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职院校《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课程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研究

作者

瞿文景

博尔塔拉职业技术学院

新时期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高度强调“文化自信”培养的重要性,明确要求语文课堂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推动学生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开展读写、鉴赏、表达、交流、探究等实践活动,构建素养型课程目标。高职院校小学教育专业承担着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教师的重要使命,《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作为其中的专业课程,对于培养新时期高素质语文教师具有关键作用。将该课程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相结合,是实现“文化育人”目标、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有效途径。

一、《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课程融入中华优秀文化的困境

(一)教学目标与理念偏差

在高职院校《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课程教学中,部分教师受传统职业教育重技能轻素养观念影响,过度聚焦教案设计、课堂管理以及教学评价等技能性内容,对“文化育人”目标的落实缺乏清晰规划与具体措施。教师往往将传统文化简单视为丰富课堂内容的素材,未能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在塑造学生价值观、增强文化认同方面的核心价值,导致教学技能培养与文化传承相脱节,难以满足新时期对语文教师文化素养的要求。

(二)教材与教学内容局限

教材作为课程内容的主要载体,在传统文化呈现方面存在不足。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多分散于“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等章节,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以汉字教学为例,往往仅停留在字形、字音分析层面,未能深入挖掘汉字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传统节日、民间故事等内容也只是零星提及,未形成主题化、序列化的教学设计框架。这种状况使得高职院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全面、系统地掌握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方法。

(三)教学方法与实践不足

新时期教育更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语文新课标提出的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四大核心素养,要求传统文化传承需通过沉浸式体验来强化学生感悟。然而,在高职院校实际教学中,传统讲授式教学方法仍占主导,缺乏对 “文化体验” 教学设计的有效指导。传统文化的传承不能依赖“听讲”,而是需要沉浸式的体验来强化感悟,比如春节“写春联”可以感受民俗,学习古诗的“角色扮演”可以共情诗歌意境。新时期的课程中,重视将“文化体验”的设计逻辑融入教学方法指导,从而强化教学策略的实现。

二、新时期《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课程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路径

(-) 从“技能本位”到“文化育人”的转变

高职院校应重新审视《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课程目标,将“文化自信”作为核心要素融入其中。具体可从三个维度构建教学目标体系:在素质目标方面,帮助学生树立“传承文化”的职业认同感,形成“以文化人”的教学理念,促进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的“知行合一”;在知识目标方面,引导学生系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语言文字、文学经典、民俗文化等,深入理解传统文化与语文课程的内在联系;在能力目标方面,培养学生基于教材提炼优秀文化要素,并设计符合小学生认知特点的文化体验活动的能力,从而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悟与教学转化能力。

(二)构建传统文化资源库

1. 教材二次开发与主题化设计

对现有教材进行二次开发,构建“主题化 + 序列化”的传统文化资源体系。以汉字文化为例,作为中华文化的“活化石”,汉字在构形、演变和字义中蕴含着丰富文化信息。在课程中增设“汉字文化专题”,引导学生探究汉字背后的文化内涵,如“家” 字由“宀”(房屋)和“豕”(猪)组成,体现了农耕时代家庭经济形态;“仁”字的构成反映了儒家“爱人”思想。在高职院校《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中可以增设“汉字文化专题”来引领师范生在学习中探索传统文化的痕迹,将汉字教学转化文化传承的载体,深化文化自信

2. 经典文本课程建设

经典文本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课程中增设 “经典文本”课程模块。引导学生深入挖掘经典文本背后的文化精神,如《论语》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不仅强调学习的重要性,还蕴含“知行合一”的理念;《伯牙鼓琴》通过“知音”故事传递中国人“情感共鸣”的审美传统。通过“文本细读—文化解码——教学转化”的学习流程,帮助学生掌握阅读经典文本的策略,提升其文化解读与教学应用能力。

(三)构建“文化浸润”文化课堂

1. 创设传统文化情境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真实情境,增强学生学习体验。利用古代书院、传统市集、节日庆典等场景元素,设计“民间艺术欣赏”“赏月诗会”“家书传情” 等主题活动,模拟小学课堂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沉浸式学习氛围中,通过“做中学”感受传统文化魅力,认识到文化教学的本质是文化体验与情感共鸣,而非单纯的知识传授。

2. 推进跨学科融合与项目式学习

构建“文化浸润”课堂需注重传统文化内容的丰富性与综合性,通过跨学科融合强化学习效果。例如,在讲解《赵州桥》时,结合数学中的建筑结构知识、美术中的美学设计理念、历史中的建筑文化背景等内容,引导学生设计综合实践活动方案。同时,引入项目式学习模式,以传统文化主题项目为驱动,整合教学内容,避免传统文化学习的碎片化,通过跨学科融合帮助学生建立起“大文化视野”,引进项目式学习来避免传统文化学习的碎片化。

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使命,也是高职院校小学教育专业课程的重要责任。通过转变教学目标、构建传统文化资源库、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等路径,能够有效促进《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课程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培养出既具备扎实教学技能,又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小学语文教师人才。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可进一步探索虚拟仿真、AI技术在传统文化教学中的应用,为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教学提供更多创新可能。

基金项目:“文化润疆背景下高职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研究——以《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课程为例”课题编号 BZYKT-202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