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性作业助力减负增效 初中语文作业设计的实践与探索
谷雨
常州市市北实验初级中学 213002
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利用情境性作业来助力减负增效,其中,语文教师需结合学生实际需求,创设生活情境,给予学生感同身受的体验。同时,也需要利用多媒体技术,营造沉浸式情境氛围,带动学生进行实践领悟学习,使其课后练习水平和效率得到提升。
关键词:情境性作业;初中语文作业;实践与探索
引言:初中语文教师在减负增效背景下设计情境性作业,需借助丰富的资源,对现有的作业项目进行优化调整和改进,带动学生参与高效学习。
一、初中语文情境性作业的作用分析
初中语文情境性作业作为一种创新的作业形式,旨在模拟或创建情境活动,让学生在接近现实或富有想象力的环境中完成学习任务。此类作业项目不仅丰富了教学手段,还能够对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进行培养。其中,情境性作业通过生动的情境设置,将学习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兴趣爱好结合在一起,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学生在有趣的情境中学习,更容易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增强对语文学习的热情。同时,在情境性作业中,学生需根据情境话题进行语言表达和交流,有助于其在实际生活中更加准确地应用语言,通过角色扮演、对话模拟等活动,锻炼其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另外,情境性作业往往要求学生根据情境进行思考和想象,有助于培养其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学生在解决情境问题时,需要运用多种思考方式,可锻炼其综合能力。最后,情境性作业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元素,有助于学生理解和体验不同情感状态,进而培养其情感共鸣和同理心。总之,初中语文情境性作业具备多元化的作用,指导学生在良好的情境空间环境中进行迁移性学习,获取丰富的学习体验。
二、初中语文情境性作业设计策略
(一)结合学生实际需求,创设真实情境
初中语文教师在设计情境性作业期间,应当依托学生实际状况,创设真实情境。这要求教师在设计情境性作业前,对学生兴趣和需求进行调研,以确保作业内容能够贴近于学生实际生活,激发其情感共鸣和学习兴趣。同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还能够带动其在课后练习中进行迁移思考总结,获取良好的学习体验。但是,教师需保证所创设的情境与课文内容紧密结合在一起,可创设真实情境,依托文章中人物、事件、场景,将其转化为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学习要素。另外,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地融入情境,教师还可以尝试模拟生活场景,如家庭聚餐、学校活动、社区服务,鼓励学生扮演角色进行情境对话,扮演不同角色身份,从而更加直观地理解文本内容,增强语言应用能力。但是,语文教师在创造生活实践情境带动学生进行课后练习环节,需要围绕着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对情境内容进行开发和打造,需基于语言构建与应用来引导学生在情境中使用特定的字词句以及修辞手法;同时,基于语言思维,进行情境探索;或融合语言审美,参与赏析学习,使情境教学更加具备学术指导意义和价值。
例如,《社戏》是鲁迅的一篇短篇小说,描写了作者童年时期在江南水乡看社戏的经历,展现了浓郁的乡土风情和纯真的童年乐趣。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课文中的情境,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创设真实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共鸣。在设计情境性作业前,教师通过问卷调查和课堂讨论的方式,了解学生对江南水乡、童年趣事等方面的兴趣和经历。结果发现,许多学生都对乡村生活、传统节日等话题充满好奇和向往。基于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教师设计了以下情境性作业:“假设你来到了鲁迅笔下的江南水乡,你将如何度过一天?请结合课文中的描写,写一篇日记,记录你的所见所闻所感。”这样的作业既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又能激发他们对课文内容的兴趣和探索欲望。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地融入情境,教师组织了一次“水乡文化体验日”活动。在活动中,学生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如船夫、戏迷、小贩等,通过角色扮演和情境对话,亲身体验了江南水乡的生活氛围和社戏文化。例如,学生A扮演了船夫,他一边划船一边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了水乡的美景和社戏的热闹场景;学生B则扮演了戏迷,他兴奋地分享了自己对戏曲的热爱和对演员们的敬佩之情。在情境性作业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使用特定的字词句和修辞手法来描绘水乡风光和社戏场景。例如,学生C在日记中运用了“波光粼粼”、“悠扬婉转”等形容词来描绘水面的波光和戏曲的旋律;学生D则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将社戏表演比作“天上的星星”,将观众的热情比作“燃烧的火焰”。同时,教师还鼓励学生基于语言思维进行情境探索,如分析人物性格、情感变化等;并融合语言审美参与赏析学习,如评价戏曲表演的艺术价值、探讨水乡文化的独特魅力等。
(二)利用多媒体资源营造生动情境
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媒体资源,营造生动情境,给予学生沉浸式的体验。其中,多媒体资源借助音频、视频、动画、图片,呈现出丰富的形象、色彩和声音特征,可以使学生在课后练习环节获取良好的启发和感悟。比如,教师可应用音频来营造氛围,播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音乐背景,借此可帮助学生在课后练习环节更好地理解作业项目,激发其情感共鸣。同时,教师也可利用视频资源,呈现文本中的场景和情节,使学生仿佛置身于其中,加深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另外,图像资源还能够生动地展示事物的形象和特征,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描述。总之,教师可利用图片、漫画、图表、图像等资源辅助作业设计,使学生在视觉上获得更加直观的感受。
三、结束语
总体来说,在初中语文教学环节,教师设计情境性作业是必不可少的,教师需要对作业内容以及学生完成作业的方式进行优化,开展迁移性教学,从而提高其学习品质和效率。
参考文献:
[1]成鸟.初中语文作业减负增效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23.
[2]陈荣德.初中语文作业的"减负增效"的实践研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 202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