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课程思政“基因式”植入英语专业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

罗国太

南昌工程学院,南昌市 邮编330099

摘要:针对新时代背景下培养国际传播人才的重大课题,高校英语教学应加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语言技能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深入贯彻“课程思政”教育理念,促进价值引领与专业知识传授的深度结合,涵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及家国情怀。文章旨在英语专业教学中研究如何开展“基因式”植入课程思政教育,通过分析课程教学实践案例,设计可操作性强的实施策略和路径,助力高校英语教学取得良好效果,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国际传播人才。

关键词:课程思政;基因式植入;英语专业课程;教学路径

引言

随着全球化发展的深入,作为国际通用语言的英语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更加重要。以往的英语教学模式更强调训练学生的语言技能,却忽视了对学生的价值观念、文化素养和国际视野的培养。新时代新思想,高校英语教学应改进工作思路,以课程思政为抓手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学质量的逐步提升。“基因式植入”课程思政教育内容,在英语专业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自然地融入相关的思政教育元素,使思政教育变成英语专业教学活动的必要组成部分,以促进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的有机融合。

一. 课程思政“基因式”植入英语专业教学的难点

(一)课程思政切入点选择困难

英语专业课程以培养学生的语言知识、文化知识与交际能力为核心,自然地融入思政教育的元素。英语专业课程拥有广泛的主题,对部分教师而言难以精准定位课程思政教育的突破口。而且不同学习水平、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对课程思政教育的兴趣点与接受力存在一定差异,如何设计个性化的课程思政教学内容面临较大挑战。如果生搬硬套地融入思政教育的内容,会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兴趣调动产生不利影响,乃至于形成抵触情绪。

(二)教学资源整合难度大

教师应具备较强的课程思政资源整合意识和能力。当前网络中存在丰富的英语资源,然而当前英语专业课程尤为缺乏专门的课程思政教育资源。网络中存在的英语课程思政教育资源缺乏时效性、针对性与系统性,彼此间的互补、衔接不足。然而部分教师受到信息技术能力不强、课程思政教育经验不足等方面的制约,难以有效整合英语课程与课程思政教育的素材,不利于提升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效果。

(三)教师思政素养提升难

部分英语教师的教学经验丰富,语言学基础较为坚实,然而在课程思政教育领域却存在技能不精、知识短板。他们无法准确把握课程思政教育的精准内涵,缺乏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与政治敏感性。尽管课程思政教育需要教师不断学习来增强思政素养,然而由于承受较大的科研压力与繁重的教学任务,他们很难抽出充足的精力与时间接受培训和自主学习,在实施课程思政教育方面显得力不从心。

二.课程思政“基因式”植入英语专业教学的路径与策略

(一)明确教学目标,精准定位切入点

高校英语教师开始制定英语专业课程教学规划时,应明确界定课程思政教育在英语专业教学中的具体目标:增强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拓宽国际视野,引导学生深度认识、认同中国文化,在跨文化交流中呈现出高度的文化自信。要求教师把思政教育元素作为英语课程设计的一个核心教学目标,保证课程思政教育效果和英语语言应用技能共同提升。针对不同课程内容及其特点、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年龄特征,恰当选择思政教育的突破口。而且教师应联系相关的时事热点,让思政教育的内容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生活状况,提升其现实意义与时代感。

(二)优化教学内容,丰富教学资源

对英语教材中涵盖的思政元素进行深挖,例如解读经典的英美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深化对其中道德观念、人文精神的理解;在跨文化交际的实际案例中,组织学生对不同文化背景下价值观的融合以及冲突进行分析,涵养学生良好的文化包容性与敏感性。合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搜集网络中丰富的教学资源并系统化整理。例如引入TED演讲、纪录片、英文原版书籍等。并在这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英文素材中嵌入合理的思政教育元素,让学生既掌握一定的英语语言知识与技能,又树立了正确的思想意识与价值观念。

(三)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动力

教师可以借助项目式学习、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一系列教法,打破以往讲授式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创造性与积极性。譬如,学生通过参与跨文化交流、模拟联合国辩论等多个实践项目,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到各种文化的非凡魅力,通过实践锻炼了学生的语言应用等方面的能力。同时教师应重视课堂多主体间的互动,采取提问、讨论、反馈等多种方式,创设学生愿意参与进来的良好学习氛围。采取虚拟现实技术、在线互动平台等多种信息技术,学生可以获得更生动、更有趣、更直观的学习体验,提升学习有效性。同时,教师应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训练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鼓励学生提出自身的见解与看法。

(四)构建评价体系,保障教学质量

制定涵盖自我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等多维度、一体化的评价体系,保证公正、全方位地评价实施课程思政教育的效果。采取课堂观察、访谈、问卷调查等手段,从多个维度采集评价数据,为教学改进教学策略、提升教学效果辅以科学的依据。评价环节应重视学生的成绩表现与学习成果,关注他们的态度变化与学习过程。教师借助过程性评价,可以随时把握学生的求知需求与学习情况,对教学方法与内容进行优化与调整;借助结果性评价,可以对实现教学目标的程度进行检验,为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引领正确的方向。同时教师应重视评价体系的反馈功能,鼓励学生参加到评价过程中来,推动教学相长。

三.英语专业《语言学导论》课程中的课程思政“基因式植入”案例分析

(一)融入思政元素的切入点选择

教师在教授《语言学导论》课程时可以选用多个方面作为思政教育的突破口和切入点,融入思政教育元素。从文化自信和语言学的结合来看,教师可以归纳中华文化与汉语的语言特点,揭示汉语的深厚底蕴以及独特魅力,使学生增强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自豪感与认同感。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就不同语言的相关文化内涵进行比较,引领学生尊重中西方文化差异,训练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与能力。从社会责任与语言学的结合来看,应联系语言学中社会语言学的相关分支,组织学生讨论语言如何塑造权力关系、社会身份、展现社会变迁。在语言规划、语言政策等案例分析中,引导学生分析个人语言使用背后的相关社会责任,鼓励学生负责任地使用语言。从科技创新和语言的结合来看,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持续进步,语言学研究正不断取得进步。通过向学生介绍这些技术和语言学交叉形成的多个领域,如语料库语言学、计算语言学等,调动学生进行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性,激发他们为我国科技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教学内容与资源的优化

授课环节中,教师应重视思政教育元素与语言学经典理论的有机结合,在讲授经典理论(例如索绪尔创立的语言符号任意性、乔姆斯基创立的生成语法理论等)时,应指导学生深入思考这些理论如何展现了人类探索语言本质、追求真理的精神。同时,教师可以讲解我国语言学大师王力、赵元任等的杰出贡献以及科研成果,使学生增强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与此同时教师应引入相关的时代议题,把握语言学方面的社会热点话题与前沿的研究进展,如网络语言规范、语言多样性、语言保护等。借助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重视探讨这方面的社会问题,涵养学生的公民意识与社会责任感。借助丰富的网络资源,让学生感受语言学研究的价值与魅力。应选用有思政教育价值、有理论深度的数字化语言学资源,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习得语言学技能与知识,受到正确价值的引领与课程思政教育。

(三)教学方法的创新

倡导探究式学习,结合语言学中的特定现象或者议题,安排学生分小组进行合作探究。学生通过查阅各种资料、设计语言学实验、开展探究活动、撰写调查报告等多种手段,掌握如何围绕语言学议题现象深入研究、系统分析的方法和流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团队协作意识。开展模拟实践教学,联系语言学课程的具体特点,开发模拟实践的一系列环节。例如,安排学生开展语言政策分析、方言记录、语言调查等一系列实践活动,学生在这些语言实践活动中可以体验语言学的非凡魅力,深入探索其中蕴含的社会意义。运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课前组织学生阅读材料、观看视频等,自学基础性的语言学知识。课堂时间教师应侧重答疑、组织学生讨论、进行拓展性教学。这种教学方法利于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使他们深度理解与认同相关的思政教育内容。

(四)评价体系的构建

灵活运用多元化评价体系,除了常见的作业评价与考试以外,教师还能采取同伴评价、口头报告、项目评价等一系列的评价手段。这些评价策略能够更全面地彰显学生思政素养与学科素养的提升状况。注重过程性评价体系,把握学生在学习环节的态度和表现状况,借助学习日志、小组讨论、课堂观察等收集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数据。这些信息利于帮助教师改进教学策略,把握学生的具体学习需求。构建合理完善的教学反馈机制,调动学生反馈思政元素融入、教学方法适应、教学内容学习情况的积极性。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定期向学生反馈其进步间与学习情况,共同提升教学水平。

四、效果评估:课程思政“基因式”植入的成效分析

(一)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在课程思政“基因式”植入的实践探索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展现出了显著的提升,这一成效体现在多个维度。通过在日常外语教学中自然融入思政元素,学生不仅掌握了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如词汇、语法和听说读写能力,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如何在跨文化交际中灵活运用语言。此外,通过模拟国际会议、商务谈判等实践活动,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得到了质的飞跃。课程思政的“基因式植入”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审视中西方文化的异同,引导他们尊重多元文化,理解并包容不同文化的价值观。课程思政的实施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作为未来社会的一员,应肩负起推动社会进步、服务国家发展的重任。

(二)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课程思政“基因式”植入的实施,对教师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为了有效实施课程思政,教师需要不断汲取新知识,包括最新的教育理论、思政研究成果以及时事政策等。这促使他们广泛阅读、深入研究,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教师还需关注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以便在教学中引入鲜活的案例,增强课堂的时效性和吸引力。面对课程思政的新要求,教师们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力求将思政元素无痕地融入外语教学中。在课程思政的实践过程中,每位教师都根据自己的专业背景、兴趣特长和学生特点,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教学风格和特色。

(三)思政教育效果的持久性探索

课程思政“基因式”植入的最大亮点在于其思政教育效果的持久性。这种持久性不仅体现在学生在校期间的行为表现和思想观念上,更体现在他们未来的人生道路和职业发展中。通过长期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渐内化为学生的个人信念和价值观。学生们开始自觉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审视自己的行为选择和生活态度。他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能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和坚定的理想信念,展现出新时代青年的精神风貌。当学生离开校园步入社会后,他们在校期间接受的思政教育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这种持续的社会影响力证明了课程思政“基因式植入”的深远意义和长远价值。

结论

通过对课程思政内容“基因式植入”英语专业教学过程的系统分析,指出全球化视野下高校英语教学中应培养学生成为具有高度文化自信、国际视野广阔的新时代传播人才的紧迫性与重要性。通过剖析教学难点、提出教学策略以及路径,以及《语言学导论》课程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教育的案例分析状况,希望为推进高校英语教改辅以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

参考文献:

[1]杨蔚.外语专业教育中的课程思政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0, 12(3):17-21.

[2]肖玥瑢.高校外语专业课程思政的探索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 2020(23):2.

[3]王会花,施卫萍.外语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路径探析[J].外语界,2021,(06):38-45.

[4]刘芬,刘秋菊,舒梅.课程思政视域下外语专业人才社会责任教育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21,(04):56-60+8.

[5]郭英剑.外语专业与课程思政建设:问题、理论与路径[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22,(03):27-35.

Abstract:    In the face of the task of cultivating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talents in the new era, English major teaching not only needs to strengthen students’ language skills and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but also needs to deeply integrate the concept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to the teaching process, realize the organic combination of professional knowledge teaching and value guidance, and cultivate students’ “devotion to family and country ” and “humanistic quality”. 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how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can be integrated into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majors in a “gene implantation” wa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eaching practice cases, it puts forward specific paths and strategies, with a view to providing reference for the reform of  English major teaching in the new era.

Keyword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 gene implantation ; English major courses ; teaching path

基金项目:南昌工程学院校级教学改革研究课题课程思政专项课题:(项目编号:22SZ002),南昌工程学院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语言学导论》。

作者简介:罗国太(1976—),男,江西吉安人,南昌工程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高校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