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建筑工程的防渗漏施工技术研究

作者

亓京川

身份证号码:371202197406220012

引言

建筑工程在长期使用中,渗漏问题频发且治理难度大,不仅影响居住舒适度与生产安全,还会加剧结构构件的腐蚀老化,大幅增加维修成本。据行业观察,屋面渗漏可能导致顶层墙体霉变、电路故障,外墙渗漏易引发保温层失效,厨卫间渗漏则直接影响下层住户生活。随着建筑高度提升与功能复杂化,防渗漏技术的重要性愈发凸显。研究建筑工程防渗漏施工技术,有助于从源头减少渗漏隐患,提升工程质量,符合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一、建筑工程渗漏原因分析

1.1 材料因素

防水材料自身性能缺陷是引发渗漏的基础性原因。部分防水材料在生产过程中未达到质量标准,如沥青卷材的胎体强度不足、高分子涂膜的延伸率偏低等,导致材料在施工或使用阶段易出现开裂、分层现象。材料选用与工程环境不匹配同样加剧渗漏风险,例如在长期浸泡环境中使用普通防水涂料,或在低温地区采用耐热性强但抗冻性差的密封材料,都会因材料性能衰减过快而丧失防水功能。此外,辅助材料质量不达标也可能成为渗漏隐患,如粘结剂粘性不足导致卷材起鼓,密封胶耐候性差引发接口开裂等。

1.2 施工因素

施工工艺不规范是造成渗漏的最直接原因。基层处理不到位会破坏防水系统的整体性,如混凝土基层表面存在浮浆、油污未清理,会导致防水材料与基层粘结力下降,形成渗水通道;基层平整度超标则会使防水材料局部受力不均,易产生破损。防水材料施工过程中的操作失误同样致命,卷材铺贴时搭接宽度不足、方向错误会形成缝隙,涂膜施工时漏刷、厚度不均会造成局部抗渗能力薄弱。施工流程衔接不当也会埋下隐患,如防水层未完全干燥即进行后续作业,易引发防水层起皱、剥离,或在管道安装时破坏已完成的防水层却未及时修补。

1.3 设计因素

设计方案的不合理性为渗漏提供了先天条件。排水系统设计缺陷会导致积水长期滞留,如屋面排水坡度不足、排水路径过长,或地漏设置数量不足、位置偏离积水点,都会使水体持续侵蚀防水层。构造节点设计考虑不周易形成渗漏薄弱区,例如变形缝未设置止水带、后浇带防水构造简单,或穿墙管未设计止水环,都会在结构变形时产生缝隙。此外,防水等级与使用环境不匹配也是设计失误,如高层建筑外墙仅采用一道普通抹灰防水,或地下工程未根据水压等级选用相应抗渗标号的混凝土,都会因防护能力不足而发生渗漏。

1.4 环境因素

自然环境的长期作用会逐步削弱建筑的防水性能。紫外线照射、温度剧烈变化会导致防水材料老化加速,如高分子材料在阳光直射下易发生降解,沥青类材料在冷热循环中会出现脆化、流淌现象。降水与湿度影响同样不可忽视,持续降雨会使屋面、外墙防水材料长期处于饱水状态,降低其粘结强度;地下工程则可能因地下水位上升,水压超过防水系统承受能力而发生渗漏。地质条件变化也会间接引发渗漏,如地基不均匀沉降导致墙体开裂,进而破坏附着的防水层,或土壤中的腐蚀性物质渗透到结构内部,侵蚀防水构造层。

二、建筑工程主要部位防渗漏施工技术

2.1 屋面防渗漏施工技术

屋面先将基层清理干净,将杂物、浮尘清除,用水泥砂浆找平,做到表面平整密实,阴阳角部位做成圆角防止应力集中,出现开裂情况。防水层采用的卷材或涂膜根据设计来进行,铺贴卷材采用从低至高按顺坡方向铺贴,搭接部位采用胶粘剂,做到压实收口无气泡出现。涂膜的施工时分遍涂刷,保证涂刷的厚度均匀一致,直到干燥后再进行下一次涂刷。落水口、天沟等部位设置附加层与防水层形成一个整体,落水口部位向内放坡 500mm ,将落水口围成圈,做到排水顺畅。

2.2 外墙防渗漏施工技术

砌筑外墙确保灰浆饱满、灰缝一致,砌筑完成后洒水保湿养护,避免产生裂缝。抹灰前将墙面浮灰清理干净,采用界面剂来加强粘结强度,采用分层抹灰,每层抹灰厚度符合规范要求,同时做好分格缝以缓解收缩应力。保温层施工时,采用板式进行保温板拼接,缝隙要采用保温材料填充,外墙面抹面时,增加耐碱玻纤网布提高抗裂性。门窗安装好之后,门窗框与墙体之间的间隙,填充弹性保温材料,外侧涂抹防水密封胶,缝口连续无缝,且窗台做向外排水的坡度。

2.3 厨卫间防渗漏施工技术

厨卫间基层须清扫干净,地面做找坡向地漏,墙角做半圆角过渡。防水层连续自地面过墙面,高度不少于1.8 米,涂膜防水施工多遍涂刷,保证无漏刷现象;卷材防水时阴阳角做附加层。管道穿过楼板处,洞口应填塞微膨胀混凝土分层填塞密实,管道根部留止水台,周边涂刷防水涂料增强处理。

三、建筑工程防渗漏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3.1 施工前质量控制

施工单位应在进场施工前做好方案编制,对设计方案图纸深入学习,根据建筑工程现状制定出专项方案,提出施工材料应具有的特性指标、施工技术要求、验收标准,确保所有相关人员对施工工艺技术的了解和掌握,对施工人员进行全面的技术培训和考核。对进场防水材料必须经过核查检验和分析,查看出厂合格证、防水材料试验报告,确认防水材料应具有的外观和型号规格与图纸要求的是否相吻合。

3.2 施工过程质量控制

设置工序交接检验制度,上一环节施工完成后进行班组自检、技术人员抽检,合格后进入下一环节。突出防水层施工环节,检查卷材铺贴时搭接宽度、粘结密实度,涂膜施工时厚度均匀度,节点处需指定专人旁站检查,确保附加层施工、封口处理到位,对于施工中发现的材料损坏、过程偏移等问题立刻停工,研究制定整改方案,整改到位后经复检合格后方可继续作业,同时做好质量记录归档

3.3 施工后质量检测与验收

防水层施工完毕后,按规范要求进行现场检测,屋面、厨卫间采用闭水试验,持续观察液面变化及基层渗漏情况;外墙采用淋水试验,用压力水枪沿墙面均匀喷淋,检查内侧墙体是否出现湿润痕迹。验收时需核查施工记录的完整性,对照设计要求检查防水材料铺设范围、节点处理细节等,对检测发现的渗漏点标注位置并限期修复,修复后重新检测直至合格,最终形成完整的验收报告。

结语

本文围绕建筑工程防渗漏施工技术展开研究,分析了渗漏的多方面原因,阐述了主要部位的防渗漏技术及全流程质量控制措施。通过合理选用材料、规范施工工艺、强化质量管控,可有效解决渗漏问题。这些成果为工程实践提供了实用指导,有助于提升建筑质量。未来需持续研发新型材料与技术,完善标准体系,推动防渗漏技术向更高效、长效方向发展,助力建筑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冯志强.房屋建筑工程中防渗漏施工技术要点分析[J].居业,2024,(10):10-12.

[2]南永强.防渗漏施工技术在房屋建筑工程中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4,(28):142-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