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中欧班列跨境运输调度中的多国协同优化问题研究

作者

王臣

中国铁路呼和浩特局集团公司调度所 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10

摘要: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中欧班列作为连接中国与欧洲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重要国际物流通道,其战略地位日益凸显。中欧班列以其运量大、时效性强、稳定性高的特点,成为促进沿线国家贸易往来、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关键载体。然而,跨境运输调度涉及多国铁路系统、海关政策、边境口岸管理等多重复杂因素,导致运输效率低下、协调成本高昂、通关瓶颈突出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中欧班列服务质量的提升和可持续发展。在此背景下,开展中欧班列跨境运输调度中的多国协同优化问题研究,对于提升运输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增强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欧班列;跨境运输调度;多国协同;优化问题

引言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中欧班列作为连接中国与欧洲大陆的重要铁路运输通道,其发展日益受到关注。中欧班列的常态化运行不仅促进了中欧之间的贸易往来,也为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然而,中欧班列跨境运输调度涉及多个国家,面临着诸多复杂的问题和挑战。如何实现多国协同优化,提高运输效率和质量,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中欧班列发展现状

1.1运输规模

截至2023年,中欧班列已累计开行超过10万列,运送货物超过1000万标箱,实现了“去程班列”和“回程班列”的均衡发展。2021年,中欧班列已开行超过1.2万列,运送货物超过100万标箱,覆盖范围扩展至欧洲23个国家180个城市。

1.2线路网络

中欧班列形成了东、中、西三条主要运输通道。东通道主要经满洲里、二连浩特口岸出境;中通道主要经阿拉山口、霍尔果斯口岸出境;西通道主要经瓜达尔港、卡拉奇港等口岸出境。西通道主要经过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等国家到达德国;中通道则经过蒙古国、俄罗斯到达欧洲;东通道则通过俄罗斯远东地区到达欧洲。

1.3运输效率

随着中欧班列的常态化运行,其运行效率不断提升。班列的运行时间逐步缩短,部分线路的运行时间已接近海运的一半,通常只需10—15天,而海运则需要30—40天。此外,班列的准时率和安全性也得到显著提高。

2跨境运输调度中的多国协同问题

2.1基础设施差异

中欧班列途径中亚、俄罗斯、东中欧、蒙古国等国家,其中不少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信息化程度低,多式联运和分拨都存在很多困难,货物仓储、转运还很不顺畅,导致班列运行“两头快、中间慢”。例如,在俄罗斯境内,部分铁路设施老化,运能不足,口岸通关能力也存在一定限制,影响了中欧班列的运行效率。

2.2政策协调困难

中欧班列涉及多个国家,政策协调难度大。不同国家在税收、海关、检验检疫等方面的规定差异,增加了班列运行的复杂性。例如,俄罗斯海关通关机制滞后,中方货物在俄方通关时原本五六分钟就可以过关的往往要半个小时,有时需要一天甚至更多。俄罗斯中央政府和联邦政府法律不一致的情况比较常见,地方政府与联邦政府之间的政令不统一也时有发生。

2.3运输成本高

导致中欧班列成本居高不下的原因多种多样,如建设成本问题、货源问题、通关问题、换轨问题、极端气候问题等。境外铁路公司的运费谈判十分艰难,一些外国铁路公司有着许多霸王条款,如俄铁就规定,不足吨位的班列通过俄铁路段,一律按满载计费。

2.4信息化水平低

中欧班列的运营方在信息化方面相对滞后,货主们无法实时追踪货物的具体情况,信息更新滞后、物流动向不透明。这种低效率的信息化管理,碰上本就卡壳的运输体系,简直是混乱中的再添乱。而其他运输发达的国家,如欧洲的一些铁路货运系统,每一件货物的流转都清清楚楚,这种对比之下,俄罗斯的这一套管理系统显得过于“复古”。

3多国协同优化策略

3.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协同

加大对中欧班列沿线基础设施的投入是提升运输效率的关键。铁路现代化改造包括升级信号系统、增加电气化线路,提高列车运行速度和稳定性。在关键节点增设复线可缓解拥堵,减少延误。远期规划应考虑建设国际高速铁路网,以适应未来货运需求增长。沿线国家需加强政府间协作,通过互设领事机构和办事机构,建立定期沟通机制,确保基础设施建设的协调推进。跨境铁路标准统一化尤为重要,采用相同轨距可减少换装次数,降低时间成本和物流费用。例如,中哈边境的霍尔果斯口岸已实现宽轨与标准轨的无缝衔接,大幅提升了通关效率。此外,完善口岸配套设施,如集装箱堆场、装卸设备,也是提升整体运输能力的重要环节。

3.2完善政策协调机制

政策协调是保障中欧班列畅通运行的基础。各国需在海关程序、检验检疫等方面达成一致,推行“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模式。建立多边信息共享平台,实现货运数据实时互通,便于企业追踪货物状态和优化物流方案。统一品牌管理后,需进一步细化规则,如制定《中欧班列组织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运输定价、服务标准等核心条款。例如,德国杜伊斯堡港通过与中国铁路部门合作,实现了班列时刻表的精准对接。降低非关税壁垒,如简化动植物检疫流程,可进一步缩短通关时间。此外,推动国际铁路运单电子化,减少纸质文件流转,也是提升效率的重要举措。

3.3优化运输组织模式

运输组织创新是降低运营成本的有效途径。“图定临时结合”模式允许固定班列与临时班列灵活调配,适应季节性货量波动。干支线结合则通过枢纽节点集散货物,提高列车满载率。例如,重庆通过“渝新欧”班列整合周边省份货源,实现规模化运输。开发高附加值货源需与电商、邮政企业深度合作,如开通跨境电商专列或冷链班列。参与国际物流项目投标可拓展回程货源,例如波兰利用乳制品回程运输,平衡了双向货量。此外,推广“拼箱”模式,整合中小客户零散货物,提升集装箱利用率。

3.4提升信息化水平

数字化技术是保障运输透明高效的核心。实时追踪系统通过GPS和RFID技术监控货物位置,提前预警异常情况。例如,中铁集装箱公司的“箱管系统”可精确查询集装箱状态。优化调度需利用大数据分析货流规律,动态调整班列开行计划。与海关系统对接实现电子报关,自动匹配班列时刻表。区块链技术可应用于运单管理,确保数据不可篡改。此外,搭建多语言信息平台,帮助沿线企业获取最新政策与运价信息,减少沟通障碍。

结束语

中欧班列跨境运输调度中的多国协同优化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问题。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协同、完善政策协调机制、优化运输组织模式、提升信息化水平等策略的实施,有望提高中欧班列跨境运输调度的效率和质量,降低运输成本,提高运输时效,促进中欧贸易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玲玲.共谋跨境物流新机遇[N].中国汽车报,2025-03-10(021).

[2]周涛,张陟,邱锐.中老铁路客货运输服务品质持续提升[N].人民铁道,2025-03-06(004).

[3]孙长江,王勤志,蒋超,等.复杂条件下的风机设备跨境运输HSE管理[J].工程技术研究,2025,10(04):161-163.

[4]缪亚平,周炜.中老铁路跨境客货运输实现“开门红”[N].昆明日报,2025-02-1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