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计算机技术下电子信息工程管理应用研究
郭昊
身份证号码:120106198211184530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演进,电子信息工程管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传统的管理模式已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信息处理需求以及复杂多变的业务要求,迫切需要引入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革新。
一、电子计算机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管理中的应用现状
1.1 信息传输与处理中的应用
在信息传输与处理领域,电子计算机技术彻底革新了传统模式。高速数据传输技术的应用,依托光纤通信、5G/6G 网络等技术,大幅提升了数据传输速率,使电子信息工程能够实现海量数据的实时传输。信息自动化处理系统借助人工智能算法,如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能够对庞大的非结构化数据进行自动分类、提取关键信息,极大地提高了信息处理效率。
1.2 信息安全保障中的应用
电子信息工程的管理中信息的安全必须具备一定的保障措施,电子计算机技术为电子信息工程管理建立安全保障。计算机信息技术则将加密技术融合在对电子信息的储存及传递中,对称加密、非对称加密和哈希算法都是加密技术,信息被截获后也无法泄露。
1.3 电子设备开发与管理中的应用
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被应用于电子设备的研发环节中,使用 CAD 软件实现设备的三维建模、仿真分析,进行设备设计的预先验证,缩短开发环节、节省开发费用。在集成电路的研发环节中,利用CAD 软件能够精准化实现芯片的设计布局,优化内部电路特性,在设备维护与管理领域中,可借助于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的物联网、大数据技术,对设备的采购到后期使用的周期、状态、价值进行全程化监管。
1.4 资源共享与协同管理中的应用
云计算技术使得资源共享没有了物理限制,企业或单位按自己的需要对计算、存储等的进行获取,节省建设硬件的成本。针对科研领域的科研组织,可以利用云计算技术平台对大型的计算资源进行共享,加快科研项目的进度。面向团队协同办公能够搭建出高效的协同环境,在云计算技术应用的支持下,科研团队、管理部门、业务部门可以在一个协同的环境中对实时性的文档进行在线的编辑,并可通过实时视频会议的沟通、协同管理的任务以及动态信息来进行共享,在异地、不同地区的不同部门之间达到无缝的协作。
二、电子计算机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管理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2.1 技术层面问题
虽然计算机应用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管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在技术应用与实际业务需求之间还存在着极大的缺陷。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计算机技术理论研究成果丰富,但在应用层面并不高效,在工程建设管理业务中的应用适应性较弱,不能实时适应复杂多变的企业业务发展需要。如一些企业选购的人工智能数据分析平台不适宜适应行业中的特定数据,致使数据处理与实际业务发展不一致,且系统的兼容性与兼容性不佳,不同供应商生产不同设备的接口和数据格式等方面不统一,在应用和集成时就会发生冲突和矛盾,极易使系统运行性能不稳定。
2.2 安全层面问题
信息技术应用面临的信息安全威胁,作为电子信息工程管理过程中必须要应对的挑战,攻击的技术手段在不断的改进,有些黑客通过非法信息攻击系统漏洞和病毒的方式破坏、盗取企业的信息数据内容,勒索的网站攻击事件越来越严重,对于企业将是一笔巨大的损失。企业的数据隐私所受到的困境非常多,从获取、保存和运用等环节均会出现信息数据过度采集、私下的交换等问题,有些互联网企业为谋求更大的利益利用与自己无关的数据,使得数据安全信任方面缺乏保障。电子信息工程管理系统的防护技术发展的进度相对于攻击的进阶是落后的,信息技术的防护内容针对新型的攻击手段来说作用效果不大,信息安全方面具有一定的问题。
2.3 管理与人才层面问题
管理方式与电子计算机技术应用不协调。一些企业还是传统的管理方式,在管理过程中制度固定性很强,工作效率并不高,这种管理方式显然不适用于技术支持下的高效率。在新系统的应用下缺少相应的管理流程优化,显然将会影响技术性能的发挥。除此之外,在管理方式中还面临人才方面存在的巨大缺口,电子信息工程管理要求人才不仅要懂得计算机技术,还要能掌握工程管理知识,因此导致目前高校培养专业性强的人才其知识面过于狭窄,在企业培训中也很少具备复合型的管理知识结构,不能满足企业复合型人才的庞大需要,导致专业人才的严重匮乏,制约了电子计算机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管理的更大发挥。
三、优化电子计算机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管理中应用的策略
3.1 技术创新与完善
研发、应用的技术层面问题可通过技术研发创新予以解决。企业、科研院所应开展产学研用的进一步探索,并注重针对电子信息工程项目管理需要,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开展技术应用型研究,实现科研成果产业化。应该更加重视研究系统的兼容性和稳定性,制定相应的技术标准与接口规范,保障各厂家的软硬件设备均能无阻碍地对接,鼓励企业采取模块化、标准化的系统设计,系统容易升级维护,减少由于系统兼容性所产生的管理效率损失,使电子信息工程项目管理软件保持稳定、高效运行。
3.2 强化安全保障体系
在面对巨大的信息安全隐患下要全方位的提高自身的网络信息防护技术。要增加网络信息防护技术的资金投入,不断研究新的人类和防火墙来辅助网络安全攻击的防范,在网络入侵检测系统、防火墙等方面加入人工智能及机器学习等技术来实现对于网络入侵的识别及防范,加强数据隐私方面保护,确保对于数据的收集、存储及使用行为的规范,利用隐私化、去个人化、去身份化等方式保护个人数据隐私,在企业中形成一整套数据安全管控的规范文件,明确对数据安全负责人的权责,并定期实施数据安全审核及安全风险评估。
3.3 优化管理与人才培养
管理创新是适应计算机信息化技术发展的客观需要,企业要在克服固化和僵化的组织结构影响基础上打造扁平化、柔性化的管理模式,缩短决策链,增强对技术发展的适应性,在新技术系统引进同时开展管理流程改造,实现技术和管理的结合,释放技术潜力。在人才方面,高校在调整和优化专业及其课程设置基础上开展交叉学科人才培养,企业加强内部培训或校企联合、在职培训等开展在册人员技术与管理的培训教育,提升人员素质。
结语
电子计算机技术已深度融入电子信息工程管理,在信息处理、安全防护等方面成效显著,但也面临技术、安全、管理及人才等层面的问题。通过推进技术创新、强化安全体系、优化管理与人才培养等策略,可有效提升应用水平。随着技术的持续进步,二者的深度融合将为电子信息工程管理带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本研究也将为行业实践与理论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参考文献
[1]赵安.电子计算机技术下电子信息工程管理应用研究[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20,(10):122.
[2] 郭萱. 电子信息工程管理中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分析[J]. 决策探索(中),2020,(02):79.