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互联网+大数据”背景下本土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学生党史教育探究

作者

杨平

沈阳工学院

一、本土红色又化资源在高校学生党史教育中的价值

辽宁,作为“共和国长子”,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底蕴与辉煌的成就,其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与改革历程中铸就的精神财富与文化遗产。这些资源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激励后人、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

将辽宁本土的红色文化资源与党史教育深度融合,对于提升文化自信、活化历史传承、创新教育模式具有深远意义。它不仅能够打破传统教育模式的界限,以更加生动、鲜活的方式激发大学生对党史知识的兴趣与热情,还能在青年学子心中播下红色基因的种子,培养出具备坚定信念、正确党史观的新时代接班人。

中国革命的历史,如同一部生动的教科书,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精神养料和前进的动力。面对历史赋予的使命与责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个人成长,更关乎党和国家事业的长远发展。因此,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党史教育,不仅是对历史的一种致敬,更是对未来的一种投资。

二、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概况

辽宁的“六地”红色文化资源,即抗日战争的起点、解放战争的转折点、新中国国歌的灵感源泉、抗美援朝的出征地、共和国工业的基石以及雷锋精神的摇篮,构成了该地区独特且丰富的红色教育宝藏。这些资源不仅是辽宁高校大学生深入学习党史的宝贵财富,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物质与精神成就的集中体现。

高校若能充分利用这一地域优势,推动红色文化资源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不仅有助于促进红色文化教育理论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创新与发展,构建符合时代需求、彰显中国特色的党史教育框架,还能有效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历史观、国家观,增强他们的理想信念,激发使命感和责任感,培育深厚的家国情怀。

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大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党的历史,从而更加热爱党、热爱祖国,为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奠定坚实的基础。这种就地取材、贴近实际的党史教育模式,无疑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三、利用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党史教育的现状

(一)高校大学生对辽宁红色文化认识深度不够。

当前,高校大学生群体普遍展现出对党史内容的浓厚兴趣,多数学生认同在党史教育中融入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要性,并深刻认识到党史学习的深远意义。尽管学生们对红色文化资源等概念已有一定的认知基础,但这种理解多停留于表面,缺乏深入细致的阐述能力,显示出在认知深度上仍有待提升的空间。

为了深化学生的理解,高校应进一步探索创新教学方法,如通过实地考察、专家讲座、互动研讨等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红色文化的魅力,加深对党史及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理解和感悟。同时,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的结合,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形成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从而有效提升学生对红色文化资源的认知深度和广度。

(二)本土红色文化与党史教育融合不够。

从学校的整体协调机制审视,大学生党史教育与本土红色文化资源的融合方式显得较为单一,高校内部的教学行政部门间协作不畅,导致党史教育未能形成强大的合力。具体而言,高校辅导员、党团行政干部与思政课教师之间尚未构建起全员育人的紧密氛围,彼此间的协同作用有待加强。在制度建设、团队建设、课堂教学改革及校园文化建设等关键领域,缺乏系统性的整体规划,未能构建出一个完善的保障体系来支撑党史教育的深入发展。

就学习方式而言,当前学生党史教育虽已涵盖党团组织的集中学习、红色专题讲座、党史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但这些活动往往未能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土红色资源的独特价值,存在融合深度不足、资源利用不均衡的问题。为提升党史教育的实效性和吸引力,需要探索更多元化的学习途径,加强红色资源与教学内容的深度融合,确保学生能够在丰富多样的学习体验中深刻领悟党史精髓,增强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四、促进本土红色资源与党史教育有效融合的对策

(一)坚持深度融合,创新党史教育观念。

辽宁省教育厅近期推出的实施方案,旨在将辽宁“六地”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深度融入思政课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设立校外实践基地、组织实地参观学习、撰写实践报告以及利用学生宣讲团等多种形式,有效传播和阐释红色文化的深刻内涵。此外,该方案还创新性地引入了线上教学资源与虚拟仿真实践课程,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界限,增强了思政课的互动性和实效性,进一步提升了其亲和力和针对性。

同时,该方案也强调了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高校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深刻理解党史教育的深远意义,明确传授党史知识并非唯一目的,更重要的是通过党史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历史观和国家观,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坚持创新引领,丰富党史教学载体。

地方高校应紧密结合本地丰富的红色资源优势,精心策划与大学生认知规律相契合的党史教育活动。在坚守“党史教育”核心主题的基础上,地方高校应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依托其独特的学科积淀、人才资源和多元平台,对区域内红色文化资源实施全面系统的挖掘、整合与深入研究。通过此举,旨在探索出一条地方红色文化在教育、研究、传播及普及方面的新路径,为深化大学生党史教育提供坚实的支撑。

这种实践导向的教育模式,不仅能够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深刻理解党史内涵,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还能有效促进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化,实现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的深度融合,为培养具有爱国情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时代青年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魏玮.浅析党史教育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J].才智,2016(23).

[2].王春龙.红色资源与大学生党史教育问题刍议:以江西为例[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8(4):26-28,39.

2023年度辽宁省高校党建研究项目(课题编号:2023GXDJ-YB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