2021.03.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