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浅析机械设计制造的数字化与智能化发展

作者

高万华

身份证号码:210702196908130612

引言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浪潮中,机械设计制造作为工业发展的核心支柱,正经历着从传统模式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关键阶段。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蓬勃发展,为机械设计制造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能够有效解决传统生产模式效率低、成本高、创新不足等问题。

一、机械设计制造数字化与智能化的重要性

1.1 提升生产效率

数字化与智能化技术深度改变机械设计制造的生产节奏。在传统生产模式中,产品设计、生产规划与制造环节相对独立,信息传递存在延迟与误差,导致生产周期冗长。而数字化技术通过 CAD/CAM 软件实现设计与制造的一体化,工程师可在虚拟环境中完成产品建模、工艺规划,大幅缩短设计周期。智能化技术进一步提升生产的自动化程度。

1.2 提高产品质量

数字化仿真与智能化检测技术为产品质量把控提供了有力保障。在设计阶段,借助ANSYS 等仿真软件,可对产品的力学性能、热传导等进行模拟分析,提前发现潜在设计缺陷并优化改进。如汽车发动机缸体设计,通过仿真技术优化结构,可降低振动与噪音,提升发动机性能。智能化检测系统利用机器视觉、无损检测等技术,能够快速、精准地识别产品缺陷。

1.3 降低生产成本

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给企业降低运营成本提供多方位的支持。数字化排样技术实现对板材的合理下料,尽可能地节省原材料损耗。智能化设备的诊断性和预防性维护功能能够随时掌握设备的运行情况,并且根据设备运行情况做出早期预测和预警,尽量避免出现设备停工带来的损失及保养维修的成本。

1.4 推动创新发展

数字化、智能化赋予了机械设计制造新的动力。在设计阶段,参数化设计、拓扑优化设计方式,可以突破传统的设计模式,从而形成更优化的产品结构,如无人机产品设计采用拓扑优化设计方式可以获得更优化的机身结构形式,更好地发挥机体的气动性能。智能技术衍生出新的生产方式、商业价值。比如个性化定制生产采用数字化设计和柔性制造技术进行小批量的个性化设计生产。

二、机械设计制造数字化与智能化发展面临的问题

2.1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问题

数字智能化及信息化的机械设计制造在信息安全和保密方面具有挑战。随着工业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等的使用,企业生产所涉及的所有环节都会产生大量数据,包括设计的产品图纸、客户的订单、生产产品的工步等重要商业机密。一旦这些机密泄密不仅会影响企业的利益造成大额亏损,更甚者还会威胁国家安全。在数字化智能化系统中存在着很多安全威胁。黑客会利用工业控制系统软件漏洞、网络协议漏洞等,攻击工业控制系统,从而进行恶意破坏。对数据的篡改,可致使企业发出错误的生产指令,使设备出现故障甚至事故。

2.2 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

缺乏专业人才的支撑,是制约机械设计制造数字化和智能化的重要因素,而这种人才缺乏的状态从其现实根源来看,是人才培养机制严重滞后。对于高校教育环节中的专业教学而言,由于当前机械设计制造的相关知识教学更新滞后,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技术等新内容的融合还不够全面和深入,大学生的知识构成无法适应现有社会需要。对于企业自身技术培训机制而言,由于部分中小企业自身财力和物力有限,无法为单位员工安排系统地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学习和培训,从而无法及时满足现实对数字化人才的更新需求。对于人才培养机制的不完善而言,既懂机械又懂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相关综合型人才十分紧张,企业无法配齐高精尖的技术研发和应用团队。

2.3 技术开发和购置的资金高。

技术研发及设备投入成本高。在技术研发方面,机械设计制造数字化与智能化包含的人工智能算法及工业软件开发等方面技术难度大,需要大量人才及研发经费。以我国自主开发一款领先的工业设计仿真软件为例,从底层算法开发、各功能模块编制、验证再到实际应用,开发周期可达几年,研发成本几亿元。在设备方面,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需采购工业机器人、智能传感器、自动仓储设施等,一台智能化生产线需要投资数千万元甚至上亿元,配套建设工业设计、数据中心更是需要巨额资金。

三、促进机械设计制造数字化与智能化发展的措施

3.1 技术创新与突破

促进机械设计制造智能与数字化的发展,根本离不开技术的创新。要着力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高校与科研机构与企业协同创新,高校与科研机构在研究基础理论以及前沿技术上有天然的优势,企业具有丰富的工业应用场景与产业化的能力。华中科技大学与国内整车汽车制造企业联手,开发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汽车零部件智能设计系统,将高校的算法研究与企业的生产制造应用场景相结合,提高了产品设计的效率和质量。政府、企业加大核心技术研发力度,在人工智能的算法与工业软件、传感器等方面设立研发专项基金鼓励企业进行创新。

3.2 人才培养与引进

完善培养使用人才的体制机制,强化人才支撑,是带动行业创新与发展的关键要素。高校作为机械设计制造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可以通过高校专业设置,增设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相关课程,或者结合机械设计制造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加入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方面的相关内容。强化实践教学,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开展校企产学研项目,同时让高校学生进行实训,在真实的项目中进行实践与学习,培养学生的实用性应用能力。

3.3 降低成本与政策支持

政府和企业也要共同努力以有效缓解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成本高带来的压力。政府层面要做好相关的帮扶政策,比如政府给予适当的财政补贴、税收减免、低息贷款等,以减轻企业技术研发和设备购置的成本;企业层面要强化自身技术的应用、科学规划企业的转型路径,保证新技术和设备引进的可行性分析和成本收益评价,不盲目投资新技术、新设备;通过新技术和设备引入的模块化、标准化,提升设备的通用性和可兼容性,以降低成本的系统集成;寻求与其它企业之间的合作共享机制,通过共建数字化平台、共享智能化设备,实现技术的合作共享,切实达到低成本转型的目的,从而实现机械设计制造数字、智能的发展可持续。

结语

机械设计制造的数字化与智能化发展是行业升级的必然趋势,在提升生产效能、推动创新等方面成效显著,但也面临数据安全、人才短缺和成本高企等现实挑战。未来需持续强化技术攻关,完善人才培育体系,优化政策支持,加速产学研深度融合,从而突破发展瓶颈,推动机械设计制造行业向更高水平迈进,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 黎昌 龙. 浅析 机械 设计 制造 的数 字化 与智 能化 发展 [J]. 中国 设备 工程,2024,(08):28-30.

[2]石磊.机械设计制造的数字化与智能化[J].上海服饰,2023,(11):163-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