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消防系统在高层建筑火灾防控中的应用与优化
张义英
四川安宏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610000
引言
高层建筑因楼层高、结构复杂、人员密集,火灾防控面临发现难、疏散慢、救援难等挑战,传统防控方式已难以满足需求。智慧消防系统凭借实时监测、智能预警、联动响应等优势,成为破解这一难题的重要手段。
一、智慧消防系统在高层建筑火灾防控中的应用现状
1.1 现有应用概况
智慧消防系统在高层建筑火灾防控中的应用已从试点逐步扩展,新建高层建筑因设计规范要求,普遍配备基础智慧消防设施;老旧高层建筑则通过改造加装部分系统组件。整体来看,经济发达地区应用覆盖率较高,系统功能更完善,能实现监测、预警、联动等综合功能,欠发达地区应用相对滞后,多以满足基础监测需求为主。系统应用呈现新建优于改造、大型优于中小型的特点,部分高端项目已引入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提升防控精度,但多数项目仍处于功能整合阶段,技术融合度有待提升。
1.2 不同火灾防控环节的应用情况
在火灾预防环节,系统通过电气火灾监测装置实时监控电路温度、电流,及时预警线路老化、过载等风险;对消防通道、安全出口加装智能监控,违规占用时自动报警。火灾监测环节,智能烟感、温感探测器替代传统设备,能精准定位火情并同步上传位置信息;部分建筑结合视频图像识别技术,快速区分真实火情与干扰因素。火灾处置环节,系统可自动联动消防水泵、排烟风机等设备启动,并向消防控制室及相关人员推送报警信息。疏散引导环节,智能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系统根据火情动态调整逃生路线,通过语音提示、灯光引导指引人员撤离。1.3 应用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应用成效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火灾预警响应速度显著提升,缩短了火情发现到处置的时间,防控针对性增强,能精准监测高风险区域,降低火灾发生概率;疏散效率提高,动态引导减少了疏散混乱。但应用中也存在问题,技术上,不同品牌设备兼容性差,数据共享困难,部分系统预警存在误报,管理上,运维人员专业能力不足,系统数据未充分利用。
二、智慧消防系统在高层建筑火灾防控中的关键技术应用
2.1 火灾监测与预警技术及应用
火灾监测与预警技术以精准感知、快速响应为核心,通过多维度感知设备构建立体监测网络。智能烟感和温感探测器采用激光散射原理,能捕捉早期微小烟雾颗粒和温度变化,相比传统设备降低了环境干扰导致的误报率。部分高层建筑在电梯井、电缆井等竖向通道安装吸气式感烟装置,通过管道主动抽取空气样本分析,提前发现隐蔽空间火情。预警环节结合位置编码技术,探测器内置定位芯片,报警时同步上传精确楼层和区域信息,消防控制室可直接显示火情位置。采用分级预警机制:初期异常时触发本地声光报警,提醒现场人员;确认火情后立即启动远程推送,向物业管理人员、微型消防站及消防部门发送预警信息,为初期处置争取时间。
2.2 智能联动与疏散引导技术及应用
智能联动技术通过物联网实现设备协同响应,当监测到火情后,系统自动触发连锁动作:切断着火区域非消防电源,防止电气火灾蔓延;启动排烟风机和正压送风机,控制烟雾扩散路径;联动防火卷帘下降形成防火分区,阻隔火势蔓延。部分系统还能自动关停着火层及相邻楼层电梯,指引电梯迫降至首层并切断电源。疏散引导技术聚焦动态路径优化,智能应急指示灯内置无线通信模块,可根据火情实时调整指示方向。结合广播系统分区播报疏散指令,着火层及上下相邻楼层播放紧急撤离提示,其他楼层播放安抚通知,避免恐慌蔓延。
2.3 消防设施智能管理技术及应用
该技术通过传感器与物联网结合,实现消防设施状态的实时监控。对消防水泵、喷淋泵等设备,安装运行状态监测装置,记录启停次数、运行时长和压力数据,出现异常振动或压力不足时自动报警。灭火器、消防水带等可移动设施加装射频识别标签,通过门口读卡器实时记录取用、归还状态,防止设施缺失或过期未检。系统内置设施维护数据库,自动记录设备安装日期、维保记录和有效期,到期前推送提醒信息。对消防水池、水箱安装液位传感器,实时监测水量变化,低于警戒值时触发补水提示。
2.4 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技术及应用
借助数据分析手段,对以往检测数据和火灾事件进行分析,总结火灾发生的高峰时段、高风险的部位等现象。基于历史监测和以往火情的自建风险评价模型,分析各部位的实际风险水平,同时为定期检查工作提供风险区检查的重点部位。策略辅助基于火灾和消防设施检测的分析结果,提出“点”、“线”、“面”对应的处置策略的建议,如某火情位置的火势级应开启的消防设施、疏散的路径等;基于三维楼宇模型和火灾的场景,分析和预测火灾可能波及的楼宇其他部位的区域。
三、智慧消防系统在高层建筑火灾防控中的应用优化策略
3.1 技术层面的优化措施
在技术更新方面应注重共性化和准确性。解决不同品牌间的设备兼容性问题,确定统一的数据接口格式,使不同传感器厂商、控制器之间有统一的通信标准,实现数据的有效对接;改进感知技术,除目前主流的烟感、温感之外增加燃气探头识别特征燃烧产生的气体,并在多特征融合基础上采取相应的降本报模型;对建筑改造中硬件建设面临的空间小、供电资源有限的制约,研发出小巧化、低功耗的探测设备;预警智能化方面通过训练机器学习的算法,通过掌握以往的历史火情来优化自身的预警模型,做到对于火情的准确区分,提升系统对易干扰的烹饪油烟、粉尘等进行的过滤功能。
3.2 管理层面的改进路径
运维管理应建立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成立专业的运维队伍,定期组织相关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运维人员对系统的操作、数据的分析等操作水平,制定统一的运维技术规范,提出具体的设备巡检、数据备餐、故障处理的次数、维护流程等。建立完善的数据应用机制,落实专人收集系统监控的大数据,分析数据、提取出火灾预警规律并转化为具体的管控手段,不能出现数据存在即用。进行相关的用户教育,针对在建筑物内的工作人员对其进行系统的“智慧消防”系统使用培训,将火灾预警后的应急流程交给相关人员;定期开展相关的与智能疏散相关的消防演练,提高人与人之间的配合。
3.3 系统集成与协同机制优化
整合不同系统的软硬件,消除信息孤岛,形成统一的管理平台,集成火灾预警、楼宇设备维护、人员疏散提示等功能,集中展示平台,统筹指挥协调。构建多主体协同方案,打通系统和城市的消防指挥系统,在出现火情时自动同步建筑物情况、消防设备设施情况等信息;打通物业、微型消防站、消防总队,组成一条联动的线,在发生火情后分别对接接警部门、初期处置部门和专业的消防力量,分别明确接收预警信号、初期处理火情、展开灭火救援三方的责任。智能应对手段协同的效率,假设多场景火灾的联动处理,火灾初期,火警系统自动通知居民,通过自动控制系统控制电梯、打开消防通道,给消防部门同步推送上最佳的路线信息等环节。
结语
消防物联网信息系统对高层楼火灾的预防、扑救具有一定的保障作用,目前的应用效果很好,只是在技术上和制度上有一定的漏洞,能够通过调整,弥补漏洞。今后对系统的技术研发和管理体系完善,也能够使系统对高层楼火灾的应用更精准、更高效,保障高层建筑消防安全,助力城市综合减灾。
参考文献
[1]韩雪.基于复杂网络的高层建筑火灾灾害链分析[J].今日消防,2024,9(09):4-6.
[2]李想.无人机在高层建筑火灾中的应用[J].水上安全,2024,(1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