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大型建筑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风险管理策略研究

作者

吕娟

乐山市乐高城市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614000

引言

大型建筑工程项目在推动城市发展、完善基础设施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从规划设计到竣工运营的全生命周期中,易受政策变动、市场波动、自然环境及技术难题等因素影响,面临诸多风险。近年来,因风险管理不当导致项目延期、成本超支甚至停工的案例时有发生。

一、大型建筑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风险管理基础理论

1.1 全生命周期阶段划分及风险类型

大型建筑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分为决策、设计、施工和运营四个阶段。决策阶段面临政策、市场和投资估算风险,政策变动可能影响项目合规性,市场波动关联收益预期,投资估算偏差易导致资金问题。设计阶段风险集中在技术层面,方案不合理会增加施工难度,频繁变更会打乱节奏,技术标准不达标则埋下质量隐患。施工阶段风险多样,安全风险来自高空作业和设备操作,质量风险与材料、工艺相关,进度可能受天气、人员影响,成本则因材料价格和返工波动。运营阶段需关注设备老化、维护成本及市场需求变化带来的风险。

1.2 全生命周期风险管理核心要求

全生命周期风险管理需遵循全面、动态和协同原则。全面性要求覆盖各阶段所有风险,不遗漏潜在隐患;动态性需根据项目进展和环境变化调整管理重点;协同性要求建设、设计、施工等参与方明确职责,协作配合。同时要形成识别 — 评估 — 应对 — 监控闭环,以识别为基础,评估为依据,应对为核心,监控为保障,确保风险可控。

1.3 全生命周期各阶段风险关联性

各阶段风险相互关联。决策阶段投资估算偏低,可能导致设计方案简化;设计缺陷会引发施工返工和进度延误。施工阶段质量问题会影响运营,如防水不到位导致渗漏,增加维修成本。风险还会产生连锁反应,施工延误可能错过运营时机;运营期设备频繁故障会影响项目口碑。把握关联性可预判风险传导路径,从源头阻断扩散。

二、大型建筑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风险管理现存问题

2.1 风险识别不全面

风险识别缺乏系统性方法,多依赖过往经验,未形成标准化流程。决策阶段常忽视政策细节变化,如对新出台的环保标准了解不深入,可能导致项目后期需额外投入整改;设计阶段未充分结合施工场地条件,如未考虑地质松软对基础施工的影响,增加施工风险。风险识别参与范围狭窄,主要由项目管理团队主导,未纳入设计、施工等一线人员意见。设计人员熟悉技术细节却较少参与风险讨论,施工人员了解现场隐患却缺乏反馈渠道,导致风险识别存在盲区。

2.2 风险评估不精准

风险评估方法简单,以定性描述为主,对风险发生概率和影响程度的判断依赖主观经验。评估原材料价格上涨风险时,仅描述可能影响成本,未分析上涨幅度、持续时间及对总成本的具体影响,难以支撑决策。风险评估未考虑阶段间的风险关联,将各阶段风险孤立看待。评估施工阶段进度风险时,未关联设计变更可能带来的影响,导致评估结果过于乐观;评估运营阶段设备风险时,未结合施工阶段设备安装质量,难以反映真实风险水平。

2.3 风险应对不及时

风险应对多为被动补救,缺乏预防性措施。遇到材料供应中断时,才紧急寻找替代供应商,导致施工暂停;发现设计漏洞时,才临时调整方案,延误工期。应对策略缺乏针对性,对不同风险采用相同处理方式,如对质量风险和安全风险均仅要求加强检查,未制定具体操作方案。风险应对资源储备不足,应急资金未按风险等级预留,关键设备备用件配备不全,专业应急人员未提前培训。当风险发生时,因资源短缺无法快速响应,加剧风险影响。

2.4 风险监控不到位

风险监控不够连续,往往出现阶段性检查,例如施工阶段一月一次的安全检查,无法及时获取风险信息。风险监控指标不符合实情,一些监控指标与风险不相符合,例如监控进度的指标,只依据人员出勤率来度量,而将天气、材料作为无关紧要因素忽略,不考虑这些因素对于影响风险的重要性和直接性。风险监控信息反馈不及时,风险监控的各种指标数据往往存储在各个参与方,信息集中、统一共享的平台比较缺乏。施工单位掌握着现场进度,监理单位掌握了质量问题,这些信息反馈不及时,最终导致建设单位决策反应不灵敏。

三、大型建筑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风险管理策略

3.1 完善风险识别机制,实现全周期风险全覆盖

首先要制定标准化的风险识别流程和风险识别清单,如根据不同阶段的风险特点制定风险识别的步骤,在项目决策阶段要对政策背景、市场前景、投资估算情况进行风险识别;在项目设计阶段要对设计方案的评审及施工建造的适配性情况进行识别;在项目施工阶段要对场地安全风险、施工材料等风险进行识别;在项目运营阶段要对设备运行状态以及使用情况风险。其次要构建风险识别的多方参与体系,加强风险的全面性,组织设计、施工、监理、运营等单位参与项目的风险识别会议,鼓励一线工作人员提出风险隐患,通过 BIM 技术将各阶段信息通过建立各阶段关联的三维模型,并运用三维模型模拟施工过程,提前预判各施工阶段的风险,如施工阶段可能存在的空间冲突风险。

3.2 优化风险评估方法,提高风险评估精准度

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估方法。对于政策风险、市场风险等难以计量的风险通过专家评分法确定影响程度;对于成本风险、进度风险等可以计量的风险通过数学模型确定其发生概率和影响范围。兼顾风险相关性。分析和考虑风险间的传导关系,构建风险关联图谱,例如决策阶段的投资风险可能导致设计简化、施工返工、运营收入下降等一系列的后果,在计算中需计及此关联性。

3.3 制定针对性风险应对策略,提升风险应对有效性

依据风险等级采取差异化措施。高等级风险需主动规避,如政策风险过高时调整项目选址;中等级风险通过措施减轻影响,如质量风险可加强材料检测和工艺培训;低等级风险在可控范围内接受,但需制定监控计划。应对策略需结合项目实际细化,如针对施工安全风险,明确高空作业防护的具体标准和检查频率。储备资源并制定应急方案。

3.4 建立动态风险监控体系,确保风险可控

建立施工、运营全生命周期的动态监控。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从策划到后期运营等各环节信息的有效集成,通过施工阶段动态获取进度、质量等信息,通过运营阶段动态获取运营设备的运行信息,并在平台实时展现运行中的风险指标,通过设定预警限值,如当材料价格达到某一预警限值时,系统进行自动报警,提示有关管理人员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实现信息的互通有无、反馈。通过建立统一的风险监控信息系统库,有关的参与方可以实时查询信息,监理单位发现的相关质量问题可以立即上传,以便施工方及时进行整改,建设方在发现问题之后可以通过信息系统库及时下达整改令。

结语

综上所述,大型建筑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风险管理需以系统思维贯穿各阶段,通过全面识别风险、精准评估风险、及时应对风险和动态监控风险,形成闭环管理。当前风险管理中的识别不全面、评估不精准等问题,可通过标准化机制、多方协同和技术应用解决。

参考文献

[1]潘伟.住宅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优化策略[J].居舍,2025,(19):171-173.

[1]石磊.建筑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有效策略研究[J].住宅与房地产,2025,(17):116-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